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人民觀點)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必須牢牢守住18億(yi) 畝(mu) 耕地紅線,堅決(jue) 遏製耕地“非農(nong) 化”、防止“非糧化”,規範耕地占補平衡
農(nong) 田質量是糧食安全的根基,加快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步伐,不斷提升耕地質量以及耕地綜合產(chan) 能,方能進一步築牢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基礎
在黑龍江雞西市,水稻田小池改大池提升行動如火如荼開展,“池改”不僅(jin) 有利於(yu) 機收,還增加了土地麵積,助力糧食增產(chan) ;在江蘇東(dong) 海縣,自然資源網格化管理田長製全麵推行,2832名田長分級負責,讓全縣每塊耕地都有守護者;在安徽鳳陽縣小崗村,實施兩(liang) 輪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後,全村1.37萬(wan) 畝(mu) 確權承包地平平整整,旱能澆、澇能排……一段時間以來,各地著力加強耕地保護和質量建設,不斷夯實糧食生產(chan) 的土地根基,取得明顯成效。
地為(wei) 糧之本。不久前,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在北京召開。會(hui) 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hui) 會(hui) 議專(zhuan) 題研究“三農(nong) ”工作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耕地保護要求要非常明確,18億(yi) 畝(mu) 耕地必須實至名歸,農(nong) 田就是農(nong) 田,而且必須是良田”。耕地是糧食生產(chan) 的命根子,解決(jue) 好十幾億(yi) 人口的吃飯問題,必須守住耕地這個(ge) 根基。從(cong) 指出“堅守18億(yi) 畝(mu) 耕地紅線,大家立了軍(jun) 令狀,必須做到,沒有一點點討價(jia) 還價(jia) 的餘(yu) 地”,到要求“真正把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落到實處”;從(cong) 囑托“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ge) ‘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到強調“壓實各級黨(dang) 委和政府保護耕地的責任”……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耕地保護工作一以貫之的關(guan) 注和重視,凸顯了耕地保護的極端重要性,為(wei) 我們(men) 做好耕地保護和糧食生產(chan) 工作、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飯碗。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jue) 定了我們(men) 必須把關(guan) 係十幾億(yi) 人吃飯大事的耕地保護好,絕不能有閃失。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從(cong) 中央到地方著力提升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深入實施藏糧於(yu) 地戰略,嚴(yan) 防死守18億(yi) 畝(mu) 耕地紅線,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yan) 格的耕地保護製度,為(wei) 保障糧食有效供給提供了基礎保障。特別是2021年實行糧食安全黨(dang) 政同責以來,各地高度重視,層層壓實責任,千方百計挖掘糧食麵積潛力,全年糧食產(chan) 量再創新高,連續7年保持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糧食生產(chan) 喜獲十八連豐(feng)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越是有糧食吃,越要想到沒糧食的時候。”尤其是在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複雜形勢下,隻有把耕地資源保護好、利用好,築牢糧食安全根基,才能端牢中國飯碗,為(wei) 應對各種風險挑戰贏得主動。
穩定糧食種植麵積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近年來,我國農(nong) 業(ye) 結構不斷優(you) 化,區域布局趨於(yu) 合理,但部分地區還存在著耕地“非農(nong) 化”“非糧化”傾(qing) 向。比如,個(ge) 別地方違規占用永久基本農(nong) 田綠化造林,一些地方把農(nong) 業(ye) 結構調整簡單理解為(wei) 壓減糧食生產(chan) ,一些經營主體(ti) 違規在永久基本農(nong) 田上種樹挖塘……這些問題如果任其發展,將影響國家糧食安全。在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聚焦“耕地麵積還在減少”的現象,深刻指出:“一些地方大把的良田不種糧食,要麽(me) 建養(yang) 殖場,要麽(me) 是種花卉果木,那麽(me) 糧食怎麽(me) 辦?”農(nong) 民可以非農(nong) 化,但耕地不能非農(nong) 化。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必須牢牢守住18億(yi) 畝(mu) 耕地紅線,堅決(jue) 遏製耕地“非農(nong) 化”、防止“非糧化”,規範耕地占補平衡。
耕地質量事關(guan) 糧食產(chan) 能。守住耕地紅線的同時,還要持續提升耕地質量,保證農(nong) 田“必須是良田”。截至2020年底,全國已完成8億(yi)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任務,有力地保障了糧食安全。但目前,我國耕地質量總體(ti) 上仍然不高。加上光溫、水土時空分配不均、利用不合理等問題,我國耕地抗災減災能力仍然不強。要確保糧食產(chan) 得出、供得上、供得優(you) ,迫切需要大力建設旱澇保收、高產(chan) 穩產(chan) 的高標準農(nong) 田。今天,放眼廣袤田疇,在河北邯鄲市,高標準農(nong) 田項目區農(nong) 民澆地平均節水15%、節電30%,畝(mu) 均提升產(chan) 能150斤以上;在內(nei) 蒙古巴彥淖爾市,大力改良鹽堿地讓昔日鹽霜皚皚的連片荒地重新煥發生機,每畝(mu) 效益足足翻了一番……實踐充分證明,農(nong) 田質量是糧食安全的根基,加快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步伐,不斷提升耕地質量以及耕地綜合產(chan) 能,方能進一步築牢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基礎。
倉(cang) 廩實,天下安。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保障好初級產(chan) 品供給是一個(ge) 重大戰略性問題,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奮進新征程,時刻繃緊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落實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加強耕地保護和質量建設,我們(men) 就一定能持續提升糧食供給保障能力,把糧食安全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為(wei) 奪取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勝利提供有力支撐。
《人民日報》( 2022年01月05日 第 07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