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高溫如虎,是時候嚴陣以待了
我們(men) 每一位以及整座城市都必須意識到,高溫是會(hui) 奪走生命的極端事件。社會(hui) 發展到今天,我們(men) 原本不需要為(wei) 高溫再付出生命的代價(jia) 。
—— 題記
背著大號保溫杯,一手拎著玩具、扇子,一手牽著兩(liang) 歲半的小孫子,7月28日上午9點半,南京市民老姚照舊出來玩,地點還是地鐵春江路站進站通道。“不圖別的,涼快!”其實老姚不孤單,每個(ge) 站口都有幾對“老少搭”。當日,南京最高氣溫達到38℃。
近年來,幾乎每個(ge) 年份都成為(wei) “史上最熱”。今年6月以來,全國多地出現持續性高溫天氣,平均高溫日數5.3天,為(wei) 1961年以來曆史同期最多。
上月12日,南京時隔五年再次發布高溫紅色預警信號,入夏以來單日最高氣溫更是多次突破40℃。這種溫度,驅趕著無數個(ge) “老姚”四處尋找納涼空間,他們(men) 隻希望“哪兒(er) 涼快哪兒(er) 待著”。
麵對持續來襲的高溫,你真的準備好了嗎?
城市麵臨(lin) “應激反應”
地鐵S3號線春江路站3號口的新河市民廣場,難得冷清了一段時間。
它的周邊,是有著數萬(wan) 人口的大型安置房小區春江新城。以往的夏天,不少居民來到廣場鍛煉、休息。今夏南京持續高溫,白天,廣場上活躍的身影消失不見,夜晚納涼的人群也少了。相比之下,涼爽通風的地鐵站反而有了人氣。通道口牆邊堆積的防汛沙袋,成為(wei) “老姚”們(men) 的“凳子”,他們(men) 默契坐下,盯著各自的小孩相互玩鬧。“小孩不願在家待。但現在這天,外麵哪都熱,太陽底下一站,沒過一會(hui) 兒(er) 就受不了。”
年輕的27歲河南小夥(huo) 陳家偉(wei) 也有點撐不住。最近,他奔忙在老城頤和路片區管線下地施工現場,滾燙的柏油馬路被撕開了口子,他和工友挨個(ge) 跳進去。遮天蔽日的法桐、楓楊、香樟就在頭頂,但沒能帶來陰涼。中午的休息時間,他頂著困意,一度坐在附近的街邊小廣場上玩手機。“地上太燙了,想睡也沒法躺,鋪涼席都沒用。”
“比往年熱得早,下雨也少。特別到了中午上班時,每次出門前都要做心理建設。”鼓樓環衛公司寧海項目部檢查員張濤亮出自己的水桶,容量2.6升,“這桶就是今年太熱才買(mai) 的,上班時間兩(liang) 桶起步。我也想喝冰水啊,可帶出去沒一會(hui) 兒(er) 就熱了。”他感慨,今年是最熱的一年。
老姚、小陳和張濤感受到的熱,真切體(ti) 現在宏大數據上。7月14日,南京主城區單日總供水量達到220萬(wan) 立方米,創下曆史新高,相當於(yu) 1/3個(ge) 玄武湖的庫容量,居民家用、道路衝(chong) 洗、綠化澆灑、河道補水等,都是用水“大戶”。南京水務集團生產(chan) 運營總監、生產(chan) 管理部部長陳振海告訴記者,目前全市供水量已超過去年同期最高值,按當前氣象監測情況,供水量記錄有望在隨後的8、9月份再度刷新。
統計數字表明,過去20年是前工業(ye) 時代以來最熱的20年,有記錄之後最熱的10年都出現在這段時間內(nei) 。具體(ti) 到今年,國家氣候中心指出,全球變暖是北半球高溫熱浪事件頻發的氣候大背景,大氣環流異常則是6月以來全球多地高溫熱浪頻發的直接原因。在暖高壓帶的控製之下,盛行下沉氣流有利於(yu) 地麵增溫,加上空氣幹燥,不易形成雲(yun) ,太陽輻射更容易到達地麵,導致高溫頻發且強度較強。
