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雲端國博、國博雲直播成為了常態產品

發布時間:2024-03-08 11:14:00來源: 新京報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

  雲(yun) 端國博、國博雲(yun) 直播成為(wei) 了常態產(chan) 品

  去年暑期,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等熱門博物館一票難求,多次衝(chong) 上熱搜。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zhuan) 訪時表示,麵對“博物館熱”持續升溫的新形勢,國博在增強觀眾(zhong) 觀展體(ti) 驗,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的同時,加強網上資源供給,減輕線下參觀壓力,“雲(yun) 端國博”“國博雲(yun) 展覽”“國博雲(yun) 直播”成為(wei) 了常態產(chan) 品。

  在推動“文物活起來”方麵,王春法表示,國博經過不懈探索,努力推動文物“走”出來、“動”起來、“融”進去,讓文物中蘊涵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jia) 值理念走進廣大觀眾(zhong) 腦海之中,融入人民群眾(zhong) 的生活之中。

  談“博物館熱”

  多措並舉(ju) 提升觀眾(zhong) 參觀體(ti) 驗

  新京報:去年暑期,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等熱門博物館是一票難求,多次衝(chong) 上了熱搜。麵對“博物館熱”持續升溫的新形勢,國家博物館在服務觀眾(zhong) 方麵,采取了哪些措施?如何最大限度滿足觀眾(zhong) 的參觀需求?

  王春法:一方麵,我們(men) 針對“博物館熱”持續升溫和觀眾(zhong) 井噴式增長新態勢,連續推出十項重大舉(ju) 措,打出一套優(you) 化管理服務組合拳,不斷增強觀眾(zhong) 觀展體(ti) 驗,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優(you) 化預約係統,增加預約限額,延長閉館時間,開辟新入館通道,配合公安部門堅決(jue) 打擊“黃牛”倒票,切實維護消費者權益和國博聲譽。同時,我們(men) 還及時修訂發布新版文明參觀須知,規範館內(nei) 社會(hui) 研學秩序,推行社會(hui) 講解申請許可,將更多館內(nei) 室外場地開辟為(wei) 休息服務空間,盡最大努力保證更多觀眾(zhong) 擁有安心舒適的參觀體(ti) 驗。

  另一方麵,加強網上資源供給,減輕線下參觀壓力。結合“智慧國博”建設,國博在官網上推出80餘(yu) 個(ge) 虛擬展廳、170多個(ge) 專(zhuan) 題網頁、百餘(yu) 部短視頻。國博APP(小程序)、智慧導覽係統的開發,讓“雲(yun) 端國博”“國博雲(yun) 展覽”“國博雲(yun) 直播”成為(wei) 常態產(chan) 品。通過各類移動終端,觀眾(zhong) 在雲(yun) 端就能觸達國博的豐(feng) 富館藏與(yu) 精品展覽,更加便捷、直觀、生動地“零距離”領略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

  談“智慧國博”建設

  運用人工智能等技術讓觀展人變探索者

  新京報:推動智慧國博建設方麵,取得了哪些進展?今年還有哪些計劃?

  王春法:2023年5月,國博“數說犀尊”智慧展廳正式對外開放以來,已接待遊客100多萬(wan) 人次。

  “數說犀尊”展覽突破常規展陳手段,綜合運用超高清三維掃描、超高清顯示、人工智能、紅外感應、增強現實、環境監測等技術,一方麵通過數字手段直觀呈現文物高清細節和科研成果,讓觀眾(zhong) 從(cong) 單純的參觀者變成探索者、參與(yu) 者;另一方麵在展廳內(nei) 再現文物采集、應用場景和數字運行平台,通過對人、物、環境的透徹感知,融合分析,實現智能管理,同時通過互動設備將數字展廳與(yu) 陳列原文物的“古代中國”展廳聯動起來。

  目前,智慧國博取得許多新成就、新亮點。核心數據采集持續開展,數據資源總量持續增長。按照最優(you) 參數、適度超前原則,我們(men) 大規模開展館藏文物三維、二維及展覽數據的高效原真采集工作。

  啟動館藏文物活化工程,以館藏曆史畫名卷為(wei) 案例開展沉浸式體(ti) 驗內(nei) 容預研及設計。積極推進智慧融合建設,加快建設綜合運行平台,推動智慧庫房建設,初步完成設備管控係統。依托平行國博建設成果,開啟全新管理模式、運營模式和服務模式,與(yu) 博物館藏品征集、文物保管、保護修複等業(ye) 務融合、創新,提高管理運行效率,降低運維成本,優(you) 化觀眾(zhong) 體(ti) 驗。

  談創新展覽展示

  啟動近年來最大規模的全麵改陳和提升

  新京報:近年來,國家博物館在創新展覽展示方式方麵,有哪些新的做法?收到了哪些成效,能否舉(ju) 一些例子?

