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中國大運河:千年文脈滋養美好生活 聯通世界推動文明交流

發布時間:2023-11-16 14:3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1月15日電 (記者 陳杭 徐婧 呂少威)“老朋友,我又來看你了。” “運河三老”之一的朱炳仁在北京參加2023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暨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活動時,憶起當年古文物學家鄭孝燮、古建築學家羅哲文走上杭州的拱宸橋和廣濟橋時的情景。

  具有2500多年曆史,蜿蜒近3200公裏的中國大運河,奔湧不息,溝通著南北,聯結著曆史、現在和未來。

  這條穿越千年的文脈,沿線各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熠熠生輝。國家級非物質遺產(chan) 銅雕技藝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朱炳仁是“朱府銅藝”的第四代傳(chuan) 人。他與(yu) 運河的更深結緣來自一段難忘的申遺之路。

  朱炳仁回憶,當年是鄭孝燮、羅哲文兩(liang) 位專(zhuan) 家帶著從(cong) 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工作的自己參與(yu) 到大運河的申遺中。2005年12月,三人寫(xie) 下《關(guan) 於(yu) 加快京杭大運河遺產(chan) 保護和“申遺”工作的信》,寄給大運河沿線城市的市長們(men) ,拉開了中國大運河申遺的序幕,三人也因此被稱為(wei) “運河三老”。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an) 名錄》,成為(wei) 第六條世界遺產(chan) 運河。十餘(yu) 年來,大運河所擁有的重要文化地位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年近八旬的朱炳仁在不斷思考,作為(wei) 工匠和傳(chuan) 承人,怎樣將文化更好地留給後代。

  一河通南北,千載連古今。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建的一項偉(wei) 大工程,見證了曆史的變遷,如今依然滋養(yang) 著沿岸各地獨具特色的文化,依然活在民眾(zhong) 的生活中。

  作為(wei) 大運河杭州段重要的遺產(chan) 點之一,拱宸橋是大運河到杭州的“終點標誌”。在創作現實題材電視劇《運河邊的人們(men) 》前,國家一級編劇馬繼紅曾沿著大運河兩(liang) 岸開展采風,聽拱宸橋附近的居民講述過去被汙染的運河水變清、髒亂(luan) 差的環境變美、蕭條的周邊街道變繁榮、被歲月淹沒的曆史遺跡重新煥發光彩的故事。

  2022年在央視播出的《運河邊的人們(men) 》電視劇,以大運河治理和保護為(wei) 敘事線索,展現了大運河舊貌換新顏的時代畫卷。馬繼紅說,在采風期間,通過對百餘(yu) 位生活在大運河沿岸的人們(men) 進行采訪,她感受到,大運河的發展和周邊城市的建設是交織產(chan) 生的,忽然想起了一句話,“什麽(me) 是人民的運河呢?老百姓慢慢的敘述、幸福的笑顏,我認為(wei) 這是最好的詮釋。”

  早上運河沿岸跑步、中午古鎮用餐、晚上乘船夜遊、周末公園露營……《中國大運河生活圖鑒——愛上大運河的128個(ge) 理由》展現了諸多運河生活方式。

  在北京,當電動衝(chong) 浪板在大運河畔踏浪飛馳,當時尚模特遊走亮馬河畔,當中外音樂(le) 頻頻回響大運河畔……人們(men) 真切地感受到,古老運河煥發新的時代生機,滋養(yang) 著今人的煙火人間。

  如何讓世界更好地認識大運河?從(cong) 古至今,大運河貫穿南北,更聯通世界。在中國生活20年的羅傑威,是浙江大學建築工程學院特聘教授。他對世界運河、中國運河的發展有持續地追蹤和研究,將意大利米蘭(lan) 、法國圖盧茲(zi) 、荷蘭(lan) 阿姆斯特丹等世界運河城市進行了比較分析,提出運河保護和再開發的特色戰略。

  馬可·波羅、利瑪竇……諸多知名人士都在曆史上與(yu) 中國大運河結下不解之緣。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北京對外文化傳(chuan) 播研究基地主任曲茹表示,IP是重要且高品質的文化符號,可“通過”他們(men) 可以向世界講好大運河故事;可集中挖掘運河文化優(you) 質內(nei) 容打造特色IP,通過文學、影視、動漫等豐(feng) 富的形式,打破跨文化傳(chuan) 播中的衝(chong) 突與(yu) 偏見,最大程度講好中國故事。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dong) 亞(ya) 多部門地區辦事處(駐華代表處)主任夏澤翰看來,大運河不僅(jin) 促進了貿易的發展,還促進了知識、藝術和思想的交流,大家有責任來保護這一瑰寶,並加強國際合作。

  “文化不是過去的遺留物,而是塑造我們(men) 未來的一種動力。”夏澤翰說,大運河承載著深厚的曆史,一直是溝通文化和民眾(zhong) 的橋梁,應確保它繼續成為(wei) 後代的靈感、創意、創新和聯係的來源。

  2023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暨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於(yu) 11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舉(ju) 行,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國新聞社、世界運河曆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共同主辦,共策劃推出了11項主題活動。兩(liang) 天時間裏,中外嘉賓圍繞“傳(chuan) 承運河文化 賦能美好生活”探討運河發展變遷、百姓美好生活,助推大運河文化走向世界。

  悠悠河水,迤邐穿行,大運河是流動的文脈,是複蘇的運河,正流向未來,繪出南北共濟共享、文脈世代傳(chuan) 承的嶄新畫卷,講述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故事的“美美與(yu) 共”。(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