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獻在教育一線(教師節特別報道)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好老師要做到學為(wei) 人師、行為(wei) 世範。”
一支槳劃了37年,護航著水庫周邊孩子們(men) 的上學路;一輛摩托車走了1000餘(yu) 公裏,穿行在高原牧區的家訪路;一本思政課學習(xi) 手冊(ce) 延續了20多年,啟迪著大學生的人生路……目前,我國專(zhuan) 任教師總數達1844.4萬(wan) 人,廣大教師立德修身、潛心治學,努力成為(wei)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當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
桃李滿天下,春暉遍四方。在第三十八個(ge) 教師節即將到來之際,我們(men) 走近來自小學、中學、大學的3位教師代表,傾(qing) 聽他們(men) 的動人故事,也向所有紮根在大江南北、奉獻在教育一線的老師們(men) 表達由衷的敬意。
老師,您好!
——編 者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兼常務副院長王易——
引導學生們(men) 走正路行大道
一門思政,三尺講台,二十餘(yu) 載。
我是思政課教師隊伍中的普通一員。從(cong) 一名初上講台的年輕教師,逐步承擔一係列教學科研項目,到擔任思政課教材編寫(xie) 組首席專(zhuan) 家,再到獲評全國優(you) 秀教師……我和學生們(men) 打成一片、一起成長,樂(le) 在其中。
如何讓思政課更有吸引力,讓學生願意學、學得進,自覺“趕場”來聽一堂思政課?說實話,不容易!
在長期的思政課教學實踐中,我覺得講好思政課有“幾難”:講準確了難、講深刻了難、講透徹了難、講鮮活了難,令學生信服最難。打個(ge) 比方,好的思政教育應該像鹽,不可或缺但又不能光吃鹽。講好新時代的思政課,就要在“放鹽”的技術和藝術上多琢磨,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讓它自然而然地被吸收。
為(wei) 了讓思政教育離學生更近,從(cong) 2006年開始,我把思政課的實踐環節,聚焦到對當前大學生思想理論熱點難點問題的調研上,引導學生把生活中的觀察思考運用到課堂中,讓同學們(men) 既人到更心到,既抬頭更點頭,既興(xing) 奮更信服,既真心喜歡更終身受益。
“親(qin) 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學的過程是師生教學相長的過程,也是老師和學生互相啟發的過程。我教過的學生大多數都有一本屬於(yu) 自己的學習(xi) 手冊(ce) ,學生可以用筆談的形式表達自己的課堂感悟、所見所思,我也會(hui) 及時留下自己的閱讀感想。一筆一畫、一字一句,既是師生思想的碰撞,更是情感的交流。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品質思政課成為(wei) 廣大學生聽起來能“解渴”、學起來引“共鳴”、品起來增“回味”的精品課。同時,像我這樣的一大批思政課教師也逐步成長起來了。
思政課教師從(cong) 事的是塑造靈魂、培育新人的工作,思想和行為(wei) 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個(ge) 學生,給學生心靈播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他們(men) 走正路、行大道。
我願意駐足在思政課這一方課堂,綿綿用力,久久為(wei) 功,用心教學,讓思政課成為(wei) 一束照亮學生人生路的光。
(本報記者金正波采訪整理)
廣西南寧市上林縣西燕鎮中心學校刁望教學點教師石蘭(lan) 鬆——
37年水路,14000次擺渡
我是一名普通的鄉(xiang) 村教師,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上林縣西燕鎮大龍洞村。周邊石山聳立,緊靠著8400畝(mu) 的大龍湖水庫。因為(wei) 特殊的地理環境,庫區孩子的教育曾是個(ge) 難題。為(wei) 方便孩子就近上學,西燕鎮中心學校在庫區的刁望莊設立了教學點。為(wei) 了讓更多孩子接受教育,我挨家挨戶做家長的思想工作,還砍了自家的椿樹做成木船接送不同村莊的孩子上下學。
37年時間裏,我擺渡了14000多次,孩子們(men) 都親(qin) 切地叫我“擺渡教師”。
