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代表委員熱議如何“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
實體(ti) 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石,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要“鞏固壯大實體(ti) 經濟根基”。江蘇是實體(ti) 經濟大省,麵對經濟下行壓力,全省上下如何穩紮穩打,厚植實體(ti) 經濟優(you) 勢、培育壯大新動能?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代表委員們(men) 聯係江蘇實際紛紛建言獻策。
夯實“強底座”,
推動產(chan) 業(ye) 邁向中高端
江蘇是製造大省,產(chan) 業(ye) 多、家底厚。過去一年,全省製造業(ye) 增加值占地區生產(chan) 總值比重達35.8%、占全國製造業(ye) 增加值比重達13.3%,兩(liang) 項占比均為(wei) 全國最高,發揮了“壓艙石”作用。
不過,實體(ti) 經濟麵臨(lin) 的發展形勢依舊嚴(yan) 峻,市場需求乏力、部分中小微企業(ye) 發展困難,穩定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麵臨(lin) 較大壓力,自主可控的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基礎還不夠堅實,經濟有脫“實”向“虛”的風險,製造業(ye) 核心競爭(zheng) 力有待提升。
全國人大代表、省工業(ye) 和信息化廳廳長謝誌成注意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10次提到製造業(ye) 。為(wei) 加快江蘇製造由“大”變“強”、推動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他表示,“新的一年,我們(men) 將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以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為(wei) 主線,以先進製造業(ye) 集群培育和重點產(chan) 業(ye) 鏈建設為(wei) 總抓手,更大力度推進創新驅動、數字賦能、綠色轉型,壯大優(you) 質企業(ye) 和自主品牌群體(ti) ,全力建設全國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示範區。”
增強核心競爭(zheng) 力,必須夯實“底座”,集“群”聚“鏈”,構建安全可靠、自主可控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推動產(chan) 業(ye) 邁向中高端。
蘇州連續多年將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作為(wei) “一號產(chan) 業(ye) ”,目前已發展成為(wei) 國內(nei) 集聚度最高的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基地,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規模突破2400億(yi) 元。“蘇州在大分子藥物領域,聚集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具有較強國際競爭(zheng) 力的知名企業(ye) ,有能力更進一步,創建國家生物大分子藥物產(chan) 業(ye) 創新中心。”全國政協委員、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科主任吳德沛表示,這樣可以聯合行業(ye) 內(nei) 的創新資源,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育發展新動能。
推進科技自立自強,也是確保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重要手段。“江蘇既擁有豐(feng) 富的科教資源,又具有雄厚的產(chan) 業(ye) 基礎。豐(feng) 富的科教人才資源理應轉化為(wei) 原始創新的強勁動能,為(wei) 區域產(chan) 業(ye) 騰飛注入動力。”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工業(ye) 大學校長喬(qiao) 旭認為(wei) ,江蘇科教優(you) 勢與(yu) 產(chan) 業(ye) 優(you) 勢的疊加效應還不夠凸顯,國家級大平台、大裝置偏少,科技創新對於(yu) 經濟發展的關(guan) 鍵性支撐能量尚未得到充分釋放。
喬(qiao) 旭建議,要進一步打造政產(chan) 學研協同創新共同體(ti) ,組建“高校+市場化”雙機製運行的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機構,優(you) 化知識產(chan) 權專(zhuan) 業(ye) 化運營體(ti) 係,打通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最後一公裏”,為(wei) 全省工業(ye) 經濟運行穩中求進做好創新支撐。
唱響“主旋律”,
強化企業(ye) 創新主體(ti) 地位
鞏固壯大實體(ti) 經濟,核心是創新。依靠科技創新提升產(chan) 業(ye) 發展水平,成為(wei) 創新驅動發展的“主旋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出“強化企業(ye) 創新主體(ti) 地位”。
在謝誌成看來,“構建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市場為(wei) 導向、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ti) 係,就是要形成創新目標由企業(ye) 確定、創新投入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創新過程由企業(ye) 組織、創新成果轉化由企業(ye) 主導的創新生態係統。”目前,企業(ye) 承擔國家重大創新平台建設和重大研發項目偏少,創新效率較高的民營企業(ye) 更少。國家立項的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企業(ye) 為(wei) 主承擔的項目數不到30%、民企為(wei) 主承擔的不足5%,“這就需要推動政府的創新資源更多向企業(ye) 主體(ti) 傾(qing) 斜”。
