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用畢業生留學率量化“愛國”
如今,正值高校招生錄取階段,最近一些國內(nei) 知名高校畢業(ye) 生的留學率卻被某些“自媒體(ti) ”拿來做文章。有人還引用不實數據,將高校有大量畢業(ye) 生選擇出國留學列為(wei) “罪狀”之一。為(wei) 此,“清華大學學生記者團”引用該校官方發布的畢業(ye) 生就業(ye) 質量報告辟謠:“2018屆-2022屆畢業(ye) 生出國(境)深造人數占畢業(ye) 生總人數比例最高也不過16.5%,而且連年下降,2022年隻有7.1%。”
學生媒體(ti) 針對網絡流傳(chuan) 的不實言論辟謠,是實事求是精神的體(ti) 現,也是捍衛母校榮譽使然。不過,需要指出的是,評價(jia) 一所高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成績,“留學率”並不是最關(guan) 鍵的指標。學生留不留學與(yu) 是否愛國無關(guan) ,拿留學率評價(jia) 高校辦學水平高下,恐怕隻是為(wei) 了流量“恰愛國飯”。大學生及其家庭在作出是否留學的選擇時,不應背負任何道德壓力;作為(wei) 辦學主體(ti) 的高校,更不必為(wei) 畢業(ye) 生留學人數較多感到自責。
應該承認的是,在我國高等教育與(yu) 世界一流水平相距較大的年代,留學是社會(hui) 眼中光鮮亮眼的人生路徑選擇。一本記錄中國女生入讀哈佛大學的“超級暢銷書(shu) ”,曾經被不少家長奉為(wei) 圭臬。如今,隨著國內(nei) 頂尖大學趕超世界一流水平,再加上留學的實際門檻逐漸降低,大眾(zhong) 對留學的評價(jia) 也日趨理性。
決(jue) 定一個(ge) 年輕人選擇教育路徑的因素,有方方麵麵,其中既有理想、情懷、責任感等“形而上”的內(nei) 心召喚,也包括個(ge) 人能力、職業(ye) 規劃、家庭影響等現實因素。過去一段時間,一些國內(nei) 頂尖大學畢業(ye) 生的留學率高,並不能說明那一代學生“不愛國”;一些學校的畢業(ye) 生選擇留學人數較少,也不能說明這所學校的學生“更愛國”。“愛國”不是一個(ge) 被用於(yu) 比較的數據指標,更不能被留學率量化。
從(cong) 曆史維度看,以“西學東(dong) 漸”為(wei) 開端,一代代中國留學生為(wei) 爭(zheng) 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作出了曆史貢獻。其中,有的留學生學成以後很快歸國,投身祖國建設的火熱實踐,成為(wei) 現代化建設的棟梁之才;也有的留學生利用國外先進的技術、環境,留在當地成就一番事業(ye) 。其中,不乏有人利用自己成功、成名以後的影響力,為(wei) 祖國輸送先進技術、經驗和資金。
一個(ge) 人是否愛國,和在哪裏生活、學習(xi) 並不構成必然關(guan) 係。弘揚愛國主義(yi) 精神,需要團結廣大愛國人士,讓各界愛國者分享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的榮耀。不管在國內(nei) 各行各業(ye) 一線,直接為(wei) 國家發展建設揮灑汗水,還是在異國他鄉(xiang) 心係祖國,都是愛國的體(ti) 現。站在邊疆哨所,踐行“祖國山河寸土不讓”的誓言,是愛國;客居他鄉(xiang) ,在祖國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也是愛國。
“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發揮作用”是我國多年來奉行的留學政策,是教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體(ti) 現和途徑之一。實現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也需要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培養(yang) 國際化人才。公派留學製度至今是我國人才強國戰略的重大舉(ju) 措,一如既往支持優(you) 秀學生出國留學,體(ti) 現了教育者與(yu) 決(jue) 策者的遠見卓識。對於(yu) 目前占多數的自費留學生,國家也為(wei) 他們(men) 在海外學習(xi) 生活創造各類便利條件,為(wei) 他們(men) 回國就業(ye) 、創業(ye) 和繼續深造提供政策支持。
2020年年初,不少留學生和畢業(ye) 以後留在當地工作的中國人聽說祖國遭遇新冠疫情襲擊時,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往國內(nei) 輸送當時稀缺的防疫物資,提供信息、技術支持,還在海外批駁關(guan) 於(yu) 中國疫情的不實傳(chuan) 言,彰顯了留學人員的赤子之心、愛國情懷。作為(wei) 平視世界的一代,不少留學生在接觸外麵的世界後,對祖國發展前景更有信心,對回國投身建設更有熱情。
“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hui) 關(guan) 閉,隻會(hui) 越開越大。”這扇開放的門,既包括貿易、技術、資金的物質之門,也包括文化、教育、心態的理念之門。教育部門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中超過八成完成學業(ye) 後選擇回國發展,“留學”不等於(yu) 留在當地,更不等於(yu) 忘記祖國。針對一些有留學打算的大學生搞道德綁架,無疑是短視,也是狹隘的偏見。
王鍾的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