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鮑魚產量90%來自中國 育種專家解密如何做到“遙遙領先”
春節期間,在很多家庭的餐桌上,鮑魚成為(wei) 一道團圓菜。自古以來,鮑魚就是中國人的頂級食材之一,然而我國鮑魚產(chan) 量曾經遠落後於(yu) 國外,並長期依賴進口。從(cong) 上世紀70年代開始,在科研人員的努力下,中國破解了鮑魚雜交育種的秘密,把鮑魚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做成世界第一,產(chan) 量占據全世界的將近90%,而且鮑魚的價(jia) 格越來越親(qin) 民,這其中廈門大學培育的係列雜交鮑魚新品種起到了重要作用。團隊成員遊偉(wei) 偉(wei) 教授日前接受了紫牛新聞記者的采訪。
紫牛新聞記者 宋世鋒 圖片視頻素材/受訪者提供
科研工作者數十年努力 突破鮑魚雜交育種難關(guan)
鮑魚在地球上生存了快4億(yi) 年,可算一個(ge) 活化石。
鮑魚平時足部附著在岩石上,殼朝外,殼上有幾個(ge) 呼吸孔,用於(yu) 和外界進行水流交換。它的腹足肌肉發達,力量非常大,殼長15厘米的鮑魚腹足的吸著力高達200公斤,捕捉鮑魚時,隻能乘其不備,否則即使把它的貝殼砸碎也取不下來。
也是因為(wei) 如此,鮑魚的口感非常好,它位列中國四大海味之首、八大海珍之一,自古就被視為(wei) 珍品,王莽、曹操都喜歡吃鮑魚,曹操死後,曹植曾用二百隻鮑魚祭祀。
廈門大學海洋與(yu) 地球學院教授遊偉(wei) 偉(wei) 告訴紫牛新聞記者,鮑魚的繁殖方式與(yu) 河蚌等其它貝類類似,成年鮑魚把精子和卵子排到水中,在體(ti) 外受精。所以鮑魚在野外是個(ge) 很脆弱的物種,種群數量如果達不到一定的標準,精子和卵子的密度過低,受精率就會(hui) 很低。另外,它們(men) 所吃的大型海藻在很多地方都大量減少,所以很容易被餓死。因為(wei) 這些原因,大部分野生鮑魚都瀕臨(lin) 滅絕。
就在野生鮑魚資源日益減少的時候,中國的鮑魚產(chan) 量卻連創新高,把其他國家遠遠甩在後麵,讓這一海味珍品登上普通人的餐桌,在新疆就能吃到鮮活的鮑魚,這背後是中國科研工作者數十年的努力,突破了鮑魚雜交育種的難關(guan) ,推動了鮑魚養(yang) 殖業(ye) 快速發展。
近親(qin) 繁殖曾導致疫病,鮑魚養(yang) 殖業(ye) 受到沉重打擊
遊偉(wei) 偉(wei) 是福建人,但老家在山區,小時候沒見過鮑魚。2003年他到廈門大學讀研究生,師從(cong) 廈大特聘教授、貝類權威專(zhuan) 家柯才煥,才接觸到鮑魚。
遊偉(wei) 偉(wei) 說,人工養(yang) 殖鮑魚的研究始於(yu) 上世紀70年代,起初主要目的並不是為(wei) 了吃,而是為(wei) 了藥用。鮑魚的外殼別名“石決(jue) 明”,具有平肝潛陽、除熱明目的功效,也是一種珍貴的藥材。但是,野生鮑魚太少,價(jia) 格非常昂貴,以前每年都要花費巨資從(cong) 國外進口鮑魚殼。
在上世紀70年代,中國科學家已經實現了鮑魚的人工育苗,並且開始進行鮑魚雜交試驗。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培育的“大連1號”鮑魚是我國第一個(ge) 養(yang) 殖的貝類新品種。
不過,鮑魚養(yang) 殖真正開始實現產(chan) 業(ye) 化是在上世紀90年代,當時有些台胞到福建創業(ye) ,帶來了幾千顆鮑魚苗和比較先進的養(yang) 殖模式。養(yang) 殖的鮑魚叫做雜色鮑,個(ge) 頭很小。
由於(yu) 當時缺乏育種的概念,大概在十年時間裏,鮑魚產(chan) 量就發展到每年幾億(yi) 顆,但它們(men) 都是最初幾千顆鮑魚苗的後代,近親(qin) 繁殖導致種質退化,死亡率越來越高。問題累積到2000年左右,發生了一次嚴(yan) 重的鮑魚疫病,使得鮑魚養(yang) 殖業(ye) 受到沉重打擊。
8年時間培育出“東(dong) 優(you) 1號”,差點放棄
從(cong)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柯才煥教授就帶領科研團隊,努力開展鮑魚的生物學與(yu) 育種研究,2001年拿到鮑魚育種的863計劃課題,遊偉(wei) 偉(wei) 有幸加入到這個(ge) 團隊。
當時的迫切問題是解決(jue) 養(yang) 殖鮑魚的近親(qin) 繁殖問題。團隊參考了“大連1號”等雜交鮑魚品種的成功經驗,到各地尋找優(you) 秀的野生資源。
