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群眾看得見的方式釋法說理
各地各部門以案普法強化公民個(ge) 人信息保護
以群眾(zhong) 看得見的方式釋法說理
□ 本報記者 杜洋
“王玲(化名)大學畢業(ye) 後進入一家頗具規模的培訓機構從(cong) 事前台行政工作。一次,她的丈夫秦某提到,有位老同學正籌備開培訓機構需要生源,於(yu) 是王玲將其所在培訓機構的6000多條學生個(ge) 人信息發給了秦某。秦某的同學拿到這些信息後有針對性地進行推銷並非法獲利,最終王玲夫婦都受到了相應的法律製裁。”10月12日,江蘇省張家港市梁豐(feng) 初級中學報告廳內(nei) ,來自市人民檢察院的法治副校長沈立珺通過以案普法方式向全市多所學校的教師們(men) 開展了一場關(guan) 於(yu) 個(ge) 人信息保護的法治講座。
教師們(men) 對講座中提到的鮮活案例深有感觸,紛紛表示作為(wei) 老師,除了要履行好教書(shu) 育人的使命外,還要強化自身法治意識,當好孩子們(men) 的隱私安全守護者。
“教師在學生個(ge) 人信息保護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通過以案普法幫助教師進一步增強法治意識,可以有效避免出現因不懂法以及疏忽大意造成兒(er) 童信息泄露的情況。”沈立珺告訴《法治日報》記者。
個(ge) 人信息權益是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權利。個(ge) 人信息保護法施行兩(liang) 周年以來,政法機關(guan) 在加大公民個(ge) 人信息司法保護力度的同時,通過篩選公布典型案例開展以案普法,不斷強化法治宣傳(chuan) 教育效果,進一步增強了廣大群眾(zhong) 的法治意識,也給心存僥(jiao) 幸的投機者明確了不可逾越的法律紅線。
去年12月底,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第35批共4件指導性案例,該批案例分別涉及人臉識別信息、居民身份證信息、社交媒體(ti) 賬號、手機驗證碼等刑法保護的公民個(ge) 人信息範圍、性質;3月30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了一批個(ge) 人信息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以群眾(zhong) 看得見的方式,促進形成良好道德風尚和正確價(jia) 值導向;8月10日,公安部繼去年底公布“2021年侵犯公民個(ge) 人信息犯罪十大典型案例”後,再次發布打擊侵犯公民個(ge) 人信息犯罪十大典型案例,有效發揮個(ge) 案警示教育作用。
各地各部門紛紛通過以案普法的形式開展普法宣傳(chuan) 教育活動,幫助群眾(zhong) 進一步增強個(ge) 人信息保護意識。
“這位先生,您最近收到垃圾短信、騷擾電話了嗎?如果有的話,這是因為(wei) 您的信息被泄露了,以後上網評論、填寫(xie) 調查問卷時注意不要隨意留個(ge) 人信息。”3月15日,在湖南省嶽陽縣億(yi) 豐(feng) 時代廣場,一群“違法者”變身“普法者”正在認真向當地居民宣傳(chuan) 公民個(ge) 人信息保護知識。據悉,這些“普法者”都是嶽陽縣人民檢察院辦理的侵犯公民個(ge) 人信息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的違法行為(wei) 人,通過他們(men) 現身說法,以案示警普法,能夠更好地增強群眾(zhong) 個(ge) 人信息保護意識。
“你所在的小區近期安裝了智能門禁係統,要求小區所有業(ye) 主錄入人臉信息,今後所有人進出小區均需要刷臉進入。對此,你是否同意?”9月28日,重慶市南川區人民法院幹警到轄區內(nei) 的書(shu) 院中學為(wei) 2000餘(yu) 名師生帶來一堂反詐防騙法治宣傳(chuan) 課。
起先,一部分學生認為(wei) 刷臉入門很方便,然而在幹警以案普法後,學生們(men) 紛紛表示,他們(men) 這才意識到在無法律授權和保護的情況下,強製要求將人臉信息錄入刷臉係統有信息泄露的風險,應該拒絕。這樣一堂生動的反詐防騙法治宣傳(chuan) 課,激發了學生們(men) 對個(ge) 人信息安全、防範詐騙等法律知識的濃厚興(xing) 趣,培養(yang) 了其個(ge) 人信息安全保護意識。
此外,各地各部門還利用微信公眾(zhong) 號、視頻軟件等平台進行以案說法,以精彩、有趣、有深度的內(nei) 容提醒廣大網絡用戶保護個(ge) 人信息的重要性。其中,成都鐵路運輸中級法院法官近日來到一家媒體(ti) 設立的“法官來了”欄目直播間,分析講解了個(ge) 人信息保護的多種情況,通過案例從(cong) 多個(ge) 角度進行深入解讀,提醒廣大網民保護個(ge) 人信息的重要性,贏得紛紛點讚。
“政法機關(guan) 通過宣傳(chuan) 大量鮮活的典型案例,以案普法,以案示警,能夠更好地增強廣大群眾(zhong) 的防範意識,進一步紮緊公民個(ge) 人信息安全的‘籬笆牆’,讓不法分子沒有可乘之機。”國家檢察官學院教授邵世星告訴記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