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花數百元問診,靠譜嗎?小心別踏進“問診陷阱”
在網上花數百元問診,靠譜嗎?
小心,別踏進“問診陷阱”
隨著互聯網醫療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常見病、多發病患者開始在網上自查病因,通過“網絡問診”尋求良方。與(yu) 此同時,不少醫院的專(zhuan) 家也推出在線免費谘詢、便民門診、遠程會(hui) 診等服務。
一些不法分子從(cong) 中嗅到了“商機”,冒充專(zhuan) 家在網上開展健康谘詢服務,並利用消費者的心理,精心設計話術,吹噓自己的醫術和藥效,借機向患者銷售保健品或假藥。如何避免“網絡問診”變成“問診陷阱”?
網站冒用醫生名義(yi) 誤導患者
法院:判決(jue) 被告網站侵權
近期,北京互聯網法院新增多起涉及健康谘詢服務平台的網絡侵權責任糾紛案。這些糾紛的原告均係北京各大三甲醫院的醫生,他們(men) 偶然發現一些平台上有大量以他們(men) 名義(yi) 提供的健康類回答,而且回答中含有明顯超出正常尋醫問診答複範圍的內(nei) 容。
李醫生是北京一家三甲醫院風濕免疫科的副主任醫師。此前,在一次出診過程中,有一名患者稱,他曾在網上向李醫生谘詢過關(guan) 於(yu) 風濕病治療的問題,並且收到了李醫生的回複,稱某藥物保健品可以治療風濕性疾病,效果還不錯。
李醫生告訴記者,在網上回答患者的問題是他的日常工作,但這位患者描述的類似推銷保健品的內(nei) 容肯定不是他本人的回複。
李醫生向這位患者詢問了該網站的網址,他發現該網站不僅(jin) 使用了他的姓名和頭像回答患者的問題,還使用了他熟識的其他醫生的姓名和頭像針對患者的問題作出回答,並且內(nei) 容都是宣傳(chuan) 保健品。
李醫生聯合其他4位被冒用名義(yi) 回答患者問題的醫生,通過律師對這家網站提起了訴訟。
法院經審理認為(wei) ,被告從(cong) 網上隨意抓取信息回答患者問題的行為(wei) 並不屬於(yu) 合理使用信息,對幾位醫生構成了姓名權的侵害。
北京互聯網法院綜合審判一庭法官郭晟表示,本案中,被告使用原告的姓名用於(yu) 商業(ye) 運營以獲取流量價(jia) 值,這種行為(wei) 完全背離了民法典所規定的合理使用的範圍。因此,法院最終判定被告的這種行為(wei) 不屬於(yu) 合理使用。
此外,法院審理認為(wei) ,網站發布的內(nei) 容對原告的社會(hui) 評價(jia) 產(chan) 生影響,構成了對原告的名譽侵害。最終,法院判定被告的行為(wei) 侵害了原告的姓名權和名譽權,被告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如何排除“問診陷阱”?
律師:需監管部門和平台通力合作
記者在某知名搜索引擎上搜索“脫發”相關(guan) 的內(nei) 容時,跳出了多個(ge) 帶有廣告性質的鏈接,鏈接顯示的答疑醫生來自全國多地醫院。記者點擊其中一個(ge) 顯示“精選”內(nei) 容的鏈接,跳轉至一個(ge) 對話窗口。此時,頁麵上顯示的對話對象是北京一家三甲醫院的醫生。隨後,記者向其谘詢時,對話窗口的醫生又變成了另一個(ge) 頭像。
當記者提出更詳細的問題時,網站跳出了付費鏈接,要求填寫(xie) 包括手機號在內(nei) 的個(ge) 人信息。記者發現,回答同一個(ge) 問題,多個(ge) 問診平台的收費價(jia) 格差距很大,從(cong) 幾十元到數百元不等。
2022年公布的《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試行)》中,針對互聯網診療中處方審核、隱私保護、診療質控等社會(hui) 關(guan) 注點作出了詳細規定。
律師劉滿江認為(wei) ,排除“問診陷阱”,需要監管部門與(yu) 相關(guan) 平台通力合作。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嚴(yan) 格建立行政許可製度,完善當地互聯網問診醫療機構和從(cong) 業(ye) 人員的電子注冊(ce) 係統。
劉滿江表示,針對擬開設網絡問診的醫療機構或醫生、專(zhuan) 家,互聯網健康谘詢問診平台要嚴(yan) 格按照相關(guan) 規定審核其資質條件。一旦發現忽悠患者、售賣假藥等違法行為(wei) ,要及時封停相關(guan) 網絡賬號,並提交相關(guan) 部門,依法追究責任。
據中央廣電總台中國之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