隻是傾聽給不出專業意見,有證就能幹兒童心理谘詢師?
隻是傾(qing) 聽給不出專(zhuan) 業(ye) 意見 孩子厭世卻讓家長“放下”
有證就能幹兒(er) 童心理谘詢師?
□ 本報記者 趙 麗(li)
□ 本報實習(xi) 生 劉姣姣
“不到3歲的孩子熱衷看電視,不願出門玩怎麽(me) 辦?那就把孩子鎖在屋裏,把電視轉換到沒有節目的頻道上,滿屏雪花並開大音量發出噪聲。小孩一害怕,以後就再也不想看電視了。”
這是北京一名媽媽馬潔前不久聽到的一個(ge) 兒(er) 童心理講座的片段,主講人自稱某知名高校“心理學特聘顧問”、二級心理谘詢師、某電視台青少年頻道顧問等。“這樣的兒(er) 童心理谘詢師,如何能做好兒(er) 童心理健康工作?”
近年來,越來越多家長關(guan) 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少家長遇到問題會(hui) 主動為(wei) 孩子尋找心理健康谘詢。然而,《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調查采訪發現,兒(er) 童心理健康谘詢服務市場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一方麵,一些家長本身缺乏對心理健康谘詢的正確認識;另一方麵,心理健康谘詢行業(ye) 準入門檻低,不少所謂的兒(er) 童心理谘詢師並不專(zhuan) 業(ye) ,提供的心理谘詢服務不僅(jin) 沒有效果,反而可能加劇孩子的心理問題。而不菲的費用也讓不少家長直呼“承受不起”。
受訪專(zhuan) 家和業(ye) 內(nei) 人士說,兒(er) 童青少年時期是比較特殊的成長階段,心理發展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成年期的很多精神及心理問題都源於(yu) 兒(er) 童青少年時期,若早發現、早診斷、早幹預,有利於(yu) 給孩子樹立健全人格,培養(yang) 良好習(xi) 慣,形成較好的社會(hui) 適應能力。應重視未成年人心理谘詢服務的規範發展,在政策和法律方麵提供必要的支持,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社會(hui) 化服務體(ti) 係。
孩子存在自殘行為(wei)
父母認為(wei) “太矯情”
馬潔第一次接觸兒(er) 童心理是因為(wei) 兩(liang) 歲半的女兒(er) “不太合群”。
比如,老師和小朋友在唱歌跳舞做遊戲,女兒(er) 卻總是遠遠地旁觀,拒絕同齡人的拉手等接觸肢體(ti) 的行為(wei) ……這讓馬潔焦慮不已,她擔心女兒(er) 存在社交障礙或自閉症傾(qing) 向。
馬潔首先想到的是求助周圍的媽媽、手機裏的“媽媽群”,得到的答複大多是:孩子長大點可能就好了。後來在朋友的推薦下,她接觸了專(zhuan) 門進行親(qin) 子育兒(er) 以及兒(er) 童心理輔導的心理谘詢師陳靜。
根據陳靜專(zhuan) 業(ye) 的分析和指導,馬潔了解到,自己的女兒(er) 天性謹慎,喜歡觀察,並非自己所擔心的自閉等問題。現在,女兒(er) 已經6歲了,馬潔仍保持著每半年都帶女兒(er) 進行一次心理谘詢的習(xi) 慣。“在每個(ge) 年齡段或者說心理發展階段,我遇到不解的問題都會(hui) 谘詢心理谘詢師,現在女兒(er) 的情緒調節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都發展得不錯,我感覺和女兒(er) 的親(qin) 子關(guan) 係越來越和諧穩定。”
切實感受到兒(er) 童心理谘詢的效果後,馬潔遇到有相同困惑的家長時會(hui) 推薦他們(men) 去做專(zhuan) 業(ye) 的兒(er) 童心理谘詢,但得到的大多是否定、異樣的眼神,甚至有人直接回複“我家孩子沒病”。
多名業(ye) 內(nei) 人士告訴記者,部分家長的忽視、對“心理問題”的抗拒、諱疾忌醫,導致一些孩子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幹預。
在江蘇省某精神衛生中心工作的吳華(化名)曾遇到過這樣一起案例:“孩子已經有自殘行為(wei) ,當覺得在家裏非常壓抑、與(yu) 父母無法溝通時,就會(hui) 拿刀片劃自己,但父母認為(wei) 孩子太矯情,哪怕孩子主動提出要看心理醫生時,父母仍不同意。後來孩子偷偷來看醫生,我們(men) 建議藥物治療,但家長知道後對用藥很排斥,他們(men) 覺得用藥就認定了孩子是精神病。”
