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來18位中國人陸續飛向太空 中國航天員是怎樣煉成的
中國航天員是怎樣煉成的
——20年來18位中國人陸續飛向太空
要經曆嚴(yan) 格的選拔與(yu) 刻苦的訓練,一位航天員才能以最好的狀態,飛向浩瀚的宇宙。
在人類探索宇宙的曆程中,航天員,這些穿行於(yu) 星辰大海的勇者,擔當著至關(guan) 重要的角色。他們(men) 不僅(jin) 需要擁有超凡的體(ti) 能和心理素質,還需接受長期且嚴(yan) 格的訓練,以應對太空探索中的各種挑戰。
中國的航天員隊伍同樣經曆了這樣的選拔和訓練過程。2003年,中國航天史上第一位叩響宇宙之門的航天員楊利偉(wei) 進入太空,揭開了中國載人航天的新篇章。那之後,費俊龍、聶海勝、翟誌剛、劉伯明、景海鵬、劉洋、劉旺、王亞(ya) 平、張曉光、陳冬、湯洪波、葉光富、蔡旭哲、鄧清明、張陸、朱楊柱、桂海潮……截至目前,一共18位中國航天員成功逐夢九天,太空一次又一次迎來中國人的身影。
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航天員大隊是在1998年成立的,當時,從(cong) 1500多名優(you) 秀的飛行員中選拔出了首批14名航天員,經過5年的訓練後,才有第一名航天員進入太空。
2010年5月,第二批預備航天員入隊,共7人。2020年9月,第三批預備航天員入隊,共18人。第四批預備航天員正在選拔階段。
“盡管有各種生命保障係統,但太空是一個(ge) 高真空高輻射高溫差的環境,航天員需要做很多訓練才能適應,同時還要學習(xi) 大量的太空知識,13個(ge) 門類50多門課相當於(yu) 又念了一個(ge) 本科。”楊利偉(wei) 用“艱辛”來形容訓練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嚴(yan) 格的訓練,航天員能否“上天”還需要等待契機。
飛行乘組是根據每次飛行任務的特點需求,結合航天員隊伍選拔訓練實際情況,按照“新老搭配”等原則進行多方麵的統籌評價(jia) 後最終確定的。前期,因為(wei) 任務間隔時間長,有些航天員需要數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執行任務。他們(men) 用漫長的等待詮釋著對航天事業(ye) 的堅守與(yu) 熱忱。
航天員劉旺等了14年,張曉光等了15年。等待時間最久的是鄧清明,他等待了24年零10個(ge) 月。
鄧清明在1998年航天員大隊成立時,就已經是一名預備航天員了。那時,他離自己從(cong) 小就懷揣著的航天夢更近了一步。
然而,成為(wei) 正式的航天員卻不是那麽(me) 容易的。在接下來的20多年裏,鄧清明經曆了數不清的訓練和考核,每一次都是全力以赴,卻始終沒有獲得飛天的機會(hui) 。鄧清明並沒有放棄,堅持訓練,堅持學習(xi) ,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素質。
終於(yu) ,在2022年11月29日,鄧清明迎來了自己的飛天機會(hui) 。他成為(wei) 神舟十五號飛行任務中的一名航天員。這一年,他已經56歲,生活中也升級為(wei) 一名姥爺了。
他的付出和努力終於(yu) 得到了回報,他的航天夢也終於(yu) 成為(wei) 現實。
夢想支撐著每一位航天員。劉伯明曾感歎:“讀書(shu) 上大學不僅(jin) 為(wei) 了生活,人生總得有點理想。”王亞(ya) 平也曾說過:“夢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遙不可及,但隻要你努力,總有一天你能觸摸到它。”
他們(men) 當中不少人,甚至是在楊利偉(wei) 完成飛天的壯舉(ju) 之後,開始萌發自己心中的飛天夢想,把楊利偉(wei) 當成奮鬥的目標,勇往直前,追逐自己的夢想。
這些航天員平均訓練近10年,才能獲得飛天的機會(hui) 。他們(men) 的等待,體(ti) 現了航天任務的複雜性和嚴(yan) 謹性,也展示了他們(men) 對航天事業(ye) 的熱愛與(yu) 執著。
20年過去,我國陸續派出18位航天員飛入了太空,他們(men) 第一次飛天平均年紀是41歲,其中有兩(liang) 位是女性。
即將返回地球的神舟十六號3名航天員,被稱作“博士乘組”。其中,朱楊柱這位國防科大培養(yang) 的首位航天員,是我國首位飛天的航天飛行工程師。他同乘組其他兩(liang) 人一起執行空間站轉入應用與(yu) 發展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並在太空開展相關(guan) 技術試驗。
另一位航天員桂海潮,則是中國空間站的首位載荷專(zhuan) 家。他不僅(jin) 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還是我國首位非軍(jun) 人航天員,首位戴著眼鏡上天的航天員。他的形象和故事,激勵著更多的普通人勇往直前,追求科學,追求夢想。
2017年,畢業(ye) 於(yu)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飛行器設計專(zhuan) 業(ye) 的桂海潮回到母校,承擔本研課程教學任務,迄今為(wei) 止指導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10名,已畢業(ye) 3名。發表了20多篇SCI論文的桂海潮,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科學家。
航天員究竟是怎樣煉成的?
回顧中國航天員的成長曆程,有在貧困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聶海勝,他以數學為(wei) 武器,憑借智慧和毅力,成為(wei) 航天的英雄;有從(cong) 小就對電子和機械充滿癡迷的劉旺,他的夢想在指間流淌,最終化作掌舵宇宙的強大力量;有拿到清華大學法學博士學位的劉洋,她以女性的細膩與(yu) 堅韌,成為(wei) 航天事業(ye) 中的獨特符號;有高考時隻填寫(xie) 了飛行員這一個(ge) 誌願的陳冬,他的執著如同他對藍天的熱愛,無比堅定;有在高三的主題班會(hui) 上就堅定表態“我的夢想就是當飛行員”的張陸,他的夢想如同他的名字一樣,烙印在飛天的史詩長卷上。
自神舟五號發射升空的那刻起,已過去20年的時光。這20年,見證了中國飛天隊伍從(cong) 無到有、發展壯大的曆程。中國航天員不僅(jin) 是中國航天輝煌的見證者,更是中國航天夢想的踐行者。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渺 見習(xi) 記者 李瑞璿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