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提示警惕中晚期早產兒神經發育風險
科技日報訊 (記者龍躍梅 通訊員李建平 朱嘉豪)2月18日,記者從(cong) 中山大學獲悉,該校公共衛生學院(深圳)副教授陳若青團隊,與(yu)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學者合作開展的一項研究顯示,中晚期早產(chan) 兒(er) 神經發育的長期健康風險不容忽視,家長需留心重視,醫療與(yu) 公共衛生體(ti) 係也應加強隨訪。相關(guan) 研究論文日前刊發於(yu) 《英國醫學雜誌》。
陳若青介紹,全世界每年約有1300萬(wan) 早產(chan) 兒(er) 出生,占新生兒(er) 總數的10%以上。出生胎齡32—36周的中晚期早產(chan) 兒(er) 占所有早產(chan) 兒(er) 的80%左右,雖然他們(men) 相對於(yu) 不足32周出生的超早產(chan) 兒(er) 和極早產(chan) 兒(er) ,出生情況較好,但往往被認為(wei) 健康風險較低,大多沒有得到係統的隨訪和充分的重視。
團隊研究發現,中期早產(chan) 兒(er) (出生胎齡32—33周)和晚期早產(chan) 兒(er) (出生胎齡34—36周)發生神經發育障礙的比例高達11%和8%,在成長過程中出現運動、認知、視力和聽力神經發育障礙等的比例高於(yu) 足月兒(er) ,且出生胎齡越小,發病風險越高。
這一研究提示,早產(chan) 兒(er) 隨訪中應關(guan) 注中晚期早產(chan) 兒(er) 的神經發育狀況,如發現異常應及時轉診進行幹預治療。基於(yu) 該研究結論,陳若青認為(wei) ,臨(lin) 床上要盡可能避免非醫學原因的提前分娩,必要時應通過分娩延遲降低提前分娩對胎兒(er) 健康的不良影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