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非凡十年 江蘇之路 | 南京棲霞區:基層善治經 “盆景”變“風景”

發布時間:2022-08-15 16:24:00來源: 人民網-江蘇頻道

  仙林街道黨(dang) 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的新路子,被中組部評價(jia) 為(wei) 新時代“楓橋經驗”城市版;堯化街道較早探索的“時間銀行”,從(cong) 全市向全省推廣;從(cong) 居民聊天議事起步的“掌上雲(yun) 社區”,讓當地入選國家智能社會(hui) 治理實驗基地名單……十年來,南京市棲霞區堅持黨(dang) 建引領、問題導向,以守土有責、守正創新的責任感發力基層治理。如今,一個(ge) 個(ge) 基層社會(hui) 治理的個(ge) 案“盆景”,正在成為(wei) 可推廣的善治“風景”。

  網格管理 “楓橋經驗”有了城市版

  “終於(yu) 又熱鬧起來了。”7月30日晚7時,仙林街道大成名店美食城煙火氣旺盛,張記裏脊餅店老板娘崔麗(li) 想起前些年的髒亂(luan) 差不禁發出感歎。

  因毗鄰多所高校,小餐飲大量集聚。去年底,這座樓齡已有18年的商業(ye) 綜合體(ti) 啟動整治前,存在燃氣明火、設備老化、油煙汙染等問題一大堆,但是想說治理不容易。“業(ye) 主、二房東(dong) 、商戶、物業(ye) 等利益多元,訴求不一,不太願配合整治。”街道宣傳(chuan) 委員殷明介紹,大成名店出新工程麵臨(lin) 找主體(ti) 難、抓物業(ye) 難、尋資金難三大問題。

  在殷明看來,這些年之所以沒有發生安全事故,主要得益於(yu) 當地嚴(yan) 密的網格化管理。“街道網格員每日網格巡查,每月請相關(guan) 部門綜合檢查,每年開展集中攻堅,網格化兜住了安全穩定的底線。”她說。

  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突發問題不出街道。仙林街道是如何做得到的?

  仙林街道從(cong) 農(nong) 牧場改製拆遷而來,轄區內(nei) 有12所高校、40個(ge) 居民小區、2668個(ge) 駐街單位。2010年起,因為(wei) 曆史遺留問題複雜,社會(hui) 矛盾眾(zhong) 多,街道被問題倒逼,創新黨(dang) 建引領網格化治理。此後,大到容納萬(wan) 餘(yu) 人的高校和小區,小到個(ge) 體(ti) 經營夫妻店,都被納入網格之中,黨(dang) 的組織觸角也延伸到了每個(ge) 角落,穩穩托住了基層治理的“底盤”。

  十餘(yu) 年來,街道常態化開展“進萬(wan) 家門、訪萬(wan) 家情、送萬(wan) 家暖、結萬(wan) 家親(qin) ”活動,動態掌握群眾(zhong) 訴求,街道幹部、社區黨(dang) 員、駐街單位、居民誌願者“擰成一股繩”,先後完成了地下空間整治、杆線入地、水環境和大氣環境治理等30個(ge) 攻堅項目,辦成了一件件暖民心實事。

  以大成名店治理為(wei) 例,去年夏天,街道抓住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的契機,以黨(dang) 建聯盟共建為(wei) 紐帶,爭(zheng) 取到國家電網、銀城物業(ye) 等單位的支持,實施了氣改電、餐飲油煙整治、環境綜合整治提升。“也因為(wei) 前期工作到位,整治期間我們(men) 沒有收到一張12345投訴工單。大成名店消除了安全隱患,麵貌煥然一新,有36個(ge) 店家送來了錦旗。”仙林街道黨(dang) 工委書(shu) 記孫金娣說,商戶攤販們(men) 的思想工作、意見征集,幾乎全部是由包片網格員挨戶對接而來的。

  來自江西的鄒小美,因為(wei) 照顧孫子與(yu) 仙林街道結緣。街道和社區黨(dang) 組織推行網格化管理機製後,幫助她所在小區解決(jue) 了社區配套的問題。鄒小美深受感染,自願加入到誌願服務隊,並表示“就在這裏養(yang) 老了”。

  “抓的是基層治理,築的是黨(dang) 的根基。”孫金娣說,當地以網格化機製為(wei) 紐帶,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已在居民群眾(zhong) 中深入人心,形成了“仙林一家親(qin) ”的濃厚氛圍。

  “時間銀行” 提升互助養(yang) 老新格局

  年輕時,存時間;年老時,享服務。

  已在全國各地推廣的“時間銀行”,堯化街道王子樓社區早在2014年就邁出了探索步伐。

  “來啦?天熱,我給你們(men) 備好了水。”7月27日早上7點,堯順家園80多歲的蔣運宏老人準時等來了社區誌願者趙秀英一行三人,他們(men) 提著豆漿油條、幾樣蔬菜、一袋水果。陪老人吃早飯,嘮家常,誌願者還給他量了血壓、測了體(ti) 溫。

  別看“時間銀行”解決(jue) 的隻是買(mai) 菜、送飯、嘮嘮家常這些小事情,現實意義(yi) 可不小。以堯化街道為(wei) 例,這裏有不少安置房小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到20%以上。獨居老人、留守老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無人陪護、就醫困難、缺乏慰藉等問題。

