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能源求變 風光裝機崛起進行時

發布時間:2023-07-26 16:33:00來源: 新京報

  “用電負荷創曆史新高”。

  入夏以來,全國多地高溫天氣持續,帶動用電負荷激增。新京報零碳研究院梳理看到,近期,廣東(dong) 、廣西、雲(yun) 南、貴州、海南南方五省區用電負荷已創曆史新高。

  高溫天氣,正在給我國的電力係統帶來不小的挑戰。從(cong) 我國目前的發電結構來看,對於(yu) 火電的依賴依然較為(wei) 嚴(yan) 重,2019年火電占比高達72.3%。戰高溫保供電,一場能源轉型戰役已然打響。

  “能源轉型就是要逐步地增加非化石能源,這個(ge) 要靠不斷地增加太陽能、風能、水電、核能、生物智能等能源,特別是要在風電、光伏上麵取得突出進展。”能源基金會(hui) 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對新京報零碳研究院表示。

  公開數據顯示,近10年來我國一次能源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天然氣和非化石能源比重明顯上升,石油占比基本穩定。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達25%,煤炭占比應再降約10個(ge) 百分點。

  重塑能源格局:一次電力消費攀升

  今年夏天,用電攀升已在多地上演,其中,浙江電網用電負荷7月3日突破1億(yi) 千瓦,較去年提早8天,破億(yi) 93分鍾後,又上升至1.02億(yi) 千瓦,創曆史新高,這也是浙江電網曆史上迎峰度夏最早進入負荷破億(yi) 階段。

  同處於(yu) 長三角的江蘇電網,今年用電負荷於(yu) 5月29日突破1億(yi) 千瓦,曆史上首次在5月份負荷破億(yi) 。

  煤炭是一次能源,主要轉化成電。煤炭的安全保供支撐了用電上的安全保障。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22年,全社會(hui) 用電量86372億(yi) 千瓦時,同比增長3.6%。分產(chan) 業(ye) 看,第一產(chan) 業(ye) 用電量1146億(yi) 千瓦時,同比增長10.4%;第二產(chan) 業(ye) 用電量57001億(yi) 千瓦時,同比增長1.2%;第三產(chan) 業(ye) 用電量14859億(yi) 千瓦時,同比增長4.4%。

  此前,中國工業(ye) 經濟聯合會(hui) 會(hui) 長、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表示,調整優(you) 化能源結構,平穩過渡保障安全。實現雙碳目標,能源是源頭,工業(ye) 是重點,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ti) 係是關(guan) 鍵。

  李毅中稱,減碳減排要逐漸減少化石能源的用量,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我國2021年非化石能源占比16.9%,到2025年達到20%,2030年達到25%,預計到2060年將達到80%。目前我國水電、光伏、風電裝機容量已經是全球第一,核電第三。今後仍然要積極有序地分門別類發展,逐步建立以非化石能源為(wei) 主的能源消費結構。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能源消費中化石(煤炭、石油、天然氣)消費占比從(cong) 2012年的90.3%,一路下降到2022年的82.5%。同時,一次電力(指核電、水電、風電以及太陽能發電所發出的電力)等能源消費占比逐步提升,從(cong) 2012年的9.7%上升到2022年的17.5%。

  如今,我國水、核、風、光等清潔能源生產(chan) 和消費格局逐漸形成。火力發電占比從(cong) 2012年的78.72%下降到2022年的66.5%,火電裝機容量占比從(cong) 2012年的71.48%下降到2022年的52.07%。

  “過去的這一年,我國整個(ge) 能源戰線的產(chan) 業(ye) 總體(ti) 上完成了滿足能源需求上升的任務,尤其是可再生能源領域、電動車領域以及動力電池領域,我們(men) 的生產(chan) 能力和技術都走到了世界前列,國內(nei) 的產(chan) 能也是井噴式地上升。”鄒驥說。

  鄒驥介紹,俄烏(wu) 衝(chong) 突以及複雜的能源地緣政治形勢帶來很大不確定性,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做到了油氣的平穩保供實屬不易。“我們(men) 油氣依靠進口的占比較大,油差不多70%靠進口,氣是40%靠進口。另外,煤炭當下是我們(men) 的主要能源,去年也做到了安全保供。特別是在2021年度煤炭市場出現了阻滯的挑戰之下,我們(men) 能總體(ti) 平穩地度過這一年,支撐好國民經濟的基本發展來之不易。”

  風光裝機崛起,發電量首破1萬(wan) 億(yi) 千瓦時

  “雙碳”目標提出以來,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步伐不斷加快。

  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提出,要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綠色轉型,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建設美麗(li) 中國。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ye) 、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支持力度。這是連續第三年提到對綠色發展加大金融支持。在二十大報告中,“推動綠色發展”也單獨成篇。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我國連續三年風電、光伏發電新增裝機突破1億(yi) 千瓦,去年達到了1.2億(yi) 千瓦。風電、光伏年發電量首次突破1萬(wan) 億(yi) 千瓦時,接近全國城鄉(xiang) 居民生活用電量。

  2022年我國可再生能源呈現發展速度快、運行質量好、利用水平高、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強的良好態勢。

  鄒驥表示,我國在風電、光伏上取得的進展為(wei) 能源轉型,以及加速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奠定了比較好的基礎。

