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95後畢業返鄉:逐夢不必去遠方

發布時間:2023-07-05 15:20: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駕駛著電瓶車在高標準農(nong) 田間穿梭巡查時,迎麵吹著風,看到家鄉(xiang) 莊稼的長勢正旺,95後王昌會(hui) 心生自豪。返鄉(xiang) 創業(ye) 5年,他每天和這些農(nong) 業(ye) 機械“大家夥(huo) ”打交道,投入了帶動百姓致富的事業(ye) 。

  略黑的皮膚,厚厚的眼鏡,談起農(nong) 業(ye) 發展滔滔不絕……初次在安徽省滁州來安縣水口鎮見到王昌時,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就被他的憨厚、樸實所打動。出生於(yu) 該鎮擁巷村的王昌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常說:“逐夢不必去遠方,家鄉(xiang) 一樣鑄輝煌。”

  2018年從(cong) 廣西一所高校畢業(ye) 後,學設計專(zhuan) 業(ye) 的他放棄前往江蘇南京一家企業(ye) 發展的機會(hui) ,執意回到家鄉(xiang) 。

  回鄉(xiang) 後,他觀察到,農(nong) 業(ye) 機械化的趨勢在村裏剛剛興(xing) 起,但村民思路還很傳(chuan) 統——哪怕隻有幾十畝(mu) 土地,平時也得養(yang) 個(ge) 把台農(nong) 機,種地也隻是小打小鬧。而這會(hui) 造成資源浪費。他想通過土地流轉把土地集中連片經營,將村民從(cong) 土地上解放出來。

  “說幹就幹,我還年輕,有試錯的機會(hui) 。”王昌開始在農(nong) 村推廣機械化思路,動員村民帶機械入社,合作社再雇傭(yong) 機手統一提供耕、種、管、收服務,年底統一分紅。

  從(cong) 自有的一台收割機起步,王昌聯合4位村民通過自家農(nong) 機入股,來安縣錦源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誕生了。為(wei) 了帶動更多村民加入,他上門和農(nong) 民談合作。但一個(ge) 剛畢業(ye) 的大學生來“借”機器,到底能不能行?很多村民持懷疑態度。

  打鐵還需自身硬。王昌用起早貪黑的努力證明自己,他還自學管理知識、農(nong) 業(ye) 技術,積極參加農(nong) 技培訓,向老一輩莊稼人請教。他也學會(hui) 了駕駛旋耕機、收割機、拖拉機、插秧機、鏟車、叉車以及操作植保無人機。

  2019年收割小麥時,合作社4台收割機械共收獲32萬(wan) 元的作業(ye) 費,村民看到了前景和甜頭,紛紛加入。這幾年來,合作社購買(mai) 新設備,拓展水稻插秧、無人機飛防等業(ye) 務,目前有大大小小機械設備130餘(yu) 台,成員65人,業(ye) 務向江蘇等長三角地區拓展。“機器不能停下來,要不斷創造價(jia) 值。”王昌算過一筆賬,一台機器一年能給一位農(nong) 村機手帶來18萬(wan) 元的收入。

  “當我一門心思撲到農(nong) 村土地上之後,才發現這片熟悉的土地帶來的驚喜遠超我的想象。”2021年,王昌嚐試突破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認知,進行“互聯網+農(nong) 場+合作社+農(nong) 民”的銷售模式,打造“格格鄉(xiang) ”大米品牌,通過委托生產(chan) 、訂單農(nong) 業(ye) 來提升農(nong) 產(chan) 品精加工能力,實現糧食烘幹、大米加工、包裝、銷售等全流程環節。

  在王昌看來,創業(ye) 過程中最難的是和老百姓溝通,不一樣的種植管理方法和不一樣的農(nong) 資使用參數會(hui) 對農(nong) 戶造成觀念衝(chong) 擊。但隻要創業(ye) 步伐踏實,模式公開透明,就能讓老百姓產(chan) 生信任。“創業(ye) 要放寬心態,不能急功近利,有了新想法先小規模試點,讓老百姓看到成功案例,才能打消他們(men) 對新模式的懷疑,再大規模推廣。”

  他也逐步向著帶動鄉(xiang) 親(qin) 們(men) 致富的目標邁進。合作社常年帶動就業(ye) 人員8人、返鄉(xiang) 大學生兩(liang) 人、返鄉(xiang) 創業(ye) 青年兩(liang) 人及臨(lin) 時性就業(ye) 人員113人,當地還有12名脫貧戶參與(yu) 生產(chan) 經營。2022年,合作社服務農(nong) 戶200多戶,作業(ye) 麵積2.62萬(wan) 畝(mu) ,為(wei) 村增加集體(ti) 收入8萬(wan) 元。2022年,他還通過店鋪線上線下幫扶困難群眾(zhong) 代銷價(jia) 值8000多元的農(nong) 產(chan) 品,贏得群眾(zhong) 口碑。

  近年來,來安縣實現農(nong) 林牧漁業(ye) 總產(chan) 值46.9億(yi) 元,糧食總產(chan) “十八連豐(feng) ,新增農(nong) 村勞動力轉移就業(ye) 1.5萬(wan) 人,這為(wei) 王昌等返鄉(xiang) 青年提供了舞台。在滁州市、來安縣團組織及水口鎮黨(dang) 委支持下,王昌先後參加團安徽省委“創業(ye) 江淮,未來新徽商”特訓營等活動,他也被評為(wei) 滁州市“鄉(xiang) 村振興(xing) 青年先鋒”、市首屆“青年創業(ye) 先鋒”等稱號,合作社也入選安徽第五批大學生返鄉(xiang) 創業(ye) 示範基地。

  2022年7月,王昌將農(nong) 機合作社與(yu) 滁州市農(nong) 業(ye) 科技職業(ye) 技術培訓學校聯建,搭建實用型示範基地,基地培訓對象主體(ti) 為(wei) 職業(ye) 農(nong) 民,目前已開展實訓、教學13場,常年為(wei) 返鄉(xiang) 大學生返鄉(xiang) 、創業(ye) 青年提供實習(xi) 崗位。

  最近,王昌在廠房內(nei) 買(mai) 來設備、布置好背景,打造了一方小小的直播間,有空時,他會(hui) 和網友聊聊創業(ye) 的想法、做農(nong) 業(ye) 的初衷以及創業(ye) 的故事。他觀察到目前農(nong) 村農(nong) 機手老齡化的現狀。他經常呼籲外出務工的青年人、有幹事夢想的大學生能返鄉(xiang) 學習(xi) 機械化知識,當好“新農(nong) 人”施展才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王姍姍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