  王春法:展覽是博物館最重要的公共文化產(chan) 品,擁有143萬(wan) 餘(yu) 件藏品的中國國家博物館,陳列展覽豐(feng) 富多樣、異彩紛呈,已形成了三大基本陳列為(wei) 基礎、專(zhuan) 題展覽為(wei) 骨幹、臨(lin) 時展覽和巡展為(wei) 支撐的立體(ti) 化展覽體(ti) 係。

  近幾年來,國家博物館對“古代中國”“複興(xing) 之路”和“複興(xing) 之路新時代部分”三大基本陳列和多個(ge) 專(zhuan) 題展覽啟動了最大規模的全麵改陳和提升。

  專(zhuan) 題展覽改陳方麵,我們(men) 始終注意深入挖掘文物之中的豐(feng) 富內(nei) 涵,將更多深藏在庫房中的藏品展示出來,優(you) 化展覽設計,豐(feng) 富展示手段。同時,增加展覽英文說明,擴大中華文明國際傳(chuan) 播力。

  主題展覽在展覽內(nei) 容方麵,打破大多數展陳以時序或因果為(wei) 脈絡的呈現形式,開始探索獨特的敘事方式;展覽設計方麵,發揮設計語言魅力,通過虛實結合,強化展覽氛圍,深受觀眾(zhong) 喜愛,一些主題展甚至成為(wei) 了網紅打卡熱點。

  展覽數字化開發也使傳(chuan) 統博物館展覽獲得時空的延伸,國博積極推動展覽數字化服務,製作網上數字展廳,同時以VR、AR、AI等技術為(wei) 支撐策劃沉浸式展覽展示,豐(feng) 富展覽意境、營造展覽氛圍,以科技拓展時空表現、數字化賦能文化服務逐漸成為(wei) 新趨勢。

  談文物活化利用

  “夏商西周時期”在雲(yun) 端和觀眾(zhong) 見麵

  新京報:國家博物館在推動文物活化利用,讓文物走出庫房、與(yu) 觀眾(zhong) 見麵方麵,采取了哪些新的形式?

  王春法:推動文物活化利用,最關(guan) 鍵的是要讓文物走出庫房,讓文物與(yu) 觀眾(zhong) 見麵。為(wei) 響應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讓文物活起來”的重要指示精神,國家博物館專(zhuan) 門成立了館藏文物活化工作領導小組,致力於(yu) 探索建立一套可複製可借鑒可推廣的文物活化模式,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

  我們(men) 加強與(yu) 各行業(ye) 的跨界合作,吸收各方專(zhuan) 業(ye) 力量推動文物活化利用。積極推動與(yu) 科技、金融等機構的多元合作,拓展國博“朋友圈”,構建“小中心、大外圍”格局,共同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好中國聲音。

  此外,我們(men) 還開發係列雲(yun) 展覽,著力打造文物活化利用新平台。建設高水平智慧化雲(yun) 展平台是館藏文物活化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博物館以“古代中國”基本陳列為(wei) 基礎,采用數字孿生技術進行全景三維建模的“中華文明雲(yun) 展”建設。2023年10月,“夏商西周時期”在雲(yun) 端和觀眾(zhong) 見麵。觀眾(zhong) 可以通過第一人稱視角,在“艾雯雯”引導下,領略古代中國燦爛奪目的青銅文化,遍覽華夏禮樂(le) 文明。

  新京報記者 陳琳

  博物館熔鑄了城市的文明曆史,承載著市民的集體(ti) 記憶,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ti) ,是衡量城市文化軟實力和綜合影響力的重要指標。北京建設博物館之城,意義(yi) 重大、影響深遠,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