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透過服飾沉浸式感悟曆史文化 近八成受訪大學生喜歡華服

發布時間:2023-06-09 11:17: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5月31日,早上不到7點徐萌就從(cong) 床上爬起來。洗漱、化妝完畢後,她穿好早就平鋪在床上的馬麵裙和學士服。這天是徐萌拍畢業(ye) 照的日子,貼身穿好被店家取名為(wei) “芙蓉飛天”的傳(chuan) 統服飾馬麵裙,再套上專(zhuan) 屬於(yu) 農(nong) 學學士的學士服,開啟她向學生時代的告別儀(yi) 式。

  為(wei) 了準備學校校慶晚會(hui) 的“漢服秀”節目,北京師範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zhuan) 業(ye) 的研究生孫佳慧以宋朝女子的裝扮亮相,盤好每一縷頭發後插入發飾,再對鏡慢慢描畫柳眉,不滿意就拆下發飾重頭來過。

  穿華服正在成為(wei) 一些年輕人旅遊或日常出行的選擇。“華服”,是指具有中華民族曆史文化基因、精神風貌,且融合當代審美的禮儀(yi) 性服裝,其服裝風格根植於(yu)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中華民族特質,體(ti) 現當代社會(hui) 積極向上的時代精神,具有鮮明的辨識度,適用於(yu) 國際交往、文化交流、商貿往來以及日常節慶、典祭等禮儀(yi) 場合。自2018年起,每年的農(nong) 曆三月初三被選定為(wei) “中國華服日”,在前不久結束的第五屆“中國華服日”活動中,上萬(wan) 名青年華服愛好者匯聚活動現場參與(yu) 體(ti) 驗。近日,中國青年報社·中青校媒麵向全國高校大學生發起問卷調查,共回收117所高校學生填寫(xie) 的有效問卷1464份。調查結果顯示,76.30%受訪者表示喜歡華服,42.14%受訪者表示對華服有一定的了解。

  華服正在年輕人中間流行

  將華服融入自己的學習(xi) 、生活正在成為(wei) 不少青年的選擇。中青校媒調查發現,45.49%受訪者有過穿華服的經曆。其中,4.78%受訪者稱自己是華服的忠實粉絲(si) ,華服已經成為(wei) 自己的日常裝扮;13.59%受訪者在旅遊或參加特定活動時會(hui) 穿漢服等服飾;27.12%受訪者稱穿華服的場合較少,但曾經穿過。

  徐萌今年大四,是山西農(nong) 業(ye) 大學動物醫學專(zhuan) 業(ye) 的學生。為(wei) 了讓畢業(ye) 季的告別更具儀(yi) 式感,她很早便開始查詢“學士服穿搭”“畢業(ye) 季拍照”的攻略。在刷到“留學生在國外穿馬麵裙撥穗”的短視頻時,她也決(jue) 定把馬麵裙穿在學士服裏。

  為(wei) 了搭配自己學士服上的綠色垂布,徐萌特意挑選了一條綠色的馬麵裙。穿上馬麵裙的徐萌成了拍攝現場的“紅人”,認識的、不認識的同學都來和她打招呼,除了對裙子的誇讚,更多人找她打聽“馬麵裙是什麽(me) ”,還有素不相識的學妹衝(chong) 到她麵前,想要一個(ge) 購買(mai) 網址,也有人站在遠處“拿著手機拍我的裙子,大概想上網搜個(ge) 同款”。

  這次“短暫的意外走紅”讓徐萌打心眼兒(er) 裏高興(xing) ,不僅(jin) 因為(wei) 馬麵裙的出現給自己的畢業(ye) 照加分,更因為(wei) 通過自己的穿搭讓更多身邊人了解到了傳(chuan) 統服飾馬麵裙的存在。

  同樣因為(wei) 穿華服被引起關(guan) 注的還有孫佳慧。兩(liang) 年前讀本科期間,她參與(yu) 策劃、組織並出演了學校校慶晚會(hui) 的漢服秀節目——《錦繡華裳》。時至今日,提起這台演出,她仍記憶猶新,“喜歡宋代的服裝是因為(wei) 它飄逸輕巧,不注重華麗(li) 的勾線,講究清新”。

