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17歲男生沉迷遊戲,掄起板凳砸向父親

發布時間:2023-07-13 15:37:00來源: 法治日報

  暑假來臨(lin) ,讓孩子過一個(ge) 快樂(le) 、輕鬆、健康的暑假,是每個(ge) 家庭的期盼,也是全社會(hui) 的共同責任。上網衝(chong) 浪、課外閱讀、交友娛樂(le) ……孩子們(men) 有更多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豐(feng) 富多彩的生活等待著他們(men) 。

  與(yu) 此同時,暑假期間,孩子們(men) 長時間離開校園,一些家長又忙於(yu) 工作而疏於(yu) 管教,孩子更容易受到網絡有害信息和周邊不良環境的影響,導致世界觀、人生觀、價(jia) 值觀的扭曲,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為(wei) 依法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三觀”,從(cong) 今天起,法治經緯版開設“健康過暑假 正確樹三觀”專(zhuan) 欄,刊發係列報道,敬請關(guan) 注。

  □ 本報記者   韓丹東(dong)

  □ 本報實習(xi) 生 鄭  婷

  “現在刷短視頻沒人管了。”

  “沒看的劇有好多,我要趕緊補回來。”

  “上學時候沒法玩,暑假來了,叫上哥們(men) 兒(er) 一起聯機打遊戲。”

  ……

  暑假來臨(lin) ,許多未成年人喜歡坐在空調房裏盯著電腦,把大量時間花在網絡上,美其名曰“電子消暑”。

  《法治日報》記者調查發現,未成年人在上網時,大多喜歡觀看直播、打賞主播、大量購買(mai) 遊戲道具,為(wei) 了獲得打賞、充值的錢,他們(men) 中有的人不惜采取偷竊家長錢財、和家長大打出手索要錢財等方式。同時,一些網絡平台、遊戲公司緊盯暑假這個(ge) 時間節點,投放許多吸引未成年人觀看的廣告,其中不乏宣揚暴力、色情、自殺文化的內(nei) 容,極大影響了未成年人的身心發展。

  近日,接受記者采訪的專(zhuan) 家認為(wei) ,未成年人麵對互聯網上光怪陸離的世界,常常難以分辨其中的真假善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應多關(guan) 注孩子的日常情緒和學習(xi) 狀態,同時增強親(qin) 子間的溝通和理解,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jia) 值觀和人生觀,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孩子沉迷網絡世界

  或為(wei) 彌補現實缺失

  江西贛州的曾麗(li) (化名)今年9月份上高三,在高中的最後一個(ge) 暑假,她想要用最後的放縱來迎接即將到來的高三生活。於(yu) 是,玩遊戲、刷視頻成了她每天生活的主要內(nei) 容。

  福建廈門的林華(化名)今年15歲,剛剛初中畢業(ye) 。在暑期的閑暇時間,他除了玩遊戲,就是觀看與(yu) 這些遊戲相關(guan) 的短視頻或直播,每天從(cong) 起床到睡覺,除去吃飯時間,“遊戲”二字占據了他的全部生活。

  同樣,安徽蕪湖的小宋也把家裏人愁壞了。今年即將上初中的她迷上了短視頻和網劇,正值暑假,小宋抱著平板電腦一看就是一整天。父母因為(wei) 工作原因沒辦法時刻盯著小宋,下班回到家,要麽(me) 看到小宋的臉被電子屏幕映得發亮,要麽(me) 看到她躺在平板電腦旁沉沉睡去,而平板上的短視頻還在循環播放。

  “平時叫她吃飯都麻煩,要走到她身邊把平板電腦關(guan) 掉才行,不然喊都喊不動。”小宋的姐姐無奈地說,妹妹和家裏人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少,她更願意和網友分享視頻。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開始沉迷網絡,在受訪對象中,一部分未成年人說,家長平時對電子設備的管理過於(yu) 嚴(yan) 格,但越是嚴(yan) 格的管理越激起孩子的好奇心,一旦突破密碼、賬號等“枷鎖”,玩起來一發不可收拾。

  廣東(dong) 某小學的王老師向記者反映,有父母陪伴的孩子一般隻在周末使用電子產(chan) 品,然而單親(qin) 家庭的孩子,由於(yu) 父母疏於(yu) 管教或無法管教,使用手機的情況比較多。在家長與(yu) 老師的溝通中,家長雖然常常向老師抱怨孩子沉迷電子產(chan) 品,“一收手機就鬧”,卻也總說自己“管不了”。

  家長也曾嚐試過設密碼來控製孩子玩手機,而對於(yu) 有些家庭來說收效甚微。孩子能夠輕易破解手機密碼,對於(yu) 青少年模式,許多家長也並不清楚其功能以及如何設置。

  單親(qin) 家庭的未成年人手機沉迷的狀況更為(wei) 嚴(yan) 重,王老師班級50名學生中,有11名單親(qin) 家庭的孩子。章章(化名)對母親(qin) 總是充滿敵意,一鬧矛盾就不來上學,母子關(guan) 係最差時一個(ge) 月上不了5天學,經常一整天將自己關(guan) 在房間裏,抱著手機過日子。

