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看女科學家:多彩的她有最蓬勃的力量
放輕鬆,這一次,我們(men) 不談科研尖峰,讓我們(men) 跟科學家聊聊那些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聽得懂的話題:能描繪工作和生活裏的你的顏色是什麽(me) ?如果不做科學家會(hui) 選擇什麽(me) 職業(ye) ?如何用一個(ge) 詞形容女性“看不見”的力量?如果有個(ge) 年輕人很有科學理想,你想對她或他說什麽(me) ?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與(yu) 歐萊雅中國共同推出《我們(men) women科學家》,致敬科研“她力量”。在這部2分28秒的短片中,在各自領域內(nei) 堪稱科研翹楚的她們(men) 展現了多彩的自己。
每個(ge) 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色彩,一如她們(men) 所作出的選擇。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徐文淵是物聯網安全領域的青年領軍(jun) 人才。這一次,她在鏡頭前講述的不是網絡安全的嚴(yan) 肅話題,而是提到,她覺得白色能代表一部分的自己,因為(wei) 白紙上可以繪就無數的想象與(yu) 創造,就像她也在研究中始終保持著好奇心。
北京郵電大學理學院副院長張建華選擇了生機勃勃的綠色,東(dong) 華大學紡織學院院長覃小紅則選擇了代表著豐(feng) 富多彩生活的粉色,而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銣鍾產(chan) 品首席專(zhuan) 家賀玉玲眼中,柔和的、象征著希望與(yu) 溫暖的黃色最打動她。
最一目了然的問題,得到了最簡短直接的回答。
這些答案看似處處不直接論及科學,卻脫不開科研在她們(men) 生命裏打下的深深印記。
北京大學集成電路學院研究員黃芊芊選擇了藍色,因為(wei) 那是天空和大海的顏色,“仰望星空”“海納百川”是她選擇的浪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大氣環境規劃研究所副所長寧淼也作出了同樣的選擇。因為(wei) 在做大氣汙染治理的時候,對於(yu) 寧淼來說,最幸福快樂(le) 的瞬間莫過於(yu) 看著孩子們(men) 在湛藍的天空下盡情玩耍。
如果開啟一段“平行人生”,不做科學家,你會(hui) 做什麽(me) ?
“滑雪、潛水、攝影,最近想學古琴。”徐文淵給出了她的答案。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yu) 工程學院研究員劉娟則想成為(wei) 一名作家或者自由職業(ye) 者,嚐試“能把控自己生活節奏的工作”。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董煥麗(li) 選擇了“服裝設計”。
而常年背著行囊、曆經艱險在野外考察的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車靜選擇了“探險家”。車靜團隊已成為(wei) 近年來國內(nei) 發表兩(liang) 爬新類群數量最多的團隊,但是在她眼中,這個(ge) 世界依然有無數的未知,等待她去探尋。
很多科學家選擇了“教師”,她們(men) 享受與(yu) 學生在一起的時刻,比如張建華想做一名幼兒(er) 園老師。齊魯工業(ye) 大學(山東(dong) 省科學院)輕工學部主任吉興(xing) 香仔細想了想,她覺得如果換個(ge) 職業(ye) ,最吸引自己的可能是成為(wei) 一名醫生。這名製漿造紙綠色化學與(yu) 生物技術的研究者依然向往這個(ge) 職業(ye) 擔負的責任屬性,她想要“治病救人,救死扶傷(shang) ”。
重回科技創新話題,女性是否有哪些潛在的屬性,是屬於(yu) 她們(men) 的“看不見”的力量?
最多的回答是“堅韌”。劉娟覺得是“寬容”,那是讓我們(men) 在高度競爭(zheng) 的社會(hui) 裏能拉近人與(yu) 人之間距離的寶貴品質。而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院長趙淩認為(wei) ,她會(hui) 選擇“水”這個(ge) 意象去描繪女性,它“柔軟、滋潤,滲透力強”。
近年來,我國出台一係列政策措施激發女性科技人才的創新動能。一項調查顯示,截至2020年年底,中國科技人力資源中女性占比已提高到40%以上。
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hui) 會(hui) 長王紅陽在近日舉(ju) 行的中關(guan) 村論壇上表示,科技創新是不分性別的,強調“她力量”,是因為(wei) 過去給女性科技工作者展示巾幗力量的機會(hui) 和舞台較少,因此需要搭起特殊的舞台,讓女科學家發出聲音,展現風采。“女性領軍(jun) 人才數量不斷提升後,平行論壇裏或許就不必專(zhuan) 設女性論壇了。”
女性參與(yu) 科學研究,不僅(jin) 是女性本身發揮創新潛能、為(wei) 世界發展作出貢獻的重要渠道,同時,女性獨特的視角與(yu) 思維方式也有利於(yu) 推動科技創新與(yu) 發展。
如果一個(ge) 年輕人有科學夢,你最想對他們(men) 說什麽(me) ?她們(men) 從(cong) 自己的故事裏得出了溫暖而堅定的答案。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張凡說,“我們(men) 的努力也許不是馬上會(hui) 有回報的,但是要堅信在未來的某一天一定是有回報的。”賀玉玲說,要“用我們(men) 每天踏踏實實的工作來為(wei) 科學探索貢獻自己的力量”。寧淼則最直接地指向了一條路徑:“朝著自己感興(xing) 趣的主題努力去鑽研。”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教授趙瑾說,她希望有夢的年輕人能“堅持自己的夢想,不要放棄,勇敢一點去追求它”。
這些回答凝聚了她們(men) 一路走來對科研赤誠的熱愛,在一句話的寄語裏,不是“過來人”說必須如此的指教,而是包含著她們(men) 對無限可能的溫和期待。恰如山東(dong) 大學基礎醫學院副院長於(yu) 曉所提到的:“我們(men) 的未來是星辰大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寧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