  湖南大學研究生聶琪玲也將華服穿到了校園。一節學科教育的實踐課上,身著紅色對襟服飾的她款款走進教室。這是聶琪玲的模擬課堂,她選擇身著華服來講一堂詩詞課。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當天,聶琪玲講解的是高中語文課本裏李商隱的名篇《錦瑟》,在她看來,把喜歡的華服帶到自己的專(zhuan) 業(ye) 領域,是很有意思又很契合的嚐試。課後,有同學告訴她:“這節課講得既好聽,也好看!”

  無論是出遊還是上課,就讀於(yu) 安徽工業(ye) 大學的周琴都會(hui) 考慮身著華服出行,“華服作為(wei) 中華各民族的傳(chuan) 統服飾,天天穿都沒問題。我覺得它很美,所以希望讓更多的人也看到它的美。我覺得這代表了我們(men) 的文化自信。”

  和周琴一樣,華服已然成為(wei) 山東(dong) 財經大學學生鄒斌倩的日常穿搭。無論是“華服節”還是漢族的傳(chuan) 統節日“花朝節”,她都會(hui) 穿上自己精心挑選的漢服,到活動現場去與(yu) 同袍交流。鄒斌倩表示,自己最喜歡宋代的華服,“因為(wei) 相較於(yu) 唐製和明製,宋製漢服出行更便捷一些”。

  服飾喜好背後,是對曆史文化的傳(chuan) 承

  今年春天,鄒斌倩穿了一套唐製襦裙與(yu) 朋友出遊。“坐上公交時,有一個(ge) 小女孩問她的爺爺,姐姐穿的是什麽(me) 衣服,怎麽(me) 這麽(me) 漂亮。爺爺給孩子解釋,這是咱們(men) 中國的漢服。” 鄒斌倩記得,那一瞬間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談及華服在青年群體(ti) 中流行的原因,鄒斌倩認為(wei) :“我們(men) 認同自己國家的文化傳(chuan) 統,同時在研究的過程中,也會(hui) 更深層次地感知到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

  中青校媒調查發現,受訪者喜愛華服的原因很多元。80.45%受訪者是因為(wei) 華服樣式好看,符合自身審美;73.49%受訪者重視華服所蘊藏的中華曆史文化,希望透過服飾了解傳(chuan) 統文化;56.92%受訪者喜歡穿華服沉浸式打卡體(ti) 驗;21.57%受訪者認為(wei) 華服流行是一種趨勢,也想“趕潮流”。

  周琴對華服的“美”就有一番自己的見解。回憶起與(yu) 華服的“初相識”,周琴表示,早在高中時代,她便因幾張寫(xie) 真對華服“一見傾(qing) 心”。因此,剛入大學校園的她便加入了學校的漢服社團。

  在周琴看來,無論是秦漢時期的曲裾、唐朝的襦裙,還是宋製的褙子、清代的旗裝或者民國時期的旗袍……各個(ge) 朝代的華服都有其獨特的魅力,“不同時期的服飾有著不同的文化特點,除了服飾本身的設計很吸引我之外,更讓我著迷的是服飾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內(nei) 涵”。除了複原款的華服,周琴也時常被具有創新設計的新式華服所驚豔,“比如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套明製漢服,是一件漸變色的‘方領琵琶袖補服繡花馬麵裙’。無論是配色還是刺繡,都打破了當時我對華服的固有認知”。

  在孫佳慧看來,華服的魅力不僅(jin) 在於(yu) 第一眼看上去的“美”,更在於(yu) 它承襲了華夏之邦的禮儀(yi) 。在學校教留學生穿華服時,孫佳慧不僅(jin) 強調“交領右衽”的基礎知識,還要求學生注意站正、慢步走、眼神直視前方,注意形態端正等,“這樣才能把華服穿得美”。