  有些家長向記者反饋,孩子沉迷網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wei) 家長疏於(yu) 陪伴。家在河北廊坊的李蘭(lan) (化名)由於(yu) 工作繁忙,平時沒什麽(me) 時間照顧正在上小學的孩子。暑假來臨(lin) ,李蘭(lan) 發現自己很難和孩子互動,想花時間陪陪孩子,卻變成兩(liang) 人對坐,“大眼瞪小眼”。

  “我實在想不出來孩子喜歡什麽(me) ,隻好給她手機,讓她自己挑喜歡看的動畫片。”李蘭(lan) 自從(cong) 將手機交給孩子後,孩子哭鬧少了,自己也不用費盡心思去陪伴孩子,把孩子托付給“電子保姆”就萬(wan) 事大吉。

  為(wei) 何未成年人會(hui) 如此沉迷網絡?

  北京大學心理與(yu) 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張昕說,從(cong) 外因角度來說,短視頻、遊戲的成癮性含有心理學因素,它能提供給未成年人及時的反饋,吸引未成年人注意力;從(cong) 內(nei) 因角度來說,未成年人群體(ti) 本身處於(yu) 前額葉發展不夠完善階段,具體(ti) 表現在未成年人的意誌控製功能不夠完善,缺乏自控力。

  “未成年人網絡成癮還與(yu) 其心理有關(guan) ,網絡遊戲、網絡平台滿足了未成年人自尊心、歸屬感、人際關(guan) 係等方麵的心理需求。同時,可能也彌補了未成年人在現實生活中的某項缺失。”張昕說。

  不良內(nei) 容潛移默化

  影響未成年人三觀

  未成年人整日泡在網上,有些網絡遊戲、平台中含有的暴力、色情、血腥等不良內(nei) 容深深印在他們(men) 腦海裏,行為(wei) 也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

  17歲的小尹是家裏的獨生子,備受家長溺愛。其沉迷打打殺殺類的遊戲中,認為(wei) 打遊戲是一件很“酷”的事情,還把這種“酷”帶入現實生活中。

  一次有客人來家中做客,父母與(yu) 客人聊得正歡,突然聽到“嘭”的一聲,小尹摔門而出,對著母親(qin) 直呼其名喊道:“沒錢了,往我卡裏充點!”父親(qin) 當著客人的麵拒絕了,1.7米高的男孩掄起板凳砸向隻有1.55米高的爸爸,在媽媽試圖勸阻時,他掐著媽媽的脖子進行威脅。

  青春期的孩子還處於(yu) 性意識萌芽時期,短視頻中潛藏的軟色情會(hui) 對未成年人產(chan) 生錯誤的性引導。小尹在刷短視頻的過程中瀏覽到暗含色情、性暗示相關(guan) 內(nei) 容,出於(yu) 好奇自行搜索,並將視頻分享給周邊同學。

  因為(wei) 15歲的兒(er) 子沉迷網絡,家住廣東(dong) 佛山的郭落(化名)不得不將其送去特殊封閉學校進行學習(xi) 。

  2022年寒假時,孩子為(wei) 了玩遊戲,整個(ge) 假期都未曾走出房門。開學後,郭落將孩子的手機沒收,然而開學第一周,老師便告訴他,孩子上課一直在睡覺。原來是孩子偷偷翻出家中被淘汰的舊手機,連上家中的無線網絡,半夜在房間通宵打遊戲。於(yu) 是,郭落開始了與(yu) 兒(er) 子鬥智鬥勇的過程,最終他在汽車備用輪胎的夾層裏,找到了兒(er) 子藏的多部舊手機。

  然而,父親(qin) 的行為(wei) 卻激起了兒(er) 子的叛逆心理,孩子不再願意前往學校,父母不得不為(wei) 孩子辦理了3周休學。在這期間,父母與(yu) 孩子在心理谘詢師的協助下終於(yu) 達成一致:孩子認真上學,父母允許兒(er) 子每天放學使用手機,睡前需將手機上交。

  暑假到來後,兒(er) 子又開始晝夜不分地玩手機,為(wei) 了防止父母說教,他將父母鎖在家門外,父母不得不在外麵住了一周,直到他零用錢用完了才再次聯係父母。

  郭落為(wei) 了管教孩子,將家中的無線網絡切斷,網線沒收。

  郭落說:“兒(er) 子為(wei) 了能夠在遊戲中擁有更高的等級、更加炫酷的裝備,在父母不知情的情況下,用壓歲錢充值了七八萬(wan) 元;為(wei) 了能夠成為(wei) 遊戲主播,兒(er) 子偷偷使用舅舅的身份證注冊(ce) 賬號。”

  對此,北京法政安邦律師事務所律師林麗(li) 認為(wei) ,未成年人沉迷網絡不惜對父母實施暴力行為(wei) ,是一種嚴(yan) 重的家暴,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和處理。這種行為(wei) 不僅(jin) 會(hui) 導致家庭關(guan) 係的惡化,還可能對未成年人的人格和心理健康造成嚴(yan) 重的影響。