  “我們(men) 走訪的多是獨居老人,要是連續好多天沒人去看望,他們(men) 萬(wan) 一出了什麽(me) 狀況沒人知道可怎麽(me) 辦。”趙秀英是王子樓社區第一批“時間銀行儲(chu) 戶”,截至目前,她已累計上門幫助近百戶有需要、有困難的居民,服務時長超3000小時。

  “最初1.0版采用的是手工台賬、紙質記錄,2016年開發的2.0版實現在線管理誌願者及服務對象數據庫、時間報表、存入支取情況。”在堯化街道“時間銀行總行”,工作人員王小花介紹,2019年起,“時間銀行”進入3.0版,升級管理平台並開發微信小程序。誌願者可以在線報名注冊(ce) 、申請誌願服務、查詢服務時間;管理者也可以根據需求方的內(nei) 容、時間、地域,結合誌願者的年齡、性別、距離等實現精準匹配。當地已累計吸收7666名誌願者“儲(chu) 戶”,累積服務時間42萬(wan) 小時,提供服務69萬(wan) 餘(yu) 次。

  如今,“時間銀行”正在成為(wei) 江蘇省提升老齡社會(hui) 治理格局的重要抓手。今年4月,江蘇省民政廳等部門出台的《江蘇省居家社區養(yang) 老服務能力提升三年行動工作方案(2022-2024)》明確,鼓勵以設區市為(wei) 單位,探索建立“政府主導、社會(hui) 協同、通存通兌(dui) 、方便可及”的養(yang) 老服務“時間銀行”平台。

  “‘時間銀行’的理念能夠普及開來,關(guan) 鍵在於(yu) 鼓勵低齡老年人改變過去單向受助者的角色,主動參與(yu) 誌願服務,把老有所為(wei) 和老有所養(yang) 結合起來。”在棲霞區民政局養(yang) 老服務科科長顏宏看來,這對於(yu) 打造守望相助的鄰裏關(guan) 係、激發居民參與(yu) 社區治理、實現共同富裕也具有重要意義(yi) 。

  社區“上雲(yun) ”,打通基層治理“毛細血管”

  去年9月,中央網信辦、國家發改委等八部委聯合公布的國家智能社會(hui) 治理實驗基地名單,棲霞區被選定為(wei) 特色基地(社區治理)之一。

  據了解,這與(yu) 當地打造的“掌上雲(yun) 社區”有密切關(guan) 係。2016年11月,棲霞區啟動“掌上社區”城市治理模式,曆經多輪改革創新,平台已成為(wei) 幫助政府部門決(jue) 策,提高政務服務活力,打通基層治理末梢的全域治理平台。

  堯建新村居民王紅新近在“掌上雲(yun) 社區”微信群發了一條意見,引發一場討論,推動一件民生實事。

  原來,堯建新村的小區廣場中央有一個(ge) 不鏽鋼“大圓盤”。王紅認為(wei) ,這個(ge) “盤子”夏天燙,冬天涼,太陽一照還反光刺眼,既不實用也不美觀,不如讓出地界,換成其他便民設施。

  “不如換滑滑梯,孩子們(men) 能多個(ge) 地方玩兒(er) ”“擺點健身器材也不錯,方便老年群體(ti) 活動”“同意裝滑滑梯”“滑滑梯+1”……話題一拋出,很快引起了大夥(huo) 兒(er) 的共鳴,社區工作人員同樣關(guan) 注到了。兩(liang) 天後,家住17棟的徐先生驚喜地發現,“大圓盤”正在拆除,他將現場照片發到群裏,引發不少居民點讚。

  居民線上提意見建議,合理訴求街道、社區快速響應,現已成為(wei) 棲霞區基層治理的“標準動作”。當地利用普遍使用的微信平台,輕鬆讓社區“上雲(yun) ”。

  “偶發、瑣碎、不規則、非原則性的小事、雜事,正是基層事務的普遍特點。”棲霞區委副書(shu) 記、區委改革辦主任黃偉(wei) 民介紹,“掌上雲(yun) 社區”的強項,就是能夠直觀了解各類訴求的來龍去脈,精準發現居民個(ge) 性化實際問題,進而反饋和解決(jue) ,及時讓群眾(zhong) 的日常情感訴求獲得滿足,久而久之,與(yu) 群眾(zhong) 的血肉聯係獲得了實實在的鞏固,這是“掌上雲(yun) 社區”關(guan) 注到“人”、深入社區治理“毛細血管”所形成的獨特優(you) 勢。

  經過多次迭代升級,“掌上雲(yun) 社區”平台如今已植根於(yu) 每個(ge) 社區微信群中:政務機器人“小棲”為(wei) “前台客服”,平台兼容了黨(dang) 建雲(yun) 社區、信息交流、智能回複、“不見麵”服務、工單流轉、協商議事、多群管理和大數據分析八大功能模塊。截至目前,已實現全區126個(ge) 社區全覆蓋,建立微信群1533個(ge) ,入群人數達34.6萬(wan) 人,占戶籍人口比例超過60%,基本達到每1戶家庭就有1名家庭成員入群,起到了凝聚思想、回應訴求、協商共治的作用。

  以基層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wei) 方向,不斷推進基層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革新,棲霞依然在路上。下一個(ge) 十年,當地又將有哪些基層善治的實踐成果上升為(wei) 製度成果,值得期待。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