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牢城市安全的堤壩(產經觀察·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②)
在貴州貴陽舉(ju) 辦的中國國際大數據產(chan) 業(ye) 博覽會(hui) 上,參會(hui) 者了解智慧城市治理中心。
新華社記者 陶 亮攝
經過海綿化綜合改造的廣西南寧南湖公園美景怡人。黃維業(ye) 攝
我國城市化道路怎麽(me) 走?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這是個(ge) 重大問題,關(guan) 鍵是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ti) 健康作為(wei) 城市發展的基礎目標。”“城市發展不能隻考慮規模經濟效益,必須把生態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統籌城市布局的經濟需要、生活需要、生態需要、安全需要”。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城市更新有序推進,城市規劃建設從(cong) 粗放型外延式發展轉向集約型內(nei) 涵式發展,並在發展中使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有序推進城市更新,加強市政設施和防災減災能力建設,開展老舊建築和設施安全隱患排查整治”。更多城市更有力地築牢城市安全的堤壩。
積水沒了 小區美了
海綿城市建設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
戴望舒的《雨巷》,曾是許多人浪漫的城市記憶。然而,伴隨著城鎮化加快推進,雨也一度成為(wei) 影響大城市安全發展的煩惱。
“小雨積水、大雨內(nei) 澇、汙水橫流。”搬進廣西南寧市青秀區建銀花園二區的頭幾年,居民李慶最怕的就是下雨。“水泥路坑坑窪窪,四處積水,排水口也經常堵,沒有雨靴都出不了門。抬頭看,電線雜亂(luan) 交錯,遇上台風天,就更擔心電線掉到水裏引發觸電。”
轉機出現在2015年,南寧成為(wei) 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建銀花園二區隨後被納入提升改造工程。
啥是海綿城市?“通過規劃、改造和治理,使城市像‘海綿’一樣,增強雨水吸收和釋放功能,更能彈性地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參與(yu) 小區改造的華藍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市政設計院副院長秦德全解釋,建設海綿城市,就像讓新陳代謝紊亂(luan) 的病人恢複良性循環。
先根治痼疾“動手術”。城市內(nei) 澇,主要由於(yu) 大麵積硬化、大規模填埋自然溝渠導致路麵滲水性差,而人工排蓄水係統又沒有及時升級。破解這個(ge) 問題,施工隊伍先對小區路麵進行改造,鋪上透水瀝青,再新建一批下沉式綠地,利用植物截流、土壤滲濾的作用,以慢排緩釋的方式削減小區雨水徑流總量。經過改造,小區年徑流總量控製率從(cong) 不到30%提升到61.71%,極大地改善了雨水排放效果。
再調養(yang) 身體(ti) “做複健”。小區專(zhuan) 門翻新了一座花園,既可用於(yu) 居民休閑,更能淨化和涵養(yang) 雨水。“以前這片花園缺少打理,雨後有積水,惡臭難聞,蚊子蟲子亂(luan) 飛。”打開窗子,李慶笑容滿麵,“現在放心開窗,看著眼前這片綠,心情都變好了。”
最後美化麵容“微整形”。花園裏有棵苦丁茶樹,高大茂盛,夏天總有在樹下乘涼的居民。“改造時,這棵樹沒被砍掉,留下了老居民們(men) 共同的回憶。”李慶說,現在她最樂(le) 意去花園散步,道路平整,花團錦簇,滿眼都是勃勃生機。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南寧的海綿城市建設已累計投資106.8億(yi) 元,並從(cong) 小區改造拓展到公共建築、公園廣場、流域和管網綜合治理等多個(ge) 方麵。“南寧的做法具有典型意義(yi) 。”防災科技學院副校長劉春平說,不少城市治理內(nei) 澇,偏重排水管道建設,對自然濕地不夠重視。管道退水快,但它隻排水、不蓄水,而開發利用濕地,才能更好發揮海綿城市的調蓄功能。
像南寧一樣,越來越多城市堅持防禦外洪與(yu) 治理內(nei) 澇並重、生態措施與(yu) 工程措施並舉(ju) ,滲、滯、蓄、淨、用、排等多措並舉(ju) ,城市排洪防澇能力不斷提高。截至2020年底,全國共建成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的項目4萬(wan) 多個(ge) ,實現雨水資源年利用量3.5億(yi) 噸。
“‘十四五’期間,還是要以係統思維來解決(jue) 城市內(nei) 澇問題。”中國安能集團總工程師張利榮建議,進一步建立健全流域區域洪澇統籌機製,同時提高應急管理水平。根據城市規模、地理、水文、常見災害等特點,因地製宜完善海綿城市、韌性城市建設,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
地下管網 雲(yun) 上管控
數字化變“看不見的風險”為(wei) “看得見的防控”
影響城市安全發展的因素,有些像水一樣看得見,有些卻是看不見的。
燃氣、熱力、電力……這類與(yu) 城市生產(chan) 生活緊密相關(guan) 的重要管網,被稱為(wei) 城市生命線。它們(men) 深埋地下,日常很難看到,如何排除隱患?
