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複活”親人成生意,哪些紅線待劃定?
提供一張照片、一段10多秒的音頻,即可讓逝者在視頻中“活”過來——
AI“複活”親(qin) 人成生意,哪些紅線待劃定?
本報記者 陶穩
《工人日報》(2024年04月11日 06版)
閱讀提示
今年清明節前,利用AI技術“複活”親(qin) 人成為(wei) 熱議話題。在電商平台,有店家提供這項收費服務,低至幾元錢就能“複活”親(qin) 人。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在推動這類AI應用時,要把握好創新、倫(lun) 理以及法律之間的平衡。
“一位20多歲的女士,母親(qin) 在6年前去世了,想讓我做一段‘複活’媽媽的視頻。”在南京從(cong) 事短視頻工作的常明,半年前開始用AI技術幫一些人“複活”逝去的親(qin) 人。3月29日,這位女士提供了一張媽媽生前的照片、一段10多秒的音頻,以及一段她想讓媽媽說的話。
今年清明節前,每天都有十幾人找常明做此類視頻。此前,有人利用AI技術“複活”已故公眾(zhong) 人物,相關(guan) 倫(lun) 理和法律問題引發廣泛熱議。
AI技術如何“複活”逝者?這一行為(wei) 背後是否涉及侵權違法的法律風險?
低至幾元錢就能“複活”親(qin) 人
約半小時後,常明將製作完成的一分鍾視頻發給這位女士。畫麵裏,一張泛黃的照片動了起來,照片中身穿藍色棉襖、麵帶微笑的媽媽緩緩說道:“丫頭,我和你爸都很好,不要牽掛和想念……”
常明說,那位女士收到媽媽的“複活”視頻後很開心,說看到視頻後會(hui) 感覺媽媽就在身邊。
記者在一些電商平台看到,製作一條1分鍾左右的“複活”視頻,有的標價(jia) 幾元,有的上千元。常明告訴記者,依靠現在的技術,有10秒鍾或者一兩(liang) 句話的音頻,基本就能還原一個(ge) 人的聲音。“至於(yu) 定價(jia) ,製作過程本身技術含量不高,精細度可能是影響價(jia) 格的原因,不排除一些人利用信息差故意抬高價(jia) 格。”
浙江某大學物理工程專(zhuan) 業(ye) 的大二學生小金,清明節前兩(liang) 周在線上做AI“複活”親(qin) 人的兼職。小金告訴記者,他在網上自學了幾天相關(guan) 技術後,開始在線接單。每單定價(jia) 37.9元,有時會(hui) 根據視頻時長調整價(jia) 格,完成一個(ge) 單子大概要30分鍾左右,平均每單成本是10多元。
在用AI技術“複活”親(qin) 人的領域,與(yu) 常明和小金主要做合成視頻不同,“超級頭腦”工作室創始人張澤偉(wei) ,從(cong) 去年3月起與(yu) 團隊專(zhuan) 注於(yu) 數字陪伴、數字永生。“數字永生的核心是能交互和對話。”張澤偉(wei) 表示,至今他的團隊已經為(wei) 1500多個(ge) 家庭“複活”親(qin) 人,其間一些殯葬行業(ye) 機構也找到他,希望開展合作,推出逝者數字生命的訂製服務。
“一位9歲的小女孩病逝後,捐獻了眼角膜等一些重要器官,她的媽媽想讓我們(men) 為(wei) 這個(ge) 小女孩定製一個(ge) 數字生命。我們(men) 用一周的時間製作了出來,現在這位媽媽能跟她的‘數字女兒(er) ’實時互動,而且隨著模型訓練不斷深入,這個(ge) 智能體(ti) 與(yu) 女兒(er) 的思維習(xi) 慣也會(hui) 越來越像。”張澤偉(wei) 告訴記者,他們(men) 團隊的訂單價(jia) 格從(cong) 上千元到上萬(wan) 元不等,與(yu) 去年3月相比,今年的訂單量增長了2倍左右。
是情感療愈還是重揭傷(shang) 疤
對一些人來說,用AI技術“複活”親(qin) 人,成為(wei) 一種新的情感寄托方式。2023年初,知名音樂(le) 人包小柏在朋友幫助下,利用大數據語言模型等技術還原了一個(ge) 能實時響應對話的“數字女兒(er) ”。包小柏曾在接受媒體(ti) 采訪時表示,就個(ge) 人感受來說,如果不是這項技術,失去愛女的傷(shang) 口會(hui) 一直存在,是這項技術讓他可以有一個(ge) 具象的緬懷。
