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機遇,向未來出發
【記者手記】
“天舟六號”貨運飛船才從(cong) 文昌“上天”,“探索一號”科考船就把兩(liang) 艘明代沉船的世界級考古成果從(cong) 深海帶回了三亞(ya) 。在一個(ge) 個(ge) 讓中國人自豪不已的科技發展成就中,海南的亮相頻率越來越高。
在服務保障國家重大項目的同時,海南正充分發揮“溫度深度緯度”的優(you) 勢,打造種業(ye) 、深海、航天科技創新高地,推動“陸海空”三個(ge) 未來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
旭日東(dong) 升前,文昌淇水灣的沙灘一片寂靜,不遠處的海南商業(ye) 航天發射場早已熱火朝天。這是我國首個(ge) 開工建設的商業(ye) 航天發射場,為(wei) 了實現2024年常態化商業(ye) 發射的既定目標,這片土地一刻也沒有停下建設的步伐。
衛星總裝測試廠房已經完成了主體(ti) 建設,火箭裝配廠房也在抓緊建設中,計劃於(yu) 2023年底前竣工。火箭“出門即發射”的暢想將在文昌率先成為(wei) 現實。
在去年11月召開的2022年中國航天大會(hui) 上,多位專(zhuan) 家一致表示,海南具有發展航天應用產(chan) 業(ye) 的優(you) 勢和潛力。國家航天局也明確表示,將繼續支持推動商業(ye) 航天企業(ye) 落地海南,發展“航天+”智慧海洋、生命科學、智能製造、新材料及文化科普旅遊等產(chan) 業(ye) 。
現在的海南,正充分發揮發射場主場優(you) 勢和自貿港政策優(you) 勢,持續加大航天產(chan) 業(ye) 和太空經濟的支持力度,打造以航天高端產(chan) 品研發製造、空間大數據、空間信息應用為(wei) 代表的產(chan) 業(ye) 集群,火箭鏈、衛星鏈、數據鏈“三鏈”產(chan) 業(ye) 正加快同構,以火箭院、中國星網、航天局高分中心、中科院空天院為(wei) 鏈主的產(chan) 業(ye) 鏈生態逐步形成。
豔陽高照時,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機器人正在一望無際的南海進行下水試驗,為(wei) 下一次科考作業(ye) 作充分準備。萬(wan) 米深潛從(cong) 崖州灣畔啟航,一個(ge) 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的深海科技城也在崖州灣畔拔地而起,推動深海裝備、海洋能源、海洋生命科學、海洋牧場、海洋公共服務等領域科技創新及產(chan) 業(ye) 發展。
目前,海南省深海技術實驗室已投入運行,以深海科技創新公共平台、南海地質科技創新基地、海南省深海技術實驗室等平台為(wei) 主體(ti) ,推動國家深海基地南方中心平台建設。
夜幕降臨(lin) 後,崖州灣種子實驗室依舊忙碌,穿著白大褂的科研人員正專(zhuan) 注地操作儀(yi) 器、記錄數據。在這裏,一批來自南美洲的玉米種子經過近半年的隔離檢疫,終於(yu) 順利“入關(guan) ”,它們(men) 將助力我國育種專(zhuan) 家選育高蛋白質含量的玉米。
在這裏,7200餘(yu) 台(套)不同規格的高精尖科研儀(yi) 器一應俱全,用於(yu) 育種工作的檢測、分析和研究等多個(ge) 流程,為(wei) 育種聯合攻關(guan) 提供便捷的條件。
截至2023年4月底,崖州灣科技城累計注冊(ce) 南繁產(chan) 業(ye) 企業(ye) 1195家,不少“國字號”及省市科研院所也紛紛落地,產(chan) 學研聚集效應不斷擴大。南繁科研成果惠及海南省內(nei) 外農(nong) 民,通過萬(wan) 畝(mu) 製種、萬(wan) 畝(mu) 高產(chan) 稻、千畝(mu) 優(you) 質稻、千畝(mu) 雜糧等項目,農(nong) 業(ye) 在科技的驅動下完成轉型升級,糧食生產(chan) 穩麵積、提產(chan) 量、增效益得到更大保障,耕地非糧化和撂荒地問題不斷得到解決(jue) 。集科研、生產(chan) 、銷售、科技交流、成果轉化於(yu) 一體(ti) 的“南繁矽穀”設想正在成為(wei) 現實。
“陸海空”三大領域,既是科技創新的重點課題,也是影響未來的戰略命題。從(cong) 一粒種子到無垠海洋,再到浩瀚宇宙,海南正以其敢闖敢幹的基因、開放包容的精神,瞄準機遇,向未來出發。
(本報記者 王曉櫻 陳怡 本報見習(xi) 記者 王軒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