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願者遭誹謗 法院判決支持誌願者訴求保護愛心不受褻瀆
誌願者竟遭誹謗為(wei) 艾滋病患者
江蘇昆山法院判決(jue) 支持誌願者訴求保護愛心不受褻(xie) 瀆
本報記者 羅莎莎
本報通訊員 蔡磊 李瀟絮
在同學感染艾滋病身亡後,江蘇昆山小夥(huo) 張某有感成了一名誌願者,幫扶了諸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但令他沒想到的是,一次在節目上講述自己職業(ye) 暴露的經曆卻被人惡意剪輯,讓他陷入輿論漩渦。為(wei) 討回公道,張某將造謠者馮(feng) 某訴至法院,要求其賠禮道歉。
近日,江蘇省昆山市人民法院審理了這起因惡意剪輯視頻並傳(chuan) 播引發的名譽權糾紛案,一審判決(jue) 被告馮(feng) 某向張某公開賠禮道歉,消除影響。目前判決(jue) 已生效,由於(yu) 馮(feng) 某未履行生效裁判文書(shu) ,張某已向法院申請強製執行。
同學不幸感染輕生
受此啟發誌願服務
2009年,張某開始接觸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群體(ti) 。“當時有一名同學不幸感染,因為(wei) 不了解病情,最終因為(wei) 心理壓力過大輕生。”張某回憶說,當看到這名同學爸媽來收拾遺物時,他就想著要是在緊要關(guan) 頭有人能拉同學一把,也許就不會(hui) 是這樣的結果,遂萌發了做誌願者的念頭。
之後,張某購買(mai) 專(zhuan) 業(ye) 書(shu) 籍自學,積極參與(yu) 當地紅十字會(hui) 相關(guan) 培訓,希望幫助這個(ge) 群體(ti) 及其家人們(men) 。在成為(wei) 誌願者後,張某盡心盡力為(wei)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群體(ti) 提供公益服務,被這群特別的朋友稱呼為(wei) “愛心弟”。
2013年,在一次公益服務中,張某搶奪意欲輕生的感染者手中的刀具時,與(yu) 其血液發生了交叉感染。之後,張某立即前往醫院服用阻斷藥物。“在兩(liang) 個(ge) 小時內(nei) 服下阻斷藥,可以保證99%避免感染,那次可以說是我有生以來求生欲最強的一次。”張某談起這段經曆仍心有餘(yu) 悸,所幸他在規定時間內(nei) 服下了阻斷藥。
據張某介紹,服用阻斷藥後副作用明顯,不僅(jin) 有嚴(yan) 重的腹瀉,還伴有抑鬱傾(qing) 向,需要請假休息。“而當時醫生開的病假條就是照實開,寫(xie) 的是HIV暴露者,向公司交完病假條之後,事情就傳(chuan) 了出去,等我再回來上班時,一到吃飯時候,同事們(men) 都離我特別遠。”張某說。
盡管身體(ti) 承受著折磨,心理上也倍受煎熬,在服用28天阻斷藥的過程中,張某卻深深感受到艾滋病感染者所經曆的痛苦,更加堅定了從(cong) 事相關(guan) 誌願工作的想法。
痊愈後,張某繼續投入幫扶艾滋病感染人群的公益事業(ye) ,先後榮獲青春榜樣、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等稱號。
被造謠染上艾滋病
打官司維護名譽權
然而,讓張某沒想到的是,這段經曆被人惡意剪輯,做成短視頻發布到網上,視頻指出他就是一名艾滋病患者。2022年8月,張某在某短視頻平台上刷到了關(guan) 於(yu) 自己的視頻。在視頻中,他被配上“染上了艾滋病,被同事孤立,心中抑鬱”的字幕,且視頻相關(guan) 評論中更是充斥著消極言論。
仔細對比後,張某發現“被加工的視頻”來源竟是自己在參加一檔綜藝節目時的影像記錄。該檔節目是由共青團中央宣傳(chuan) 部、山東(dong) 省委宣傳(chuan) 部和山東(dong) 廣播電視台聯合推出的青年奮鬥紀實類節目,節目中張某作為(wei) 全國先進典型,分享講述自己多年來幫扶艾滋病感染人群的故事,視頻所截取的部分正是張某在提供誌願服務過程中意外發生職業(ye) 暴露後的相關(guan) 經曆。