用AI技術“複活”逝者,也會(hui) 涉及一些道德倫(lun) 理和法律問題。此前,有網絡博主用AI技術“複活”已逝世公眾(zhong) 人物,並在網上傳(chuan) 播。有公眾(zhong) 人物的親(qin) 屬表示,看到網上傳(chuan) 播開來的“複活”影像,感到不舒適。
張澤偉(wei) 告訴記者,他曾多次接到粉絲(si) 要求“複活”已逝明星的訂單,但因未經親(qin) 屬同意,他都選擇了拒絕。
AI“複活”親(qin) 人行為(wei) 背後的法律底線在哪裏?北京郵電大學互聯網治理與(yu) 法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謝永江表示,按常理講,死者近親(qin) 屬提供死者的照片、音頻、視頻等個(ge) 人信息,利用AI技術“複活”親(qin) 人,隻要無害於(yu) 公序良俗和第三人合法權益,則無可厚非。
“近親(qin) 屬一般應是死者的配偶、子女、父母,如果死者生前明確不得使用AI技術對其‘複活’,則任何人均不得實施該行為(wei) 。”謝永江補充道,對於(yu) “複活”一些逝世的公眾(zhong) 人物,未經近親(qin) 屬同意,粉絲(si) 或商業(ye) 機構不得擅自利用技術“複活”。如果在利用AI技術“複活”公眾(zhong) 人物過程中,涉及信息非法泄露或交易,則構成違法。利用“複活”的死者形象進行詐騙或製作非法視頻,同樣構成違法。
把握創新、倫(lun) 理以及法律間的平衡
一家深耕AI以及生成式AI領域內(nei) 容社區的負責人表示,利用AI技術“複活”親(qin) 人展示出AI技術在滿足人類情感需求方麵具有巨大潛力,但同時也伴隨著倫(lun) 理道德上的一些疑慮。此外,利用AI技術“複活”逝者,必然會(hui) 用到逝者生前的一些數據,因此不可避免會(hui) 觸及隱私問題。
該負責人認為(wei) ,在推動這類AI應用時,要把握好創新、倫(lun) 理以及法律之間的平衡,“既要防止濫用也不能因噎廢食,既要尊重逝者也要確保其使用方式對生者起到健康積極的作用。”
墾丁律師事務所創始合夥(huo) 人麻策律師表示,“複活”行為(wei) 是人工創造的“永生”,挑戰了傳(chuan) 統生死觀念,應當進行倫(lun) 理審查。從(cong) 法律層麵看,AI“複活”親(qin) 人可能涉及隱私權和個(ge) 人信息保護爭(zheng) 議。個(ge) 人數據被用於(yu) 訓練數字分身模型,涉及數據采集、使用的知情權和決(jue) 策權問題。
謝永江指出,《民法典》規定逝者人格利益受法律保護,不得侵害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隱私等人格利益。如受到侵害,死者的配偶、子女、父母等近親(qin) 屬有權依法請求行為(wei) 人承擔民事責任。
“近親(qin) 屬利用AI技術‘複活’逝者的行為(wei) ,屬於(yu) 私人行為(wei) ,不應禁止,但是如果公開展示,則應注明是利用AI技術‘複活’的形象,以免引發社會(hui) 公眾(zhong) 或利害關(guan) 係人的誤解。”謝永江說,如果有多個(ge) 近親(qin) 屬,原則上應就“複活”行為(wei) 達成一致意見。
“根據我國關(guan) 於(yu) 人工智能領域相關(guan) 法規要求,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的須進行審查和備案,以確保安全可控,提供類似‘複活’服務也應當納入監管範疇,特別是當相關(guan) 用戶可能利用該類功能進行詐騙、誤導等行為(wei) 時。”麻策認為(wei) ,數字永生是全新的社會(hui) 發展問題,目前沒有明確規則,在此情況下,要加強立法、明確紅線。(工人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