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一些學生淪為電詐犯罪“工具人”
近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公安機關(guan) 破獲多起“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案件,其中一起案件中,涉案42人均為(wei) 在校學生及未成年人。8月10日,伊犁州多個(ge) 部門聯合對外發布通告,對低齡用戶電話入網采取臨(lin) 時性保護措施,以進一步構建反詐防火牆,最大限度保障青少年合法權益,保護群眾(zhong) 財產(chan) 安全。
7月25日,伊犁州伊寧市公安局打掉一“幫助信息網絡犯罪”團夥(huo) 。該團夥(huo) 涉案42人,均為(wei) 在校學生及未成年人。該團夥(huo) 通過手機搭建簡易GOIP,幫助境外詐騙人員撥打詐騙電話4000餘(yu) 條,先後獲利15萬(wan) 餘(yu) 元。
該團夥(huo) 骨幹成員林某(16歲)、伊某(16歲)、郭某(16歲),3人係伊寧市某中學學生,經馬某(16歲,係社會(hui) 閑散人員)傳(chuan) 授,從(cong) 某一App社交軟件中添加了詐騙人員社交賬號,學習(xi) 並掌握了通過“手機口”撥打詐騙電話的具體(ti) 操作步驟。此後,該團夥(huo) 通過社交賬號與(yu) 詐騙人員達成協議,通過撥打詐騙電話獲取傭(yong) 金實施犯罪活動。在巨額利益的誘惑麵前,林某、伊某還發展其朋友於(yu) 某等在校學生加入團夥(huo) ,並繼續發展下線。
公安機關(guan) 根據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條之規定,以涉嫌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對林某、伊某、郭某依法刑事拘留。對其餘(yu) 涉案人員,依照反電信網絡詐騙法分別給予行政拘留、罰款等處罰。
7月22日,伊犁州伊寧縣公安局打掉3個(ge) “幫助信息網絡犯罪”團夥(huo) ,抓獲涉案人員41人,大多也為(wei) 在校學生。犯罪團夥(huo) 通過手機搭建簡易GOIP,幫助境外詐騙人員撥打詐騙電話,非法獲利30餘(yu) 萬(wan) 元。
犯罪團夥(huo) 頭目6人中,木某、米某、艾某、依某4人為(wei) 伊寧縣某中學學生,祖某、熱某(係未成年人)為(wei) 伊寧縣某理發店務工人員。6人在某App社交軟件中添加了詐騙人員聯係方式,先後發展本地團夥(huo) 成員60餘(yu) 人,實施販賣電話卡、撥打詐騙電話等違法犯罪活動。
公安機關(guan) 以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對木某等6名涉案人員依法采取刑事拘留和取保候審強製措施,分別給予其餘(yu) 35名涉案人員行政拘留處罰。
針對今年以來電信網絡詐騙及其關(guan) 聯違法犯罪活動出現明顯反彈,推廣引流、買(mai) 賣租借“兩(liang) 卡”、架設話務窩點等違法犯罪活動手段快速翻新,大量低齡用戶因社會(hui) 閱曆不足、法治觀念不強、自我保護意識較弱,成為(wei) 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活動“工具人”的情況,8月10日,伊犁州公安局、伊犁州教育局等6部門聯合對外發布通告,決(jue) 定對低齡用戶辦理電話卡入網采取校驗、警示的臨(lin) 時性保護措施。
通告明確:低齡用戶在辦理電話卡前,須如實填寫(xie) 《低齡用戶辦理號卡申請單》中的“電話卡數量信用承諾”,若未如實填報,一經查實,按照《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公安部關(guan) 於(yu) 依法清理整治涉詐電話卡、物聯網卡以及關(guan) 聯互聯網賬號的通告》進行關(guan) 停並記入通信行業(ye) 黑名單。低齡用戶本人身份證名下已有1張以上(包含1張)電話卡的,如要繼續辦理電話卡新入網業(ye) 務,則須持有加蓋學校院係或公安派出所公章的《低齡用戶辦理號卡申請單》後方可進行辦理。
通告強調,低齡用戶要增強風險防範意識,配合開展此次臨(lin) 時性保護措施,積極向公安機關(guan) 舉(ju) 報涉及電話卡、物聯網卡及關(guan) 聯互聯網賬號的違法犯罪線索。(法治日報記者 潘從(cong) 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