熱浪來襲,“熱射病”再度成為(wei) 人們(men) 關(guan) 注焦點。 7月12日,南京一名37歲的裝修工人在悶熱的室內(nei) 連續工作4小時後,頭暈、頻繁嘔吐,被確診為(wei) 熱射病,是今年南京首例熱射病患者。今夏以來,四川、浙江、福建、河南等多地也陸續出現熱射病病例,其中不乏有人因為(wei) 高溫嚴(yan) 重中暑而去世。
這是除熱痙攣和熱衰竭外,人體(ti) 中暑的第三種情況,也是最嚴(yan) 重的一種。相關(guan) 人士在接受媒體(ti) 采訪時曾表示,熱射病的致死率達到70%到80%。
“中暑到了這一階段,肢體(ti) 皮膚會(hui) 出現幹熱、無汗,並伴有神經係統和意識狀態的紊亂(luan) ,可能會(hui) 出現暈厥、譫妄(突然性格大變),也有癲癇樣抽搐。”南京市急救中心城西分站站長郭鵬表示,這種情況非常危險,要立刻對人進行降溫,如使用流動的涼水不斷衝(chong) 洗,此時患者身體(ti) 可能已經達到40℃,可能會(hui) 出現橫紋肌溶解症,最嚴(yan) 重的情況就是多器官功能衰竭致人死亡,需要盡快將體(ti) 溫降到38℃以下。
熱會(hui) “壞”了身體(ti)
高溫下,有些群體(ti) 備受關(guan) 注。
每到夏天,鼓樓區東(dong) 井亭社區副書(shu) 記周迎春就多了一樁心事。地處南京老城,東(dong) 井亭社區常住80歲以上老人有500多位,獨居老人40多位。僅(jin) 是周迎春負責的1號網格,就住著7位高齡獨居老人,天氣一熱,她就開始擔心。
老人們(men) 總是不讓人“省心”。幾天前的一次走訪,周迎春在一戶人家門口等了半天,門才緩緩被打開。76歲的何奶奶站在裏麵,臉色蒼白。走進她的家裏,周迎春感覺像“進了蒸籠”,空調、電扇,老人一樣沒開。
“何奶奶,你在家裏不熱啊?”周迎春一邊扇風一邊問。
“我還好,還好。”老人神情萎靡,說話也慢吞吞。即使子女、社區輪番勸,一些老人仍然不舍得開空調。南京7月初最熱的那一周,社區網格員們(men) 密集走訪了一百多戶老人發現,因為(wei) 不開空調,不乏有人出現頭昏、胸悶等症狀。
南京市急救中心城西分站站長郭鵬有著同樣感觸。他所在的站點,輻射距省人民醫院15分鍾車程內(nei) 的區域,其中老舊小區居多,“耐受性差”的老人是高危群體(ti) 。“中暑的本質,是體(ti) 內(nei) 的熱交換和水鹽代謝紊亂(luan) 。老人的身體(ti) 代謝本來就慢,還有一些人患有慢性腎炎、糖尿病等基礎疾病,代謝更差,如果不做好防暑降溫,就更容易中暑。”
今年6月,郭鵬已開始接到中暑求助。隨後近兩(liang) 個(ge) 月裏,他陸續出車20餘(yu) 次,感知著城市的“過熱”。有的老人因中暑被送進ICU,還有近90歲的老人在搶救一天後,最終離世。
今年以來,僅(jin) 南京市急救中心係統就接到中暑求助40餘(yu) 次,除老人外,還有相當一部分求助電話來自室外工作者,如建築工人、外賣員、快遞員甚至交警,長時間暴曬是重要誘因。
天氣越熱,外賣騎手潘子越忙。雨花客廳5公裏範圍內(nei) ,包括楚翹城、世茂52+、宜悅城等成熟商業(ye) 綜合體(ti) ,都是他的取餐和配送範圍。每天10點半開始,潘子接到的配送訂單明顯多了起來。正是飯點時間,按平台規定,騎手在10點半到13點之間不可下線。
“頂不住,差點倒下了。”7月25日,南京再次發布高溫黃色預警信號。下午1點不到,潘子匆匆送完手頭最後一單走到電動車前,腦袋突然感到一陣眩暈,伴著幾次幹嘔,背後出了一身虛汗。“大概是中暑了。”潘子沒有遲疑,立即向站點負責人電話說明情況後,便回家打開空調休息,直到16點以後才重新上線接單。
