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含金量提升發展“含綠量”
如何進一步增強科技支撐、提升“雙碳”科技創新整體(ti) 效能,是不久前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hui) 的一個(ge) 重要著力點。當前,需要不斷塑造科技助力“雙碳”發展的新動能、新優(you) 勢,通過實施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重大行動,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jia) ,持續增強發展的潛力和後勁。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wei) 關(guan) 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開展了一係列開創性工作,決(jue) 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從(cong) 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在科技支撐“雙碳”建設方麵,我國在科技創新上持續發力,“雙碳”目標支撐技術不斷取得突破,經濟發展與(yu) 減汙降碳的協同效應日益凸顯。
不過,也要清醒認識到,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得到根本緩解。比如,綠色低碳重大戰略技術儲(chu) 備不足,一些領域受製於(yu) 人,創新鏈與(yu) 產(chan) 業(ye) 鏈協同度不夠,技術轉化率還不夠高。對此,必須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來謀劃推進相關(guan) 工作。而在科技創新方麵,則需要采取多項舉(ju) 措,狠抓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不斷夯實科創對於(yu) “雙碳”的支撐地位。
要強化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布局。圍繞應對氣候變化進程、生態係統碳循環與(yu) 溫室氣體(ti) 管理等重大科學問題,加強氣候變化成因及影響、生態係統碳匯、溫室氣體(ti) 排放評估與(yu) 核算等基礎理論和方法研究。聚焦顛覆性、革命性前沿與(yu) 交叉領域,對標國際標準和領先水平,在綠色低碳領域有序部署基礎性、前瞻性科學研究。緊扣能耗“雙控”和碳排放“雙控”目標,瞄準化石能源綠色智能開發和清潔低碳利用、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利用、新型電力係統構建等方向,深化應用基礎研究。
還要加強創新人才培養(yang) 和創新能力建設。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職業(ye) 院校設置綠色科技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培養(yang) 綠色技術創新專(zhuan) 業(ye) 人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優(you) 化和推進綠色技術領域的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能源研發創新平台等的布局,支持建立一批專(zhuan) 注於(yu) 綠色技術創新的企業(ye) 孵化器、眾(zhong) 創空間等公共服務平台。從(cong)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ye) 、科技型中小企業(ye) 、全國技術合同登記企業(ye) 和技術進出口合同登記企業(ye) 中,遴選發布綠色低碳科技企業(ye) ,引導各類創新要素集聚。
加快綠色技術轉化應用也很必要。應根據區域綠色技術發展優(you) 勢和應用需求,布局建設若幹國家綠色技術交易平台。健全綠色技術交易平台管理製度,完善基礎甄別、技術評價(jia) 、供需匹配、交易傭(yong) 金、知識產(chan) 權服務和保護等機製,提升綠色技術交易服務水平。以節能降碳、清潔能源、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環境保護、生態保護修複等領域為(wei) 重點,適時甄選先進適用綠色技術,發布綠色技術推廣目錄,明確技術使用範圍、核心技術工藝、主要技術參數和綜合效益。
陶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