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宜居宜遊,優質生活多姿多彩——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5年觀察

發布時間:2024-03-13 15:05: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上午在香港辦事,下午經福田口岸轉地鐵去深圳南山後海隻需1.5小時左右,先去走走看看,吃吃喝喝。晚上去深圳保利劇院,去看一場中西合璧、文明交流的文藝盛宴。”在深圳創業(ye) 的香港青年高鬆傑近日發了一則微博,感歎在粵港澳大灣區生活的方便、愜意和多姿多彩。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5周年之際,大灣區不僅(jin) 已形成“一小時生活圈”,更構築了“優(you) 質生活圈”。“說走就走”的跨境旅行,豐(feng) 富多元的文藝演出、餐飲美食、展覽潮玩,高品質的社區、醫療和教育,都成了大灣區人生活中觸手可及的選項。

  旅遊市場升溫

  周末,小歡和朋友從(cong) 香港出發,輕車熟路地通過福田口岸,走進深圳一家菌子火鍋店,開啟美食休閑之旅。同一時間,來自內(nei) 地的豔霞也從(cong) 福田口岸過關(guan) ,來到香港的郊野公園,繼續她的登山計劃。

  興(xing) 之所至就來一場跨境旅行,已成了大灣區居民的家常便飯。今年春節假期,大灣區人“串門”熱度創下新紀錄。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達90.2萬(wan) 人次,車輛約12.7萬(wan) 輛次,分別較去年春節同期上漲505.4%和243.2%。

  大灣區內(nei) 地城市春節期間推出的特色文化旅遊活動,吸引港澳居民前去遊玩。中山市推出“看繁花、歎美食、賞非遺、品展演、聽音樂(le) 、泡書(shu) 房、逛集市”7大主題活動;廣州市以“年味最廣州”為(wei) 主題推出2500多場文旅活動;東(dong) 莞以“新春·進莞來”為(wei) 主題推出400多項文旅體(ti) 活動,精選24個(ge) 賞花點和生態旅遊點……

  華南理工大學廣東(dong) 旅遊戰略與(yu) 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吳誌才表示,在大灣區城市歡度春節、探親(qin) 訪友、親(qin) 子研學等成為(wei) 港澳居民出遊重要動機,觀風景、泡溫泉等也在逐漸升溫。

  與(yu) 此同時,春節期間赴港澳旅遊的內(nei) 地旅客數量超過228萬(wan) 人次,超過2018年同期水平。港澳盛大的煙花秀、花車和醒獅巡遊、演唱會(hui) 和文博展,新增的“橫琴+澳門”旅遊線路等,助力大灣區形成“雙向奔赴”的旅遊市場。

  “北上”消費火爆

  日前,消費者在深圳市龍華區一家剛開業(ye) 的超市前排起長龍。現場工作人員介紹,超市幾天來辦理了超過13萬(wan) 張會(hui) 員卡,其中1萬(wan) 多張是港澳居民辦的。

  春節期間,“北上”掃貨的港澳居民成為(wei) 一道“風景線”。相比2023年同期,香港居民春節期間微信內(nei) 地消費交易筆數增長近5倍、交易金額增長超3倍,港澳居民使用支付寶內(nei) 地消費金額上漲一倍。

  除了買(mai) 年貨,港澳居民到大灣區內(nei) 地城市消費的選擇還有很多,吃早茶、品美食、體(ti) 驗非遺、觀看夜景燈展和巡遊街演等,都是已“打開”的項目。香港社交平台上,在深圳“吃、逛、玩”的各種攻略已經成為(wei) 熱門話題,“美甲、按摩、看牙科”也在各個(ge) 年齡段的消費者中風靡。有香港居民總結原因:“除了相對便宜的價(jia) 格,還有越來越便利的支付方式,越來越優(you) 質的服務。”

  不少港澳車主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駕“北上”的經曆,除了可以更自由地把握出遊時間、方便大件采購之外,內(nei) 地更低廉的油價(jia) 、汽車保養(yang) 和維修費用都成為(wei) 吸引車主“北上”的原因之一。

  城市宜居宜養(yang)

  “橫琴對我們(men) 來說是非常宜居的。現在到橫琴的人也越來越多了。”遷居橫琴後,澳門居民梁女士的居所麵積從(cong) 原來的60平方米擴大至150平方米,她所在的小橫琴社區是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內(nei) 一個(ge) 粵澳元素融合的社區,澳門居民超過1500人。

  一路之隔,就是合作區打造的重要民生融合項目——澳門新街坊。“澳門新街坊”可容納1.2萬(wan) 至1.5萬(wan) 居民,配套有學校、衛生站、長者服務中心及家庭綜合服務中心,規劃數十家各色店鋪,並深度對接澳門民生公共服務體(ti) 係。

  宜居是大灣區內(nei) 地城市共同的建設目標之一。去年底公布的《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ye) 合作區總體(ti) 發展規劃》提出,要麵向國際建設高品質生態圈、大力發展國際化專(zhuan) 業(ye) 化教育、提供高品質衛生健康服務、促進文體(ti) 旅遊繁榮發展。廣州南沙則提出創建“未來都市”,一係列先進的城市規劃理念正落地成為(wei) 現實。

  從(cong) 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大灣區的教育資源5年來迅速增長。去年9月,前海哈羅港人子弟學校開學,麵向港澳台居民、外籍人員及海外華僑(qiao) 和歸國留學人才的2歲至18歲子女開放。今年初,香港城市大學(東(dong) 莞)一期校園正式啟用,大灣區大學(鬆山湖校區)第一標段正式交付使用。近年來,廣東(dong) 省內(nei) 新辦了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一大批高校,還有不少高校正在籌建。

  醫療康養(yang) 方麵,大灣區內(nei) 地城市也有獨到優(you) 勢。深圳羅湖醫院集團口腔中心春風院區設立的“港澳居民口腔門診”,最近日均接待港澳居民診療量達15—20人次。“在深圳種植一顆牙的價(jia) 格是在香港的1/3,且在香港公立醫院需要等待5到6周時間,深圳常規預約僅(jin) 需一周。”來自香港的市民林先生說。

  港澳特區政府近年來一直鼓勵長者前往大灣區內(nei) 地城市養(yang) 老。香港特區政府日前公布“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擴大長者醫療券適用範圍,7家位於(yu) 大灣區內(nei) 地城市的醫院納入其中。

  本報記者 王 平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