華進半導體(ti) 牽頭建設國家集成電路特色工藝及封裝測試創新中心、江蘇盛虹牽頭建設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謝誌成說,目前,江蘇已經湧現出了一批通過自主創新躋身國際一流水平的領軍(jun) 企業(ye) ,這些企業(ye) 牽頭建設國家級重大創新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充分說明本土企業(ye) 在實現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大有可為(wei) 。
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是搶占全球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製高點、推動產(chan) 業(ye) 邁向價(jia) 值鏈中高端的重要科技力量。作為(wei) 國家科研隊伍的一員,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崔向群一直為(wei) 江蘇爭(zheng) 創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鼓與(yu) 呼,目前江蘇已有國家高新技術特色產(chan) 業(ye) 基地172家,持續保持全國第一,崔向群認為(wei) ,江蘇的產(chan) 業(ye) 基礎和企業(ye) 儲(chu) 備已具備爭(zheng) 創更多“國家隊”的能力。
“我國已全麵進入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轉型期,部分產(chan) 業(ye) 正處於(yu) 解決(jue) ‘卡脖子’問題的關(guan) 鍵節點。”崔向群表示,這就需要各地積極發揮產(chan) 業(ye) 創新和技術先導作用,鼓勵企業(ye) 牽頭申報,另一方麵,應給予各地一定的自由度,加大對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資金和政策支持,推動基地、項目、人才、資金一體(ti) 化配置。
對於(yu) 創新,企業(ye) 需求最為(wei) 迫切。“高端核心零部件是裝備製造產(chan) 業(ye) 鏈上最關(guan) 鍵的一環,但我國工程機械行業(ye) 高端核心零部件還嚴(yan) 重依賴進口。”全國人大代表、徐工高端工程機械智能製造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閆麗(li) 娟說,目前徐工牽頭組建了省級創新中心,她建議國家層麵在高端工程機械核心零部件領域增設國家級創新中心,集全行業(ye) 之力,打造自主可控的零部件“中國品牌”,帶動整個(ge) 裝備製造業(ye) 轉型升級和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搶占“新賽道”,
培育數字產(chan) 業(ye) 新動能
3月8日上午,在全國兩(liang) 會(hui) 第二場“部長通道”上,工業(ye) 和信息化部部長肖亞(ya) 慶介紹,我國5G基站今年力爭(zheng) 超200萬(wan) 座。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設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推進5G規模化應用,促進產(chan) 業(ye) 數字化轉型”。同時,“工業(ye) 互聯網”已經連續5年寫(xie) 入政府工作報告。數字“新基建”,正為(wei) 實體(ti) 經濟的轉型升級打造新的“數字基座”。
眼下,我省工業(ye) 軟件、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產(chan) 業(ye) 勢頭強勁。去年,全省軟件和信息服務業(ye) 收入達1.2萬(wan) 億(yi) 元,完成5G、工業(ye) 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新型信息基礎設施投資超600億(yi) 元,新建5G基站6萬(wan) 座、累計13.1萬(wan) 座。“新基建領域是兼顧短期刺激有效需求和長期增加有效供給的最佳結合點,將有力促進中國經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邁向高質量發展。”全國政協委員、省政協副主席朱曉進說。
省第十四次黨(dang) 代會(hui) 提出,要把數字經濟作為(wei) 江蘇轉型發展的關(guan) 鍵增量。推動數字經濟與(yu) 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已經是發展的“必答題”。
“誰占領了數字經濟產(chan) 業(ye) 高地,誰就擁有了未來經濟發展的主導權。”全國政協委員、南京聯創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力斌介紹,今年1月,江蘇省數字經濟聯合會(hui) 正式成立,會(hui) 員單位400多家,聯合會(hui) 將從(cong) 進行數字經濟戰略研究、培育數字經濟領軍(jun) 企業(ye) 、建立數字經濟產(chan) 業(ye) 平台等方麵發力,著力以數字經濟賦能實體(ti) 經濟,助力中小實體(ti) 經濟、中小商業(ye) 企業(ye) 以及鄉(xiang) 村振興(xing) 項目向數字化轉型,推進動能轉換、優(you) 化經濟結構,激發發展新動能。
記者從(cong) 省工信廳了解到,為(wei) 搶占數字“新賽道”,我省啟動實施製造業(ye) “智改數轉”十大工程,力爭(zheng) 3年實現全省規上工業(ye) 企業(ye) “智改數轉”全覆蓋,促進車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場景化應用。
向“數”而行,各地已經行動起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首席科學家胡明春介紹,中電十四所將圍繞“3+N”總體(ti) 架構持續推進核心業(ye) 務數字化轉型,橫向實現研發、製造、保障“三大核心業(ye) 務域”集成,縱向實現市場、計劃、質量等“N維管理要素”貫通,持續加強數據挖掘與(yu) 利用,打造“全數字、全互聯、全智能”的數智軍(jun) 工研究所,推動產(chan) 業(ye) 數字化;並將相關(guan) 建設成果向航空、航天、船舶、電子等領域推廣應用,加速數字產(chan) 業(ye) 化,助推高端裝備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