在北京一家三甲醫院從(cong) 事兒(er) 童心理治療工作的李醫生聽到最多的一句話,便是家長們(men) 的“你能不能開導一下孩子”。在他看來,這句話恰恰反映出不少家長不認為(wei) 孩子的心理問題是疾病,沒有意識到需要治療。
“需要說明的是,兒(er) 童心理健康問題和精神疾病絕不是一回事。心理健康問題是可以通過調整治療的,並不是說器質性的病變。而精神疾病,比如說孤獨症或自閉症是精神類的疾病,不能混淆。”陳靜說。
“如果家長缺乏對心理疾病的基本認識,可能會(hui) 對孩子產(chan) 生誤解。比如,存在學習(xi) 障礙的孩子,他們(men) 有的是閱讀障礙、有的是書(shu) 寫(xie) 障礙、有的是數學方麵的障礙、有的還伴隨有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和品行障礙等。如果家長不知道學習(xi) 障礙,就可能會(hui) 認為(wei) 孩子不專(zhuan) 心、粗心,學習(xi) 不用功,從(cong) 而訓斥孩子甚至懲罰孩子。”中國心理學會(hui) 注冊(ce) 心理師、國家二級心理谘詢師劉俊娉說,這樣不僅(jin) 錯失了診斷和治療的重要時機,而且還會(hui) 讓孩子承受額外的壓力,破壞親(qin) 子關(guan) 係,不利於(yu) 孩子的心理健康。
她曾遇到過這樣的案例:孩子在8歲時被診斷為(wei) 感覺統合失調和注意力缺陷,醫生建議吃藥和教育行為(wei) 訓練,但家長不認同以及擔心藥物副作用而選擇放棄,自行用跑步、遊泳等體(ti) 育鍛煉來替代,從(cong) 而錯過了治療良機。孩子長大到十幾歲,身體(ti) 動作不協調,注意力缺陷依然存在,這直接影響了孩子的發展,家長追悔莫及。
首都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yu) 法律研究院副院長蔡海龍告訴記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和預防幹預指南》,多達一半的精神衛生問題始於(yu) 14歲之前。在青春期有多種促進健康和預防疾病的機會(hui) ,這可能在短期和長期內(nei) 有益於(yu) 青少年的生活。考慮到青春期明顯的神經可塑性和在大多數精神衛生問題和危險行為(wei) 開始時介入的機會(hui) ,這一階段被認為(wei) 是幹預的最佳時間框架之一。
“對於(yu) 現代社會(hui) 日益高發且複雜的青少年心理問題而言,如果能夠做到及早發現、精準幹預,勢必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由此引發的危機。然而,即使在一線城市,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被輕視’的現象。”蔡海龍說,一些學校和家庭存在唯分數、唯升學論的傾(qing) 向,過重的學業(ye) 負擔和心理壓力甚至被認為(wei) 是取得高分所必須付出的成本和犧牲,這是導致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問題長期未得到重視的一個(ge) 重要原因。
心理醫師良莠不齊
不專(zhuan) 業(ye) 致雪上加霜
也有不少像馬潔這樣的家長,非常關(guan) 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但一些帶孩子尋求過心理谘詢服務的家長向記者“吐槽”,在心理谘詢過程中遇到不少問題,如公立醫院人滿為(wei) 患沒問上幾句便被“打發”了,而私立機構專(zhuan) 業(ye) 性存疑且費用極高。
“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正視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但現有的兒(er) 童心理谘詢服務還跟不上這一趨勢。”馬潔說,多年來帶孩子進行心理谘詢的經曆,讓她感覺到,目前能夠幫助孩子完成社會(hui) 化和預防早期心理問題的專(zhuan) 門機構不多,家長對孩子出現的問題往往束手無策,不少人隻得求助於(yu) 網絡和各種“媽媽群”。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市麵上有很多獨立的心理谘詢師和心理谘詢工作室,查詢其受訓背景和專(zhuan) 業(ye) 能力發現,不少從(cong) 業(ye) 人員沒有專(zhuan) 業(ye) 的心理學學位,隻是經過相關(guan) 項目培訓學習(xi) ,考取機構認證的心理谘詢師證書(shu) 後,即開展心理谘詢服務。
