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從考古文物中汲取文化養分(金台隨筆)

發布時間:2022-05-29 21:31: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從(cong) 珍貴文物中汲取更多養(yang) 分,用心體(ti) 察厚重而充滿活力的考古學科,帶著對曆史的敬意矚望未來

  栩栩如生的秦兵馬俑威嚴(yan) 肅立,寶雞石鼓山商周墓地出土的一大一小青銅犧尊萌態可掬,顏真卿書(shu) 丹的《羅婉順墓誌》筆法遒勁、氣勢磅礴,科學複原後的李倕鳳冠盡顯精美華麗(li) ……不久前,陝西考古博物館對外試行開放。考古博物館、考古研究中心、科技保護中心、綜合管理中心和公眾(zhong) 考古中心的精心設置,打通了從(cong) 考古發掘到保護、研究、闡釋、展示、傳(chuan) 播的學科全鏈條,向公眾(zhong) 全方位展示考古工作。

  我國浩如煙海的文獻典籍記錄了中國3000多年的曆史,同時在甲骨文發明以前在中華大地還有1000多年的文明發展史、超過百萬(wan) 年的人類發展史並沒有文字記載。考古學者將埋藏於(yu) 地下的古代遺存發掘出土,將塵封的曆史揭示出來,將對它們(men) 的解讀和認識轉化為(wei) 新的曆史知識。據統計,陝西考古博物館展陳的4218組5215件文物中,90%以上都是首次公開對公眾(zhong) 展出。石峁遺址、楊官寨遺址、蘆山峁遺址、梁帶村遺址……這些曆年來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考古發掘項目,也在這裏首次大規模、成係統展示。精彩紛呈的“明星”文物,不僅(jin) 對考古愛好者來說是一場文化盛宴,也可以讓普通觀眾(zhong) 領略蘊涵其中的豐(feng) 富知識、智慧和藝術。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曆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陝西考古博物館,除了精美文物,還有更多文化元素、科技元素等待觀眾(zhong) 挖掘。蒲城元代壁畫墓、賀家莊車馬坑遺存,被“搬進”博物館展廳,讓觀眾(zhong) 近距離感受文物保護的最新成果;按比例縮小的考古現場文物保護移動實驗室剖麵模型,讓觀眾(zhong) 直觀了解先進技術手段在考古領域的實際應用。在幫助人們(men) 了解考古發現進展的同時,陝西考古博物館也搭建起聯通觀眾(zhong) 和考古文保工作的橋梁。以考古為(wei) 主題,從(cong) 文物的視角解讀遺址,講述屬於(yu) 考古和考古人的故事,就能讓更多人在走近考古、了解考古的過程中共享遺產(chan) 保護的成果。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曆史和文明是一個(ge) 國家和民族的根之所係、脈之所維。陝西考古博物館的常設展覽以900多年前的《考古圖》為(wei) 開篇,勾勒出中國考古學科的演變脈絡。以1921年河南省澠池縣仰韶遺址發掘為(wei) 起點,中國現代考古學走過了100多年的發展曆程,幾代考古人篳路藍縷、不懈努力,取得一係列重大考古發現,展現了中華文明起源、發展脈絡、燦爛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為(wei)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借助互聯網和新的科技手段,考古和文物走進更多人的視野,經由考古發掘整理出的曆史文物延伸了曆史軸線,增強了曆史信度,豐(feng) 富了曆史內(nei) 涵,活化了曆史場景,豐(feng) 富了全社會(hui) 曆史文化滋養(yang) 。

  重器凝萬(wan) 古之誌,典籍匯千載之思。近年來,我國博物館體(ti) 係布局不斷優(you) 化,不僅(jin) 數量增多,而且質量提高,在文化事業(ye) 和社會(hui) 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蓬勃發展、日益繁榮的博物館事業(ye) ,為(wei) 人們(men) 提供了打開曆史視野的鑰匙。認識和了解過去,是為(wei) 了更好走向未來。從(cong) 珍貴文物中汲取更多養(yang) 分,用心體(ti) 察厚重而充滿活力的考古學科,帶著對曆史的敬意矚望未來,或許是打開考古博物館的最佳方式。

  《人民日報》( 2022年05月27日 第 05 版)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