張某認為(wei) ,自己作為(wei) 一個(ge) 身體(ti) 健康的人,竟被如此造謠,且視頻的觀看量和熱度都在持續上升,於(yu) 是立即在平台上私信發布視頻的馮(feng) 某,要求她刪除相關(guan) 視頻。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馮(feng) 某非但沒有刪除該視頻,還在第二天發布了第二條針對張某的剪輯視頻,來源仍然是同一影像記錄,甚至連字幕都一字未變。短短幾天,兩(liang) 條視頻就收到了幾千的點讚量和幾百條評論,評論中不乏指摘張某私生活混亂(luan) 的內(nei) 容,視頻也被張某的親(qin) 朋好友看到,給張某及其家人造成了嚴(yan) 重影響。
張某向短視頻平台投訴,要求刪除相關(guan) 視頻,隨後第一條視頻在短時間內(nei) 被刪除,但第二條視頻直至三個(ge) 月後才被刪除。張某從(cong) 短視頻平台處獲得了馮(feng) 某的相關(guan) 信息,以其侵害自身名譽權為(wei) 由向昆山市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馮(feng) 某公開道歉,消除影響、恢複名譽。
不實信息嚴(yan) 重侵權
司法保護善人善舉(ju)
法院審理後認為(wei) ,被告馮(feng) 某實名認證的賬號在短視頻平台發布剪輯的視頻並配上虛假的、具有誤導性信息的“男子染上艾滋病”等文字,引發多人點讚、評論、收藏、轉發,導致原告作為(wei) 幫助艾滋病患者的誌願者,被誤會(hui) 為(wei) 艾滋病患者,嚴(yan) 重侵犯了原告的名譽權。
法院判決(jue) 被告馮(feng) 某向張某公開賠禮道歉,道歉方式為(wei) 通過媒體(ti) 刊登道歉內(nei) 容,並在被告實施侵權行為(wei) 的短視頻平台賬號中置頂公開道歉內(nei) 容不少於(yu) 10日。
本案承辦法官、昆山市人民法院千燈法庭法官胡小娟告訴《法治日報》記者,民事主體(ti) 享有名譽權,任何組織或者個(ge) 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被告馮(feng) 某發布的小視頻隻截取了張某在節目錄製中陳述因吃阻斷藥造成身心反應的後果,卻沒有截取其是因為(wei) 職業(ye) 暴露導致需要吃阻斷藥的經過。
原告作為(wei) 幫助艾滋病患者的誌願者,在奉獻的道路上本就因為(wei) 職業(ye) 暴露承受了較大的身心壓力,被告賬戶發布剪輯的視頻配不實文字“男子染上艾滋病”還導致奉獻的誌願者被誤會(hui) 為(wei) 艾滋病患者,更是對原告名譽造成不良影響,被告的行為(wei) 嚴(yan) 重侵犯了原告的名譽權。
據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截至2022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10.67億(yi) ,較去年同期增長3549萬(wan) 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5.6%。網絡社會(hui) 越發展,淨化網絡生態的任務就越重要。當低成本的造謠搭上網絡的便利,並輔以直白的迷惑性“說明”,虛假的信息極有可能中傷(shang) 他人。
近年來,我國通過立法、完善製度規定等方式,保護平凡英雄,鼓勵見義(yi) 勇為(wei) ,讓每一份平凡的愛心不錯付,讓善人善舉(ju) 得到應有的嗬護和尊重。對於(yu) 張某來說,這次不愉快的經曆並沒有動搖其做一名誌願者的信念。現在,張某開了一家網店,有了更多的時間從(cong) 事公益事業(ye) ,他表示願意盡己所能,堅守傳(chuan) 遞這份愛心。
胡小娟表示,互聯網並非法外之地,雖然網絡是虛擬的,但是主體(ti) 是現實的,使用網絡的公民均應當遵守法律,依法上網。發布信息者應以誠信、文明、善良為(wei) 原則,瀏覽信息者應以理性、客觀、審慎為(wei) 原則,發表評論者應常記“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shang) 人六月寒”,所有參與(yu) 者應共同努力,讓互聯網在法治的軌道上健康運行。“不讓做好事的人心寒蒙屈,是社會(hui) 應該捍衛的底線。”(法治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