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黃金周樓市呈分化態勢
從(cong) 8月末至9月初,多城密集出台房地產(chan) 調控政策以持續提振樓市。政策頻出,又恰逢樓市傳(chuan) 統銷售旺季,這個(ge) “十一”黃金周的樓市很受關(guan) 注。匯總各地情況看,“十一”黃金周期間,一些城市的房地產(chan) 市場在政策調整的背景下活躍度有所提升。不過,城市之間的分化依然明顯。
對“十一”黃金周樓市的重點關(guan) 注源於(yu) 近期密集出台的一係列房地產(chan) 調控政策。7月24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hui) 議提出,適應我國房地產(chan) 市場供求關(guan) 係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適時調整優(you) 化房地產(chan) 政策。隨後,“認房不認貸”、首套房存量貸款利率下調、差別化住房信貸等政策相繼推出。8月底至9月初,四個(ge) 一線城市紛紛宣布執行“認房不認貸”政策。廣州成為(wei) 調整限購政策的首個(ge) 一線城市,其他調控政策也紛紛在不同城市陸續落地。
今年“十一”黃金周,一些城市的樓市熱度較高,甚至出現了一些熱銷樓盤。開發企業(ye) 加大推盤力度和優(you) 惠幅度,摩拳擦掌促銷售。一線城市中,廣州樓市表現更為(wei) 突出,看房量和成交活躍度均有明顯回升,原因在於(yu) “認房不認貸”“下調二套房首付比例”“優(you) 化限購”等多項政策密集出台,全麵支持剛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向市場釋放了積極信號。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廣州市場黃金周期間網簽麵積較2022年同期日均增加13.2%。
市場呈現分化態勢。城市內(nei) 部有分化,如廣州中心區域的核心板塊以及剛放開限購的番禺、黃埔等區域成交較好,周邊幾個(ge) 區域市場則相對較為(wei) 冷清。此外,武漢、蘇州、青島等城市市場熱度相對較高。寧德、東(dong) 莞、梅州等城市成交量較去年“十一”黃金周有所增長。但受到長假期間出遊和返鄉(xiang) 人數較多等因素影響,有相當數量的城市樓市表現相對平淡。
這一個(ge) 多月以來,在多輪房地產(chan) 政策作用下,看房者增多,二手房掛牌量增加,表明在一些城市尚有不少購房需求,潛力有待進一步深挖。二手房掛牌量的增多表明置換需求正在釋放。
不過,在當前房地產(chan) 市場中,觀望情緒仍在彌漫,購房者信心有待繼續恢複。很多銷售人員和中介服務人員都有這樣的感受,看房的人多,形成實際購買(mai) 的人少,購房者對政策優(you) 化仍有期待。買(mai) 漲不買(mai) 跌是普遍心態,曆史經驗表明,觀望者在判斷房價(jia) 將出現漲價(jia) 趨勢,甚至已經出現小幅漲價(jia) 時匆忙出手購房的情形更多。目前,各地和有關(guan) 部門已經出台了很多降低購房門檻、減少購房資金壓力的政策,但購房者仍然希望再等等再看看,看是否會(hui) 有更多的優(you) 惠政策出台,以及價(jia) 格是會(hui) 漲還是會(hui) 跌。
房價(jia) 的漲跌與(yu) 政策的確密切相關(guan) ,但最終的決(jue) 定因素還是市場供需狀況。政策會(hui) 在一定程度上對供需起到調節作用。比如“認房不認貸”政策出台之後,之前被認定為(wei) 買(mai) 二套住宅的家庭重新認定為(wei) 具有首套資格,原本首付不夠不考慮買(mai) 房,現在可以“上車”了。或者原本首付太高隻能買(mai) 個(ge) 小戶型,現在首付比例下降,可以在麵積上增大一些。家庭收入也是決(jue) 定購房需求的一個(ge) 重要因素。促進住房消費,要從(cong) 穩定就業(ye) ,以及讓家庭收入更可持續和有穩定預期入手。說得通俗些,兜裏有錢,才敢消費,才會(hui) 動買(mai) 房或者改善居住條件的心思。此外,讓更多人享有良好的教育、醫療、養(yang) 老等公共服務,減輕這些方麵的後顧之憂,也是提振住房等消費的基礎因素。
房地產(chan) 市場的複蘇溫和緩慢。當前房地產(chan) 市場仍處於(yu) 調整周期,區別於(yu) 過去一出台房地產(chan) 調控政策就產(chan) 生立竿見影的效果,進而房價(jia) 重新進入快速上漲的軌道,如今房地產(chan) 市場企穩回升速度相對緩慢。這與(yu) 我國房地產(chan) 市場供求關(guan) 係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密切相關(guan) 。房地產(chan) 市場供求已總體(ti) 平衡,一些城市甚至供大於(yu) 求。但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勢沒有變,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以及居民對美好居住生活需求的持續提升,房地產(chan) 市場仍有廣闊發展前景。隨著調整優(you) 化政策措施陸續落地見效,經濟恢複向好,未來房地產(chan) 投資、銷售、市場運行將逐步趨於(yu) 改善。(經濟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