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合成照片募捐濫用AI隻會傷害慈善事業
■ 觀察家
在AI等尚存爭(zheng) 議的新技術麵前,慈善或許應該跟進得更慢一些。
據報道,成都某慈善組織在其網絡眾(zhong) 籌募捐的頁麵中,使用了AI技術合成的照片,經民政部門調查核實後,進行了整改。該慈善組織解釋稱,使用合成照片是為(wei) 了保護受捐者隱私。這一解釋很難讓人信服。
在該募捐項目使用合成照片的場景中,合成照片與(yu) 描述性文字形成了匹配對應關(guan) 係。例如,一張截圖顯示,合成照片的下方有明確的詳細描述文字,如“80多歲的周奶奶照顧癱瘓伴侶(lv) ”等。
在合成照片沒有明確標記的情況下,這種圖片文字對應的呈現方式,極容易使讀者誤解。因此,這並非簡單的不當使用合成照片的問題,而是有利用合成照片對募捐者進行誤導的嫌疑。
實際上,如果隻是為(wei) 了保護隱私,通過對真實照片進行一些技術處理也完全可以實現,而不必通過合成一個(ge) 虛假人物特寫(xie) 的方式來進行。因此,強烈的誤導性暗示,加上難以自圓其說的解釋,使得公眾(zhong) 難免對該項募捐的真實性產(chan) 生懷疑。
從(cong) 動機上看,提高傳(chuan) 播效果是很多慈善募捐活動的重要元素。在慈善公益曆史上,諸多成功的慈善案例也都依賴於(yu) 大眾(zhong) 傳(chuan) 播。我國公益史上經典的“大眼睛女孩”案例,就成功引發了社會(hui) 對於(yu) 女童助學問題的關(guan) 注。
借助多種傳(chuan) 播技術來提高慈善募捐活動的知名度,一直是很多慈善公益組織的核心運行目標。如果對比其他公益組織、眾(zhong) 籌平台的類似募捐項目,AI通過對經典特寫(xie) 照片的模仿訓練生成的照片,質量明顯要勝過普通人自行提供的照片。
低廉的生產(chan) 成本,加上較高的圖像質量,二者結合帶來的傳(chuan) 播效果提升,或許正是讓該慈善組織不惜鋌而走險,違背慈善真實性來使用合成照片的主要原因。
但比起商業(ye) 海報、內(nei) 容視頻等正常應用,慈善公益應用AI作為(wei) 傳(chuan) 播效果提升工具,仍然需要極其慎重,甚至在沒有形成明確規範和社會(hui) 共識的當前情況下,應主動拒絕使用這一技術。
這是因為(wei) ,真實性是公益慈善事業(ye) 的生命線。一旦公益慈善的真實性存在瑕疵,不僅(jin) 會(hui) 引發公眾(zhong) 質疑,還會(hui) 對慈善事業(ye) 乃至社會(hui) 的整體(ti) 公信力產(chan) 生反噬作用。
慈善依托於(yu) 公眾(zhong) 互助的愛心,而這需要建立在真實基礎上,其對真實性的要求,遠高於(yu) 普通行業(ye) 。當人們(men) 看到AI生產(chan) 的文章、照片、視頻,都會(hui) 本能地產(chan) 生不真實、甚至“被騙”的感覺。此時應用AI技術來提升慈善事業(ye) 的效率,無疑會(hui) 適得其反。
因此,在尚存爭(zheng) 議的新技術麵前,慈善或許應該跟進得更慢一些。如果必須使用,也應做到全部公開透明,避免公眾(zhong) 對AI技術本身的擔憂,變成了對慈善事業(ye) 的質疑,進而傷(shang) 及社會(hui) 公共利益。
馬爾文(媒體(ti) 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