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茶館》再開張 北京人藝“鎮院之寶”紀念老舍誕辰

發布時間:2024-02-23 11:23: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今年是老舍先生誕辰125周年,2月22日至3月3日,北京人藝再次上演經典大戲《茶館》,用“鎮院之寶”紀念這位偉(wei) 大的劇作家,同時也與(yu) 觀眾(zhong) 一起在經典中感受跨越時空的戲劇魅力。

  上演即成現象 “鎮院之寶”再度歸來

  從(cong) 1958年《茶館》在首都劇場首演開始,這部作品在北京人藝的舞台上上演了六十餘(yu) 年,“一部茶館,半部中國話劇發展史”,“東(dong) 方舞台上的奇跡”,這些評價(jia) 足以證明《茶館》在話劇界的地位。經典與(yu) 觀眾(zhong) 年年有約,但每次上演都產(chan) 生“一票難求”的現象級搶票場麵,今年為(wei) 了滿足更多觀眾(zhong) 的觀演需求,北京人藝也首次在《茶館》中采取實名製售票和觀演。“《茶館》是老藝術家集體(ti) 的智慧創造,是北京人藝當之無愧的鎮院之寶,也是中國話劇的寶。”北京人藝院長、鬆二爺的扮演者馮(feng) 遠征表示,“這一代的《茶館》傳(chuan) 承了老藝術家的藝術精神和創作態度。”對於(yu) 陪伴這部作品走過二十多年的演職人員來說,如今演出,心中更多的是“珍惜”。今年《茶館》如約上演,即便是這樣的經典劇目,劇組還是早早地投入排練中,重新去挖掘經典劇作不盡的內(nei) 涵。

  經典傳(chuan) 承至今 與(yu) 觀眾(zhong) 共同創造戲劇記憶

  《茶館》的故事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劇中以老裕泰茶館為(wei) 背景,用三幕演出跨越近半個(ge) 世紀,以諸多小人物的命運悲歡,講述了時代變革。老舍先生曾說,“茶館是一個(ge) 三教九流會(hui) 麵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物。一個(ge) 大茶館就是一個(ge) 小社會(hui) 。”作品中不僅(jin) 深刻的刻畫出舊時代的黑暗與(yu) 痛苦,暗示了新時代對當時民眾(zhong) 的迫切性,同時更以詼諧幽默的京味兒(er) 語言道出中國人的智慧和百年前的風土人情。上演至今,已逾700多場,老舍先生的文本為(wei) 作品奠定了經典的基礎,兩(liang) 代《茶館》的導表演將之立於(yu) 舞台上,用鮮活的人物形象和舞台呈現,為(wei) 一代代觀眾(zhong) 奉上了獨一無二的戲劇經典。

  演好每一場戲 就是對老舍先生最好的紀念

  今年再度出演王利發一角,已經演了三百多場的梁冠華仍然覺得有無限可挖掘的東(dong) 西,“演《茶館》還是有壓力的。”他早早地就開始了為(wei) 這一輪演出做準備。如果說這一次演出有什麽(me) 特別的意義(yi) ,那就是“演好每一場戲,就是對老舍先生最好的紀念。”伴隨常四爺二十多年的濮存昕也覺得,《茶館》的每一場都是新的,這種“新”是每一天的傾(qing) 情投入,也是與(yu) 觀眾(zhong) 一起的交流。“這個(ge) 戲有個(ge) 氣場,大家互相給予和接受,互相支撐著,這就是‘一棵菜’精神。”一方麵是秦二爺的飾演者,一方麵是執行複排藝術指導,楊立新總管自己叫“召集人”,“話劇舞台的空間太大了,每一輪我們(men) 都得更好。”他的目標是帶著大家持續打磨,繼續紮實地生活在舞台上。

  舞台上角色各具特色,演繹眾(zhong) 生百態;舞台下藝術家相互配合,代代傳(chuan) 承,這正是《茶館》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在。

  (總台央視記者 曹岩 韓文暘)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