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藏經洞”:一鍵“雲”遊莫高窟
【網聚青春的聲音】
4月18日,由國家文物局指導、敦煌研究院與(yu) 騰訊聯合打造的超時空參與(yu) 式博物館“數字藏經洞”正式上線。“數字藏經洞”以精美的畫麵、超擬真的場景、沉浸式的互動體(ti) 驗,讓廣大用戶可以“隨時隨地開啟超時空沉浸式文博之旅”,不僅(jin) 能感受到敦煌文化的厚重與(yu) 博大,還可以深度欣賞敦煌石窟藝術的精妙與(yu) 璀璨。
用戶可以通過“數字敦煌”官網或“雲(yun) 遊敦煌”微信小程序登錄“數字藏經洞”,以主視角方式來到三層樓前,進入莫高窟第16、17窟即藏經洞參觀體(ti) 驗。你可以選擇進入3D文物展廳,21件藏經洞出土的文書(shu) 、絹畫等國寶級文物首次以高清3D建模技術修複,運用4K高清建模渲染的國寶級文物《歸義(yi) 軍(jun) 衙府酒破曆》昔日真容得以展現。你還可以選擇藏經洞守護人的角色,在晚唐、北宋、清末等各個(ge) 曆史時期穿越。
製作團隊運用數字孿生技術、3D建模技術,對莫高窟第16、17窟的外部原貌、內(nei) 部石窟空間和壁畫的細節實現毫米級高精度一比一複刻,帶給用戶超越時空的超擬真體(ti) 驗感和超寫(xie) 實的視覺享受。莫高窟三層樓運用數字照掃技術渲染了三萬(wan) 多張素材,生成9億(yi) 麵超擬真數字模型,為(wei) 用戶提供了身臨(lin) 其境的沉浸體(ti) 驗。
三層樓的最下層為(wei) 莫高窟第16、17窟,也就是藏經洞所在位置。第16窟為(wei) 晚唐高僧洪辯法師開鑿,是晚唐時期開鑿的大型石窟之一。製作團隊在敦煌數字全景漫遊技術上進一步升級,結合動作捕捉、遊戲引擎渲染燈光等技術,在石窟內(nei) 實現了超擬真漫遊。用戶按照提示進入第16窟,可以操縱搖杆在窟內(nei) 各個(ge) 角落漫步。還可以模擬現實光照效果,將16窟昏暗的甬道和窟室、石窟四壁的壁畫、第17窟內(nei) 的塑像逐一照亮,更加清晰地觀察石窟的形製和壁畫。4K虛擬紋理貼圖技術,高精度還原了石窟內(nei) 雕塑和壁畫的細節,雕塑的細微表情、塑像服飾的表麵紋理、壁畫的色彩和線條的質感、石窟內(nei) 殘損之處的肌理,甚至雕塑和壁畫表麵的細微灰塵,都纖毫畢現。
第17窟為(wei) 覆鬥頂方形洞窟,正壁長方形禪床上是洪辯法師的造像,由超過1000萬(wan) 個(ge) 三角麵組成,超寫(xie) 實的五官、祥和的表情,讓用戶宛若置身於(yu) 真實場景。塑像背後的南壁上繪有壁畫,塑像背影兩(liang) 側(ce) 為(wei) 兩(liang) 棵菩提樹,樹上掛著淨水瓶和挎袋,樹的上空飛著一對綬帶鳥。樹東(dong) 側(ce) 畫雙手持團扇的比丘尼,西側(ce) 畫執杖近侍女。比丘尼身著袈裟,表情沉靜。近侍女頭綰雙髻,身著圓領缺胯長衫男裝,眉清目秀,容貌端莊。用戶操控搖杆,可以放大壁畫的細節,人物衣褶暈染的效果、樹葉正麵背麵的不同顏色、侍女眉梢眼角的細微表情等,都做到了精準還原。作品突破了虛擬和現實的界限,重塑了石窟與(yu) 用戶之間的溝通方式。
“數字藏經洞”還將4K影視級畫質與(yu) 中國工筆畫場景相融合,讓用戶在高擬真沉浸式互動中感受莫高窟壁畫的神秘、絢麗(li) 之美。莫高窟壁畫的布局、線條、手法、色彩在不同曆史時期各有其鮮明的藝術特色,數字技術高清複刻石窟壁畫以全新的形式呈現傳(chuan) 統之美。第16窟窟頂藻井為(wei) 西夏時期繪製,用戶不僅(jin) 可以近距離欣賞四龍團鳳藻井的精美華麗(li) ,還可以在熠熠閃光的貼金線條中感受傳(chuan) 統線條和技藝帶來的節奏美。“數字藏經洞”讓用戶在數字時空中親(qin) 眼見證晚唐時期工匠精湛的線描與(yu) 賦色技藝。你可以看到第16窟甬道牆壁的菩薩像健美的體(ti) 態和豐(feng) 腴的麵部,細細體(ti) 會(hui) 其秀麗(li) 典雅之美。4K虛擬紋理貼圖技術呈現了壁畫統一又富有變化的色彩美,朱砂的華美醒目,赭石的厚重典雅,石青的清雅寧靜,色彩鮮明、豐(feng) 富,讓人在深淺、明暗、濃淡的細微差別中感受壁畫色彩的萬(wan) 千變化。
“數字藏經洞”的過場動畫更能讓用戶感受到莫高窟壁畫的瑰麗(li) 多姿。角色的每一次穿越,都會(hui) 出現不同時代場景中的莫高窟三層樓,中國工筆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繪畫技巧和數字技術融合,以莫高窟壁畫原型為(wei) 素材,打造出虛實相融的中式美學場景。形象生動的人物、明快絢麗(li) 的色彩、豐(feng) 富多樣的場景,都體(ti) 現出莫高窟藏經洞在不同曆史時期的鮮明時代特點和濃鬱的地域風格,讓用戶在互動參與(yu) 的過程中,升華了對美的認識和追求。
(作者:張兆莉,係蘭(lan) 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博士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