37年過去了,大龍湖的水漲了落、落了漲。想起1985年,20歲的我第一次來到教學點。一到五年級五六十名學生烏(wu) 泱泱地坐滿整個(ge) 泥瓦房,掛著鼻涕泡的娃娃隻有5歲,也在一起跟讀。那時,整個(ge) 教學點隻有我一個(ge) 人,既當老師又當廚師:上午10點半下課就去廚房煮上飯,回來上課到11點再去炒菜。教學點沒有操場,也沒有什麽(me) 器材,為(wei) 了讓孩子們(men) 有課外活動,我用石塊、水泥搭了乒乓球台。那時候,一天到晚和孩子們(men) 在一起,難免照顧不到家人。有人總勸我另謀出路,但看到眼前這些朝夕相處的孩子,我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
我被評為(wei) 全國最美鄉(xiang) 村教師後,社會(hui) 各界開始更多地關(guan) 注到我們(men) 。大家的愛心,讓我們(men) 擁有了嶄新的文具、衣服,還有“希望之舟”——一艘有動力、有頂棚的鐵船,讓我擺渡孩子們(men) 上下學更方便、更安全。
尤其是這幾年,教學點的環境有了極大改善,不僅(jin) 操場修建起來了,還配備了運動器材、無線網絡、衛星電視、智能電子屏……咱們(men) 的教學點“麻雀雖小,五髒俱全”。上課也跟城裏一樣直接用課件,還能放電影,課堂趣味性很強。甚至每天都有專(zhuan) 人把新鮮的食材送到教學點來,我隻負責專(zhuan) 心做好教學工作。
一批批孩子從(cong) 這裏畢業(ye) ,走出庫區、大山,考上了大學。經濟條件改善的家庭,也將孩子送到庫區外接受教育。新學期到了,我去領了7份教材,3份給老生、4份給新生,我不曾想到,有一天教學點的孩子會(hui) 這樣少。雖然學生少,但要做的工作可一樣不少,安全教育、文藝比賽、家訪……小娃娃常常向我傾(qing) 訴煩惱以及對父母的思念,孩子們(men) 對我的信賴使我感到滿足。
或許因為(wei) 交通不便,刁望莊的人格外渴望遠方,而教育正是跨越迢迢水路、通往廣闊世界的堅實之路。
(本報記者祝佳祺采訪整理)
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第一民族中學教師謝嵐馨——
孩子們(men) 夢想的路,也是我腳下的路
兩(liang) 年前,也是這樣的初秋時節,經過20多個(ge) 小時的顛簸路途,帶著緊張與(yu) 期待,我來到了離家千餘(yu) 公裏外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成為(wei) 縣第一民族中學的一名數學教師。
作為(wei) 一名2020屆青海省公費師範生,我曾對教師職業(ye) 有過很多的設想,但一踏進縣中,心中還是會(hui) 迷茫:思念遠在千裏之外的父母,懷念大學校園的時光,平均海拔3000多米帶來的不適……同時,成為(wei) 55名初一學生的班主任,也讓我感到責任與(yu) 壓力:教師之路該怎麽(me) 走?
但是,講台有種神奇的力量,指引我一路前行。第一次召開班會(hui) 、學習(xi) 開學第一課、組織班級活動……站在講台上的我,逐漸走向成熟。我教授的是初中數學,如何讓牧區的孩子們(men) 更好地理解一元二次方程、基本函數等數學概念?我嚐試用孩子們(men) 身邊常見的犛牛、羊群,解釋一些難懂的知識點。結果孩子們(men) 很快就理解了,這也讓我增添了不少信心。
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學工作,家訪也是我們(men) 工作的一項重要內(nei) 容。騎上摩托車,穿梭在窄窄的鄉(xiang) 道上,草原鮮甜的氣息讓人心曠神怡。不過更讓人感動的是牧民們(men) 的熱情,他們(men) 會(hui) 把新采的蘑菇、蕨麻和新煮的牛羊肉端上來,以淳樸而隆重的方式歡迎你。除了交流孩子的學習(xi) 、在校表現情況,許多家長還反映,孩子們(men) 會(hui) 把在學校學到的科學知識、曆史故事講給他們(men) 聽,對於(yu) 很多沒有上過學的牧民來說,孩子成了他們(men) 了解外麵世界的一扇窗戶……那一刻,沿途經曆的寒風、蹚河爬山的辛苦都會(hui) 一掃而光,因為(wei) 我與(yu) 孩子、家長,都有連著心的路。
最難忘的是,有一次校園突然停電,為(wei) 保證自習(xi) 紀律,我給孩子們(men) 講紅軍(jun) 長征的故事,孩子們(men) 安靜地聽著,皎皎月光從(cong) 窗戶裏灑進來,映照在他們(men) 純真的臉龐上,有幾個(ge) 同學甚至聽得熱淚盈眶。第二天,身為(wei) 數學老師我給大家布置了一道語文老師的“作業(ye) ”:讓大家談談自己的夢想。“我想當一名守護平安的警察”“我想成為(wei) 一名天文學家”“我想成為(wei) 教書(shu) 育人的老師”……紙條上那一行行的字,仿佛一條條延伸向未來的希望之路。我知道,那是孩子們(men) 夢想的路,也是我腳下的路。
(本報記者賈豐(feng) 豐(feng) 采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2年09月09日 10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