即使不在烈日下,一些工作仍然容易帶來不適。郭鵬曾在早上7點趕往一家飯店後廚,處置一位頭暈倒地的廚師,夏季人們(men) 常常食欲不振,他從(cong) 前一天晚上就沒再進食,上班沒多久就扛不住了。長時間靠近鍋爐、烤箱等生產(chan) 性熱源,又缺乏補水,同樣能引發中暑。
近兩(liang) 年,各地還陸續發生做核酸采樣的“大白”被熱暈的事。“一些醫護人員明明在室內(nei) ,也都開著空調,為(wei) 什麽(me) 還是會(hui) 中暑?就是因為(wei) 他們(men) 被防護服緊緊包著,汗悶在裏麵出不來,水鹽代謝不能正常運轉。”郭鵬說。
也有些求助讓人啼笑皆非。曾有人在出車禍後受傷(shang) 倒地,撥打了120。但郭鵬在趕往現場的路上,又接到對方電話,“這地麵太燙了,躺得受不了,我自己去附近醫院治,你們(men) 別來了。”
“頭上被太陽曬,身子被地麵烤,這樣更容易造成人體(ti) 脫水,不及時補給的話,後果會(hui) 更嚴(yan) 重。”郭鵬說。
可以看到的是,伴隨城市擴張,中暑等“熱病”的患病率在過去幾十年裏節節攀升。一項圍繞各大洲43個(ge) 國家死亡人口的研究分析顯示,2000年至2019年間,死於(yu) 寒冷相關(guan) 因素的人數減少了0.5%,而死於(yu) 高溫相關(guan) 因素的人數增加了0.2%。
7月,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秘書(shu) 長塔拉斯表示,由於(yu) 氣候變化,席卷歐洲的熱浪將成為(wei) 夏季常態,這種極端氣候趨勢最少持續至2060年。
與(yu) 高溫“相處”
躲避高溫,已經成為(wei) 共識。在烈日灼心下尋找“清涼地”,城市需要提供更多體(ti) 麵的避暑空間。
7月26日下午4點,61歲的環衛工人陸井飛和同事們(men) 放下手中的活,從(cong) 四麵八方集結,走進位於(yu) 北京西路的鼓樓城管驛站。剛開箱的礦泉水已經擺上桌,檢查員張濤抱來西瓜和葡萄,張羅大家吃。
“中午最熱的時候,我們(men) 停工不幹活。”陸井飛說。今夏高溫以來,南京市城管部門下發通知,要求人工清掃作業(ye) 避開中午12點至下午3點的高溫時段,一些無遮陽的特殊路段還可繼續推遲下午作業(ye) 時間。
鼓樓環衛公司寧海片區項目部部長吳良平告訴記者,一線環衛工大多上了年紀,高溫環境下作業(ye) 有風險,特別是南京今夏雨水少,格外炎熱,驛站裏備足了水、仁丹、藿香正氣水等防暑物資,方便取用,每次開會(hui) 叮囑大家最多的,就是“一旦有不舒服,馬上提出來”。
麵積不小於(yu) 15平方米,電風扇(空調)、微波爐、茶水設施、桌椅、常用藥箱等一應俱全,有些地方還提供躺椅、書(shu) 籍、更衣設施等……南京自2015年7月起推進“安康驛站”建設。目前全市有142座安康驛站建成在用。此外,還有497個(ge) 由公交場站、銀行、移動營業(ye) 廳、加油站等社會(hui) 力量設置的愛心驛點,供環衛工人納涼避暑。
今年7月初,南京市免費開放7個(ge) 人防工程點。在雨花山人防工程納涼點,三台大型抽濕機不間斷運轉,把洞內(nei) 濕度控製在70%以下。連續開放11年的北極岩人防工程,從(cong) 一開始的桌椅等簡單設施,不斷完善到有網絡、有電視、有微波爐、有飲水機等,讓避暑生活更豐(feng) 富。獅子山4號人防工程裏,有整整兩(liang) 個(ge) 書(shu) 櫥的圖書(shu) ,內(nei) 容包括養(yang) 生保健、紅色刊物等,雜誌架和報紙架上的報紙刊物每天更新。