蔡海龍介紹,2017年9月,人社部正式取消了心理谘詢師職業(ye) 資格認證考試,使得心理谘詢成了一種非準入類職業(ye) 。由於(yu) 缺乏統一的行業(ye) 標準和服務規範,大量並不具備專(zhuan) 業(ye) 知識的人員湧入這一行業(ye) 。“目前,我國未成年人心理谘詢行業(ye) 準入門檻較低,從(cong) 業(ye) 人員水平參差不齊、勝任能力不足,谘詢服務不專(zhuan) 業(ye) ,甚至存在違背專(zhuan) 業(ye) 倫(lun) 理等亂(luan) 象,亟待規範。”
對於(yu) 目前青少年心理谘詢師的資質問題,陳靜告訴記者,取消心理谘詢師職業(ye) 資格證書(shu) 後,心理谘詢師考證模式比較社會(hui) 化,取證難度並不大,跟著某個(ge) 專(zhuan) 門的機構,學完課時、通過考試,拿到心理谘詢師證書(shu) ,就可以從(cong) 業(ye) 了,“這樣的情況下,行業(ye) 還是比較混亂(luan) 的”。
“目前不少兒(er) 童心理谘詢師隻有一個(ge) 證書(shu) ,其中很多人自己還沒有孩子,甚至沒有深入接觸過孩子,並不知道未成年人的生長發育狀態。”陳靜說,一些心理谘詢師隻是在傾(qing) 聽孩子的問題,並不能給孩子和家庭科學合理的導向性建議,孩子和家庭在做谘詢時可能釋放了情緒,返回正常生活後又回到了原來的狀態。
有業(ye) 內(nei) 人士指出,一些不專(zhuan) 業(ye) 的心理谘詢機構喜歡給孩子“標簽化”。“比如有的機構會(hui) 直接以‘叛逆孩子特訓營’等為(wei) 自己的心理谘詢服務命名,這是非常不可取的,並不能解決(jue) 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陳靜說。
“兒(er) 童心理問題的標簽化,大多是為(wei) 了滿足營銷和商業(ye) 運作的需要。從(cong) 根本上來說,未成年人偏差行為(wei) 的幹預是一個(ge) 涵蓋問題評估、目標設定、形成治療計劃、實施幹預、進行監測評估、維持和預防複發等多方麵的一個(ge) 複雜過程。”蔡海龍說,對於(yu) 不同的個(ge) 體(ti) 而言,這種幹預的過程可能會(hui) 因具體(ti) 的幹預方法、個(ge) 人需求和目標性質而有所不同。
蔡海龍說,簡單粗暴地給孩子貼標簽的行為(wei) ,實際上是將複雜的心理問題做一種簡單化和形式化的處理,容易引發兒(er) 童自我認知的負麵刻板印象,不僅(jin) 不能解決(jue) 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有可能產(chan) 生負麵效應。
“未成年人心理問題,不專(zhuan) 業(ye) 的心理谘詢師隻會(hui) 讓本就‘千瘡百孔’的家庭更加搖搖欲墜。”陳靜說,曾有一個(ge) 小學三年級孩子產(chan) 生厭世心理,家長找過五六個(ge) 心理谘詢師,給出的建議多是讓家長“放下”,家長聽後在半年多時間內(nei) 取消了孩子所有的課外學習(xi) ,但是孩子的情況並沒有好轉,家長和孩子都愈發焦慮。
來到陳靜的工作室時,孩子的狀態已經到了無法跟家長進行正常溝通的程度。陳靜給出的建議是針對性地開發孩子的特長,重塑自信,後來找到了適合她的學習(xi) 和社交方法,孩子才慢慢恢複。
同時,心理谘詢服務不菲的費用讓一些家庭望而卻步。通過市場調查,記者發現,目前心理谘詢方式包括三種,網上谘詢、電話谘詢和麵對麵谘詢。收費標準根據業(ye) 務熟練程度、谘詢小時數、地區等跨度較大,低則每小時收費200餘(yu) 元,比較資深的“專(zhuan) 家級”心理谘詢師,每小時收費甚至達2000元以上。
“即使是最低檔的兒(er) 童心理谘詢服務,如果要經常帶孩子去,仍是一筆不小的費用,而效果如何又很難在短期內(nei) 體(ti) 會(hui) 到,這讓不少想要為(wei) 孩子進行心理谘詢的家長猶豫不決(jue) 。”一名帶孩子進行過幾次心理谘詢的家長告訴記者,自己不知道該不該繼續嚐試。
提供政策法律支持
構建係統服務體(ti) 係
近年來,有關(guan) 部門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關(guan) 注度與(yu) 日俱增,接連出台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健康中國行動——兒(er) 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2019—2022年)》《中國兒(er) 童發展綱要(2021—2030年)》等相關(guan) 政策,其中均提及兒(er) 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行動目標、策略以及措施等。