安徽合肥市綜合運用物聯網、雲(yun) 計算、大數據等手段,搭建起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運行監測平台。100多種、8.5萬(wan) 套前端感知設備,覆蓋燃氣、供水、橋梁等2.5萬(wan) 個(ge) 城市高風險點,實時監測“城市心跳”。
電腦屏上,彈窗閃爍,濃度超標的警報響起。“傳(chuan) 感器回傳(chuan) 數據顯示,臨(lin) 淮路與(yu) 東(dong) 一環交口處的一個(ge) 通信井內(nei) ,出現可燃氣體(ti) 濃度超標。”2月16日,合肥市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中心裏,值班員緊盯屏幕,迅速將定位發送給燃氣數據分析師張壯壯。
張壯壯查看數據,發現這是一段受腐蝕嚴(yan) 重的老舊鑄鐵管道,而且相鄰通信井也出現報警。“燃氣管道存在泄漏!”張壯壯立即向燃氣集團發布了二級風險預警。
接到預警信息,合肥燃氣集團調度中心主任嚴(yan) 寧寧迅速呼叫工作人員趕往現場,並通知搶修中心增派人手,緊急調動設備,做好開挖準備。
從(cong) 發現隱患到介入處置,前後不到25分鍾。“按傳(chuan) 統方式,有人發現異常後電話報警,燃氣集團派人沿著管道尋找隱患,費時費力,還有可能延誤‘戰機’。”嚴(yan) 寧寧說。
在現場,監測中心傳(chuan) 來的地下管網分布圖顯示,相鄰的地下管線足有91根。泄漏的燃氣已在附近管線擴散,在通信井內(nei) 聚集濃度達到了爆炸極限。這邊,搶修人員設圍擋、關(guan) 閥門、迅速開挖;那邊,監測中心對這段燃氣管網及相鄰地下空間進行實時監測。曆時兩(liang) 天,管道修複成功,供氣恢複,警報解除。
在嚴(yan) 寧寧看來,正是運用科技手段加強在線監測,才能快速精準找出隱患,節省寶貴時間。變看不見的風險為(wei) 看得見的防控,合肥每天實時采集500多億(yi) 條城市生命線數據,平均每月處置有效報警92.8起。較在線監測運行前,全市地下管網事故發生率下降了60%,風險排查效率提高了70%。
“化解這類‘看不見’的風險,科技是關(guan) 鍵。安徽抓住了‘牛鼻子’。”劉春平介紹,近年來,由於(yu) 地下管網年久老化、施工損壞等,不少城市的燃氣、供水等管網事故呈現集中多發態勢。將大數據、雲(yun) 計算、傳(chuan) 感設備等創新技術運用到地下管網的監測管控,通過完善應急“一張圖”“一張網”,相當於(yu) 給隱形的風險裝上了探照燈、千裏眼、順風耳,破解了發現難、查找難的頑疾,顯著提升了城市的安全風險防範能力和響應效率。同時,對城市管網進行大麵積數字化升級,也進一步拓展了各類新技術的應用場景,有利於(yu) 拉動新技術投資,帶動應急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
“從(cong) 長遠看,除了要對現有的管網加強數字化升級,更要加強科學統籌規劃,把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等技術成果整合到地下管網的設計、建設、運營過程中,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這樣才能從(cong) 根本上減少隱患和事故發生。”張利榮說。
放眼全國,2021年開始,包括合肥在內(nei) ,沈陽、南京等18個(ge) 城市(區)啟動國家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工作體(ti) 係建設試點。
“目前,城市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工作已在省級層麵全麵鋪開。合肥、東(dong) 營、常德等11個(ge) 試點城市已完成監測預警中心場所硬件建設,初步實現了對燃氣泄漏風險、危化品運行安全風險等的監測預警。”應急管理部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將督促相關(guan) 試點城市拓展監測預警範圍,完善監測預警運行機製,及時總結試點經驗,健全我國城市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工作體(ti) 係。
老房新生 舊樓新貌
三年間老舊小區改造惠及居民超過2000萬(wan) 戶