在南京地鐵11號線石塘公園站建設現場,裝有空調的休息室也是臨(lin) 時超市,這裏有冷飲,工人們(men) 可以用安全積分來兌(dui) 換消暑用品。10點半到15點,一天中溫度最高的時間段,是工人們(men) 的休息時間。得知陳家偉(wei) 和工友們(men) 的需求,頤和路社區專(zhuan) 門騰出二樓活動室,打開空調,並布置了涼席、飲水機,方便工人們(men) 中午來這小憩。
顯然,除了臨(lin) 時應急舉(ju) 措,城市可以做並且應該做的,還有更多。經曆過2003年歐洲高溫災害的英國,自此每年編輯更新全國高溫規劃,提出涉及城市布局的前瞻性改變,如在城市的上風向區域和人口多的中心區,規劃馬賽克式、小規模而密集的綠地。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相關(guan) 人士也表示,要打造宜居舒適的夏季都市生活圈,必須注重局部地區微氣候的改善,見縫插綠,比如在合適的地方種植樹木草地,預留或開辟水麵,加速空氣的流動,以便帶走熱量。
長期高溫已成定局,作為(wei) 更加基層的城市單元,周迎春和同事正努力適應這一現狀。天氣一熱,他們(men) 就加大上門頻率。“每周打三四次電話,確保老人安全,再加兩(liang) 三次入戶走訪,查看他們(men) 身體(ti) 狀況。”他們(men) 鼓勵腿腳好的老人來社區大廳乘涼、看書(shu) ,替老人去銀行代取退休金。
幹外賣這行已經快6年,按潘子的說法,“這些年也吃過不少苦,雖然四十多歲,但身體(ti) 素質過硬,還沒被打趴下過”。意識到身體(ti) 頂不住,他也會(hui) 立即“妥協”。負責潘子所在區域的外賣配送站點約有100名騎手,今年夏天以來,不少年輕騎手紛紛離職。潘子也能理解,自己都吃不消,何況這些剛二十歲出頭的青年人。
但對郭鵬來說,他更希望引起大家注意的,不光是對“熱病”的重視,還有正確的認知。他曾在處置一位89歲老爺子中暑求助時發現,老房子裏沒開風扇和空調,老人全身捂著被子躺在床上,已經重度昏迷,肌張力幅度較大,甚至伴隨著癲癇抽搐。郭鵬第一時間跑去掀被子和衣服,給老人散熱降溫,但被其老伴嗬斥。“他感冒都成這樣了,你還掀被子,不是著涼嗎!”
摸到老人肚皮時,郭鵬的手被燙了一下,那裏的皮膚幹幹的,連汗也沒有,是典型的熱射病症狀,額溫槍顯示,老人體(ti) 溫39.8℃。讓他心痛的是,直到他們(men) 把老爺子抬上車送去醫院,其老伴還認為(wei) 這是重感冒。在ICU裏搶救一天後,老爺子因多項器官功能嚴(yan) 重衰竭,最終去世。郭鵬告訴記者,中暑的先兆與(yu) 感冒症狀有相當一部分重合,如頭暈、嘔吐、發熱、乏力等,一般人容易因此誤判。“如果在高溫天裏出現這些症狀,應該第一時間考慮是不是中暑。”
盼著下點雨,是潘子與(yu) “太陽肩並肩”時,最大的期待。潘子順手查了下未來幾天的天氣,紅彤彤的烈日圖標顯得特別刺眼。7月30日,一場驟雨似乎聽到了群眾(zhong) 的心聲,給南京市民帶來一絲(si) 清涼,這是持續高溫迎來短暫的“中場休息”,但長遠看來,避暑防暑仍是一座城市需要認真對待的“加時賽”。
高溫熱浪 為(wei) 何一直被忽視?
1、氣象部門大都用溫度來定義(yi) 高溫熱浪,但“濕度”因素容易被忽視。在其對人體(ti) 感知的影響下,高溫熱浪還可分為(wei) 幹熱型和悶熱型。
2、日落後,城市熱島效應導致的“熱夜”現象尚未引起警覺。目前的高溫熱浪預警係統裏,各項措施往往忽略了夜間情況。
3、高溫熱浪引起的健康問題是一個(ge) 積累的過程,尤其是對高血壓、心髒病等慢性病患者。
4、熱浪下的持續高溫、雲(yun) 量改變,很容易誘發空氣汙染,加劇威脅人體(ti) 健康影響。(任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