  一次穿華服去西安旅行時,孫佳慧在大唐不夜城看到一個(ge) “像從(cong) 畫裏走出來”的穿唐代服飾的女孩。看見她搖著扇子靜坐,孫佳慧向她行了一個(ge) 唐代的禮,而女孩也淡定端莊地回禮,奇妙的“中式社交”讓孫佳慧回味無窮。

  華服美麗(li) 外表的背後,是“悠悠中華5000年文明的縮影”。“從(cong) 賣貨郎的推車上取下一麵古色古香的芭蕉扇,再來到茶販攤前,看點茶的女子用茶筅擊打熱茶,直到杯盞中出現厚厚的泡沫……”今年清明,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的廖孔港受朋友之邀,在中國絲(si) 綢博物館體(ti) 驗了一次特殊的華服走秀。

  作為(wei) “華服小白”,廖孔港期待跟同樣熱愛華服的人交流、溝通,參加國風活動,“希望通過這樣的方法增進對華服的了解,了解它背後的文化底蘊”。

  除了對華服的認可和肯定,中青校媒調查發現,21.86%受訪者表示對華服沒什麽(me) 特別的感覺;1.84%受訪者表示不喜歡華服。其中,58.74%受訪者不喜歡的原因是認為(wei) 華服價(jia) 格相對較高;31.90%受訪者不好意思穿出門;12.30%受訪者覺得華服和現代服裝風格差異大,過於(yu) 傳(chuan) 統;相比華服元素,11.61%受訪者更喜歡現代元素相關(guan) 的內(nei) 容。

  在鄒斌倩看來,華服想要更好地發展和流行,不可避免地要進行改良,與(yu) 現代元素相結合。

  讓華服成為(wei) 一張文化名片

  結束了畢業(ye) 照拍攝的徐萌坦言,相比被更多人誇讚漂亮,她更在意身邊人了解到了馬麵裙。她回憶自己第一次了解馬麵裙,是在一次涉外的服裝設計抄襲事件中。看著自己民族的傳(chuan) 統服飾“搖身一變”成了他人之物,徐萌感覺並不好受。氣憤之外,她開始上網查找有關(guan) 馬麵裙的曆史資料,從(cong) 服飾出現的曆史背景,到服飾演化、曆史價(jia) 值,她想把這堂曆史文化課補起來。她希望今後有更多機會(hui) 、更多場合“穿著馬麵裙出席,希望更多同齡人能了解到我們(men) 民族優(you) 秀的傳(chuan) 統文化,不讓明珠蒙塵”。

  中青校媒調查發現,81.42%受訪者認為(wei) 可以借助華服向青年群體(ti) 傳(chuan) 播中華傳(chuan) 統文化;73.70%受訪者認為(wei) 可以使傳(chuan) 統華服元素融入現代服飾,繼續弘揚傳(chuan) 統文化。

  “今年4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首次上演漢服秀。”在鄒斌倩看來,海外華人為(wei) 推廣中華文化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同樣,在孫佳慧眼裏,華服可以作為(wei) 一張與(yu) 世界對換的“名片”。5月底,她參加北京語言大學舉(ju) 辦的世界文化節活動,發現各國留學生都穿起自己國家的民族服飾,而很多在場的中國青年也自發穿著華服,和外國友人進行文化交流。

  周琴也有類似的觀點。在她看來,國家的富強以及國際地位的提升,促進了“華服熱”的興(xing) 起,促成了華服在青年群體(ti) 中的流行。“我一直關(guan) 注的一名中國留學生在國外上學時,經常穿著華服、帶著國旗在國外的街頭彈古箏,讓外國友人了解我們(men) 的文化。還有一名博主,會(hui) 在街上隨機邀請外國朋友體(ti) 驗一次華服妝造,在給他們(men) 拍照留念的同時,向他們(men) 科普相關(guan) 的知識。”

  這些青年都是周琴心中的榜樣,她期待更多青年能拾起這張文化名片,“盡自己的力量傳(chuan) 播我們(men) 優(you) 秀的傳(chuan) 統文化”。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程思 羅希 實習(xi) 生 陳宇龍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