  林麗(li) 建議,父母可以向相關(guan) 部門求助,尋求法律支持和幫助。除了法律手段,家長還應該注意自己對孩子的引導和教育,防止孩子沉迷遊戲。家長可以製定科學合理的家庭教育計劃,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jia) 值觀和人生觀,培養(yang) 其正確的消費觀念,幫助其發展健康的興(xing) 趣愛好和社交能力,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家長還應該在平時的生活中多關(guan) 心孩子,增強親(qin) 子間的溝通和理解,建立起良好的家庭關(guan) 係。

  關(guan) 心陪伴放在首位

  防沉迷機製應推廣

  網絡嚴(yan) 重成癮的危害還不止於(yu) 此。

  廣東(dong) 人王清(化名)的父母有4個(ge) 孩子,她是老四。因為(wei) 家庭富裕,孩子們(men) 很小就擁有自己的手機。然而,王清在上初一時,母親(qin) 由於(yu) 懷疑女兒(er) 談戀愛,在偷看女兒(er) 的手機時發現,其手機中有關(guan) 於(yu) 自殘、輕生等的視頻。

  發現母親(qin) 偷看後,王清深感憤懣,在視頻與(yu) 評論的引導下,她主動在網上搜索抑鬱、自殺等敏感詞,在評論區下提問:“如何報複父母”“如何令父母難受”。網友們(men) 在視頻的評論區裏起哄、慫恿、點讚,還有陌生的網友通過私信邀請王清加入了“苦難女孩聚集地”(自殺群)。

  母親(qin) 在王清的手機裏發現了自殺群後,沒收了她的手機。於(yu) 是,為(wei) 逼迫母親(qin) 將手機還給她,王清拿小刀在手臂上狠狠地割,留下一道道疤痕。在夜深人靜時,她還偷偷服用安眠藥。

  母親(qin) 想讓王清安心讀書(shu) ,為(wei) 了與(yu) 母親(qin) 唱反調,王清偷偷在手臂上寫(xie) 下“安靜”“不要說話”等內(nei) 容(抑鬱可能出現的症狀),不斷地提醒自己裝抑鬱不能露餡。最終,王清的偏執使得父母一步步地妥協,不得不為(wei) 王清辦理了休學。

  未成年人麵對互聯網上光怪陸離的世界,常常難以分辨其中的真假善惡,是非好壞。麵對上述狀況,王老師表示作為(wei) 老師,她也常常感到有心無力。家長的溺愛、縱容,社會(hui) 輿論的偏激與(yu) 衝(chong) 動,都使得老師們(men) “不敢管”。同時,網絡上一個(ge) 個(ge) 真假難辨的案例也讓老師們(men) 非常擔憂。

  對此,張昕認為(wei) ,家長應該嚴(yan) 格監管未成年人的行為(wei) ,限製其上網時間和遊戲時間,並對孩子網絡瀏覽內(nei) 容加以管控,傳(chuan) 輸正確的價(jia) 值觀,盡量為(wei) 孩子使用的軟件開通青少年模式,並時刻關(guan) 注孩子上網動向。短視頻平台青少年模式裏有不少優(you) 質內(nei) 容,如果孩子想看視頻,家長盡可能監督孩子在青少年模式下瀏覽。

  林麗(li) 建議,防沉迷機製的推廣可以通過政策引導、企業(ye) 聯合等途徑實現。政府可以出台相關(guan) 政策,鼓勵和引導網絡平台、遊戲公司等相關(guan) 企業(ye) 加強防沉迷機製的建設和推廣;相關(guan) 企業(ye) 可以建立聯合防沉迷機製,共同製定和推廣防沉迷策略,加強行業(ye) 自律。

  在北京盈科(上海)律師事務所互聯網法律事務部主任謝連傑看來,未成年人出現極端狀態的主要原因,在於(yu) 未成年人正處於(yu) 叛逆期,子女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家長和孩子之間缺少溝通。在這種情況下,家長要冷靜地處理,不能與(yu) 子女針鋒相對。事後要主動找孩子談心,表明父母不允許這種情況再次發生,讓孩子認識到自身的錯誤。必要時,可以求助學校老師的協助,共同教育孩子。

  “防止孩子沉迷網絡,父母就應該主動陪伴孩子,和他們(men) 交朋友。”謝連傑說,在教育子女的同時,父母也要反省自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應該擺正心態,去和孩子循循善誘,告訴他網絡世界的好與(yu) 不好,以平等的姿態去交流。

  “家長應形成責任觀念,暑期多關(guan) 注孩子日常情緒和學習(xi) 狀態,抽出時間來溝通,陪伴和關(guan) 愛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技術並沒有好壞,遊戲短視頻也並非洪水猛獸(shou) ,關(guan) 鍵在於(yu) 如何使用。如果能夠合理使用,說不定會(hui) 在不經意間給我們(men) 帶來驚喜。”張昕說。

  “家長還應該幫助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價(jia) 值觀和行為(wei) 準則,引導其遠離不良行為(wei) 。”張昕說,相關(guan) 部門也要經常提醒,加強家長的網絡素養(yang) 教育和防沉迷意識,提高他們(men) 的監管能力,讓他們(men) 更好地了解孩子的網絡使用情況,並作出適當的調整。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