尋找野生鮑魚很難,更難的是采集到以後,怎樣讓它們(men) 在人工環境下馴化存活下來。鮑魚很脆弱,把它轉移到一個(ge) 海水養(yang) 殖池裏,看起來沒什麽(me) 問題,卻很容易死。
經過千辛萬(wan) 苦的努力,在2009年篩選出了最優(you) 品種“東(dong) 優(you) 1號”,其父本還是源自中國台灣,母本來自於(yu) 日本東(dong) 京都,養(yang) 殖存活率高達70%以上,比之前由中國台灣引進的品種高出兩(liang) 三倍。
培育這個(ge) 品種大概用了8年時間,剛好到遊偉(wei) 偉(wei) 博士畢業(ye) 那一年基本上定型。回顧這個(ge) 過程,遊偉(wei) 偉(wei) 感到相當不容易,如果最後一兩(liang) 年沒有取得進展,他可能就要放棄走鮑魚雜交育種研究這條道路了。
西盤鮑的誕生:讓漁民不再為(wei) 養(yang) 殖鮑魚南北奔波
“東(dong) 優(you) 1號”提高了鮑魚的抗病能力,但是鮑魚養(yang) 殖還存在一個(ge) 困難,那就是耐高溫能力弱,夏天死亡率高,南方的漁民往往要用船把鮑魚運往北方度夏,提高了風險和成本。
柯才煥團隊的下一個(ge) 目標是培育出溫度適應能力更強的新品種。新品種是針對我國另一個(ge) 重要養(yang) 殖種——皺紋盤鮑的改良。
如今說起這些工作,可能顯得很簡單,但在當時很多方麵都處在空白區。比如動物的心跳能夠直觀反映出溫度變化的情況,但在此之前從(cong) 來沒有人觀察過鮑魚的心跳情況,它們(men) 的心跳與(yu) 其健康狀況的基準數據更是無從(cong) 談起。
經過六七年的努力,廈門大學團隊培養(yang) 出了第二個(ge) 新品種——西盤鮑,2014年通過全國水產(chan) 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hui) 審定。它的耐高溫能力提高了2.2℃,生長速度提高50%以上,福建養(yang) 鮑魚的漁民不用把鮑魚再運輸到北方去度夏,大大降低了成本,養(yang) 殖收益也增加許多。
優(you) 化升級出的綠盤鮑 大鮑魚不再依賴進口
衡量鮑魚的品質,最重要的一個(ge) 標準是規格大小。鮑魚的計量單位叫做“幾頭鮑”,最初是根據1司馬斤(約604.79克)裏有多少隻幹鮑來衡量。比如“3頭鮑”指的就是3個(ge) 幹鮑為(wei) 1司馬斤。隨著鮮鮑流行,“頭”的概念更為(wei) 寬泛,用鮮鮑和現代斤數來衡量也很常見。但是,鮑魚價(jia) 格因為(wei) 規格不同而有巨大差距的情況並沒有變。
中國本土鮑魚基本上都是小規格,最大隻能養(yang) 到100克左右,大規格鮑魚往往要從(cong) 南非、澳洲、墨西哥等地進口。如果培育出大規格鮑魚,就不用再花錢進口,而且能提高國產(chan) 鮑魚的檔次。
他們(men) 開始擴大雜交育種的範圍,把太平洋東(dong) 西兩(liang) 岸的鮑魚都拿來進行遠緣雜交,研究尺度越來越國際化。“整個(ge) 雜交育種大概做了一二十個(ge) 組合間的比較,試驗的次數有大幾千次。”
經過多年努力,第三個(ge) 品種“綠盤鮑”在2020年獲得成功,它的父本是來自北美的綠鮑,母本為(wei) 國產(chan) 皺紋盤鮑,既保留了皺紋盤鮑的細膩口感,又有綠鮑的個(ge) 頭,正常情況下可以輕鬆養(yang) 到200克左右,實際上還能長到1斤甚至2斤。
在科研的助力之下,中國的鮑魚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飛速發展,現在全球將近90%的鮑魚產(chan) 量來自中國,遙遙領先世界其他國家。得益於(yu) 發達的冷鏈運輸,嘉峪關(guan) 已經有了鮮活鮑魚配送中心,可以輻射到新疆,西藏即將也能吃上鮮活鮑魚。
鮑魚養(yang) 殖的興(xing) 盛還帶來一個(ge) 副產(chan) 品:鮑魚珍珠。遊偉(wei) 偉(wei) 說,它跟河蚌珍珠不一樣,屬於(yu) 馬貝珍珠,特點是藍綠色,直徑能長到2厘米以上,非常特別,也很難模仿。
遊偉(wei) 偉(wei) 說,廈門大學團隊接下來要做兩(liang) 件事,“育種方麵從(cong) 量變到質變,第一,提高飼料轉化率,降低養(yang) 殖成本,水產(chan) 動物養(yang) 殖方麵很少有這樣的研究。第二,回歸到鮑魚的最終特點,做更好的鮑魚,聚焦香味、口感等品質育種研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