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設必須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老舊小區改造就是重大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
春暖花開時節,走進天津市紅橋區鹹陽北路街道開源社區,整潔平順的柏油行車道、淡紅色磚塊鋪裝的步行道、整齊劃一的樓體(ti) 映入眼簾。“你敢想嗎?我們(men) 小區有40多年曆史啦!”76歲的王樹勳對記者說。
唐山大地震後,為(wei) 改善受災群眾(zhong) 住房條件,天津市新建一批居民小區,開源社區是其中之一。1980年,王樹勳一家成為(wei) 第一批入住的居民。這種“板兒(er) 樓”在當年算結實的,可年頭長了,毛病也越來越多,裏裏外外的安全問題讓他懸起了心。
“要說最危險的,還是這兒(er) !”王樹勳指向陽台,一塊由樓體(ti) 向外延伸的水泥板和鏤空板材圍出的空間,冬不遮風、夏不擋雨。“陽台上東(dong) 西越堆越多,水泥板哪能受得住?小區不少陽台都出現過開裂、坍塌。”
老樓房,汙水滲漏問題也很突出。“原來這下水管,就是一根大鐵管。”王樹勳說,管道內(nei) 外鏽跡斑斑,經常造成滲漏、堵塞,牆體(ti) 因此受損嚴(yan) 重,“一戶水管滲漏,全樓都要發水,那味兒(er) ,別提了!”
退休以後,王樹勳常常在小區裏散步,但以前他不敢抬著頭走道:“路麵下水不暢,冬天全是冰,夏天滿腳泥,稍不留神,還容易踩到虛土掩埋的坑裏,摔個(ge) ‘大馬趴’。”
直到幾年前,紅橋區啟動老舊小區改造計劃,228個(ge) 小區、1787棟樓房、870多萬(wan) 平方米、近14萬(wan) 戶居民迎來了老樓重生。
2018年,紅橋區住建委委托的工程隊進駐開源社區。“結合小區實際,首先緊盯安全問題,組織設計師‘對症下藥’。”區老舊住房改造協調辦工作人員張鵬跑遍全區所有改造小區,對每個(ge) 案例都心中有數。
開源社區最突出的問題就是陽台承重不足、管道老化、路麵破損嚴(yan) 重。施工方將小區所有陽台進行加固,用玻璃窗替換了鏤空板材,改為(wei) 封閉式;還將所有鐵製汙水管更換為(wei) PVC材質管道;最後給小區鋪上了瀝青路、人行道也加鋪了透水磚,小區麵貌煥然一新。
現在,家裏有堅固的陽台,院裏有整潔的步道。“住著放心、舒坦啊!”王樹勳早已打消了搬離的想法。
老房新生,受益的不隻王樹勳一家。2019年至2021年,全國累計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11.5萬(wan) 個(ge) ,惠及居民超過2000萬(wan) 戶。
“我國城市發展進入了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並重的階段,而存量改造的重點包括老舊小區、背街小巷和城中村等。”張利榮表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wei) 人民。老舊小區改造補齊了安全短板,改善了人居環境,解決(jue) 了很多過去想解決(jue) 而沒有解決(jue) 的急難愁盼問題,充分體(ti) 現了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一項實打實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日前公布的《2022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xiang) 融合發展重點任務》指出,有序推進城市更新。加快改造城鎮老舊小區,推進水電路氣信等配套設施建設及小區內(nei) 建築物屋麵、外牆、樓梯等公共部位維修,有條件的加裝電梯,力爭(zheng) 改善840萬(wan) 戶居民基本居住條件。更多采用市場化方式推進大城市老舊廠區改造,培育新產(chan) 業(ye) 、發展新功能。因地製宜改造一批大型老舊街區和城中村。注重修繕改造既有建築,防止大拆大建。
“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21.9萬(wan) 個(ge) 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小區會(hui) 納入改造計劃,讓老百姓住得更安全、更舒心。
版式設計:張芳曼
《人民日報》( 2022年03月23日 第 18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