  國家能源局4月印發的《2023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明確,2023年風光發電量占全社會(hui) 用電量的比重達到15.3%,風光裝機增加1.6億(yi) 千瓦左右。據最新統計,今年1-6月新增風光裝機已經達到1.0141億(yi) 千瓦,風光發電總量達到7291億(yi) 千瓦時,到年底可望超額完成今年原定的新增風光裝機目標。

  “沒有去年風光裝機1.2億(yi) 千瓦的基礎,很難一下跳到1.6億(yi) 千瓦,而且現在說的1.6億(yi) 千瓦大概率我們(men) 還要突破。”鄒驥說。

  鄒驥表示,風光裝機崛起背後要看到整個(ge) 產(chan) 業(ye) 鏈的繁茂,風能、光伏發展勢必帶動裝備製造、晶矽、太陽能組件等產(chan) 能提升。如今,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鏈上的中國企業(ye) 也迎來了高光時刻,“全球風光發電設備製造的前20家企業(ye) 絕大部分是中國企業(ye) ,這是中國企業(ye) 經過近20年曆練的結果,風光裝機奠定的良好基礎讓整個(ge) 可再生能源產(chan) 業(ye) 鏈都處於(yu) 一個(ge) 騰飛的階段。”

  談到中國可再生能源的未來,鄒驥充滿信心。“在未來5-10年,我們(men) 可再生能源的目標就是超額完成原來既定的2030年目標,而且要大大地超額,甚至於(yu) 要加倍完成。”能源結構的轉變也會(hui) 有實質性進展。

  “過去,很難想象中國會(hui) 從(cong) 一個(ge) 以煤為(wei) 主要能源的國家轉變成以非化石能源為(wei) 主的國家,基於(yu) 過往10年發展經驗,這在未來會(hui) 實現。當前,我國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還在50%以上,但這個(ge) 占比在穩步地下降。我國的電已經有超過30%依靠非化石能源,下一步非化石能源比重還會(hui) 穩步上升。我們(men) 有理由相信,再奮鬥個(ge) 20至30年完全可以把以煤為(wei) 主變成以非化石能源為(wei) 主。”

  在風光電發展過程中還有瓶頸。鄒驥指出,麵對風光能源間歇性、不穩定的特性,還需要發展儲(chu) 能以及電網的互聯互通和智慧調度,係統性地解決(jue) 問題。“先立後破”,立的就是可再生能源、立電網、立儲(chu) 能,然後再有效地經營現有以煤炭為(wei) 主的存量裝機的發電能力,逐漸用非化石能源增量替代化石能源存量,循序漸進地實現能源轉型。

  全球碳減排,數字技術有望賦能

  鄒驥表示,在終端用能電氣化方麵,異軍(jun) 突起的就是電動汽車,我國汽車行業(ye) 實現了彎道超車。

  去年年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1310萬(wan) 輛,同比增長67.13%,相當於(yu) 多年的總和。今年的步伐會(hui) 更快,整體(ti) 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超過1000萬(wan) 輛。按照現在增長的勢頭,保有量在不遠的未來可以突破億(yi) 輛,這些都超出以往想象。

  “一旦電動汽車保有量達到一定規模之後,電動車的功能就不僅(jin) 僅(jin) 是車了,它會(hui) 變成一個(ge) 移動儲(chu) 能裝置來貢獻我們(men) 新型電力係統,成為(wei) 幫助電網穩定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鄒驥說。

  簡單來說,電動汽車在未來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交通工具,還是電網的一個(ge) 移動儲(chu) 能工具,它解決(jue) 了能源的消納問題。在未來,分布式光伏、電動汽車充電、放電、儲(chu) 能、風電等融為(wei) 一體(ti) 化,形成在大電網支撐下的小型交直流用電係統。電動汽車達到一定數量,可以實現新能源發電的就地消納、就地存儲(chu) 、就地平衡,隨光而充、隨風而充,實現新能源車充新能源電,實現主動式配電網的高效互動,是新型電力係統的新載體(ti) 。

  當前,節能和提高能效是降低碳排放的關(guan) 鍵支撐,也是最直接、最有效、最經濟的降碳手段。

  鄒驥指出,在新時代提高能效的重要抓手就是要結合數字化,尤其是雲(yun) 計算、5G、AI、工業(ye) 互聯網等數字化領域。比如,對一些重點的高載能行業(ye) ,數字化可以提高自動控製水平。一方麵,數字化幫助這些高耗能、高汙染的企業(ye) 節能減排;另一方麵,需要提高能效的企業(ye) 也幫助這些數字化的公司,為(wei) 其提供應用場景,反向激活了技術,讓數字化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

  全球電子可持續發展推進協會(hui) 發布的《SMARTer2030》報告顯示,未來十年內(nei) 數字技術有望通過賦能其他行業(ye) 貢獻全球碳排放減少量的20%。以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為(wei) 例,在發電環節,智慧能源基礎設施可通過人工智能與(yu) 大數據技術,在預測未來天氣情況的基礎上,靈活調配傳(chuan) 統發電容量,助力構建“以新能源為(wei) 主體(ti) 的新型電力係統建設”。而在用戶側(ce) ,其能夠助力用戶精細化管理自身能源消耗,精準快速定位高能耗、高碳排放用電環節,智能分析用戶用電行為(wei) ,從(cong) 而幫助用戶優(you) 化電力調度和匹配方案,達到提升用電效率,降低碳排放的目的。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研究員 陶野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