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電影票貴不貴,不隻是數字問題
8月的尾巴,電影院裏依然熱鬧。自8月17日刷新2019年177.78億(yi) 元的暑期檔票房紀錄後,8月23日,新紀錄已突破了195億(yi) 元。
票房一路狂奔的同時,對電影票價(jia) 的討論又一次引起了輿論關(guan) 注。在北京,有一家5口看一場電影花了400多元;在杭州,有網友隨便點開一家普通影院,每部電影票價(jia) 都在40元以上;在廣州,有消費者“很久很久沒見到30多元的電影票了”……
這樣的事例並非個(ge) 案。據統計,今年暑期檔平均每張電影票價(jia) 40.8元,而2019年則為(wei) 35.4元。此外,截至8月下旬,2023年全國電影票平均價(jia) 格達到42.7元,同樣創下新高。
大約10年前,互聯網資本進入電影市場初期,各大網絡票務平台紛紛開展票價(jia) 補貼活動。一時間,19.9元、9.9元的電影票隨處可見。然而,與(yu) 其他類似的“燒錢”大戰一樣,幾年後電影圈內(nei) 各方都意識到,一味“出血”並不能換來行業(ye) 健康、繁榮的發展。於(yu) 是,2018年後,“票補”力度減弱,電影票價(jia) 就此走入上升通道。
近年來,隨著從(cong) 業(ye) 者和觀眾(zhong) 要求的提升,電影製作費用不斷提升。另一方麵,電影院人工、房租、設備等成本也在上漲。再加之經曆此前3年的低穀後行業(ye) 各方急待“回血”,這些都推動了票價(jia) 的上漲。
客觀來說,隻要明碼標價(jia) 、價(jia) 格構成合規合法,影院裏一張電影票賣多少錢本無可厚非。不過,就像低票價(jia) 不可持續一樣,對電影行業(ye) 而言,如果想單純依靠提高票價(jia) 來獲利,也無異於(yu) 是竭澤而漁。
常看電影的人,也許會(hui) 有去電影院“二刷”甚至“N刷”某部影片的經曆,或者會(hui) 為(wei) 了某部影片專(zhuan) 門去IMAX影廳觀看。要說價(jia) 格,這可都比在普通影廳看一部電影貴不少。人們(men) 之所以願意這樣做,除了是影迷外,必然是因為(wei) 特定影片要麽(me) 在情節、表演上,要麽(me) 在視聽、特效上有突出之處。換句話說,這樣的電影讓觀眾(zhong) 獲得了精神上的充分享受——這錢花得值得,花得高興(xing) 。
經過多年“曆練”,大多數中國電影觀眾(zhong) 已有了日漸成熟的審美能力和價(jia) 值評判能力,曾經有過的那種一部“爛片”動輒票房破10億(yi) 元的場景已難再現。不僅(jin) 如此,就連過去頗受追捧的好萊塢大片如今也難以保證能在中國市場大賣。
這種背景下,當觀眾(zhong) 在抱怨電影票太貴時,其實不少人的潛台詞是覺得電影本身帶給自己的體(ti) 驗並不值那五六十元。類似的情況如果出現得多了,最終的結果可能就是消費者會(hui) 減少在看電影上的開銷,轉而尋找其他文娛活動。
因此,電影票價(jia) 貴不貴,本質上並非票根上數字的問題。這樣的呼聲對電影行業(ye) 來說,一來是對商業(ye) 模式提出新的要求:如果不純粹依賴票房,電影從(cong) 製作到上映期間是否可以開拓出更多元的創收渠道?二來,也是更重要的,想要觀眾(zhong) 認為(wei) 電影票買(mai) 得值,就要拿出更多優(you) 質的作品。
說真的,人們(men) 在說起一部電影時用了“票價(jia) 不便宜,但是片子真好看”的說法,那用一個(ge) 網絡語言來形容,這電影,可就“贏麻了”。
羅筱曉
羅筱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