北京大學兒(er) 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所長宋逸曾向媒體(ti) 介紹,2021年我國婦幼保健機構共3032家,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機構可提供兒(er) 童心理保健服務;全國318個(ge) 地市可提供精神衛生服務,2756個(ge) 區縣可提供精神衛生專(zhuan) 科服務。同時,社會(hui) 對兒(er) 童心理醫生的需求不斷增長,國家一直在加強兒(er) 童心理醫生的人才培養(yang) 。
在她看來,改善兒(er) 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應從(cong) 個(ge) 體(ti) 層麵和群體(ti) 層麵著手。家長的支持和本人的需求是個(ge) 體(ti) 發展的重要因素,而改善群體(ti) 心理健康問題需家庭、學校、社區、醫療機構、媒體(ti) 、政府等多方聯動,凝聚共識,構建係統服務體(ti) 係,從(cong) 而共同探索解決(jue) 兒(er) 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路徑。
蔡海龍說,中小學校的心理健康教師,誠然可以通過開展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有效的心理健康谘詢,起到對青少年心理問題的預防作用。然而,考慮到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複雜因素和深刻根源,僅(jin) 僅(jin) 依靠心理健康教師的作用是不夠的,唯有通過家校社等方麵的通力協作,全社會(hui) 共同營造一個(ge) 有利於(yu) 青少年成長和發展的支持性環境,才能從(cong) 根本上化解當代兒(er) 童青少年的心理問題。
“當前,麵向未成年人的社會(hui) 心理服務機構主要通過熟人推薦、學校轉介、購買(mai) 服務等渠道和途徑介入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導。”蔡海龍認為(wei) ,為(wei) 促進麵向未成年人的心理服務機構的健康發展,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應當在政策和法律方麵提供必要的支持,鼓勵社會(hui) 力量設立舉(ju) 辦心理服務機構,推動公益組織、科研院所、高等學校、醫院及其他企事業(ye) 單位等按照注冊(ce) 登記條件成立麵向未成年人的心理服務機構,通過項目資助、補貼獎勵、提供場所、減免費用等多種方式,支持其啟動成立和初期運作。同時,加快推進政府購買(mai) 心理健康服務的步伐,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設立專(zhuan) 項資金支持社會(hui) 心理服務機構的發展。
“從(cong) 長遠的角度來說,應當立足國情,從(cong) 資格準入、倫(lun) 理規範、效果評估、規範管理等方麵製定心理健康服務行業(ye) 標準,保障心理健康服務質量水平,確保未成年人能夠得到良好的幫助和指導。”蔡海龍說。
“通過製定政策和立法做好頂層設計,統籌協調學校、家庭、社會(hui) 各方麵力量,建立多部門、多主體(ti) 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協調聯動機製,建立和完善部門聯動、多方參與(yu) 、社會(hui) 協同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社會(hui) 化服務體(ti) 係。”蔡海龍建議,還應加大媒體(ti) 對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形成重視心理健康的社會(hui) 氛圍,構建寬鬆的社會(hui) 環境以利於(yu) 更多社會(hui) 心理服務組織的發展。(法治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