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夏布,織就新錦繡(護文化遺產 彰時代新義)

小字號
核心閱讀
夏布,是以苧麻為(wei) 原料手工紡織而成的麻布,織造技藝曆史悠久。為(wei) 了推動非遺的傳(chuan) 承創新,江西宜春袁州區鼓勵設立非遺研究基地,支持傳(chuan) 承人傳(chuan) 習(xi) 授徒,加快工藝產(chan) 品推向市場,進一步提升傳(chuan) 承人技能藝能。如今,古老夏布變身版畫、燈具、帆布袋等,為(wei) 更多人所知,也日益賦彩生活。
走進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隱逸軒工作坊,隻見一隻花紋繁複、色澤玲瓏的花瓶立在桌上。看去像是瓷器,拿在手中掂量卻質地輕薄。“這個(ge) 瓶子啊,是‘布’做的。”工作坊負責人王春根笑著賣起關(guan) 子。
在袁州區,活躍著一群和王春根一樣守護古老夏布的人,他們(men) 有的致力於(yu) 鑽研非遺技藝,培養(yang) 年輕傳(chuan) 承者;有的堅持尋找非遺與(yu) 市場的結合點;還有的聚攏懂得夏布織造的人,帶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
袁州區也努力為(wei) 這群人提供更大的舞台:探索建立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認定和退出機製、考核獎懲激勵製度。鼓勵設立傳(chuan) 承人工作室、非遺研究基地,支持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開展教學研究、傳(chuan) 習(xi) 授徒,加快工藝產(chan) 品推向市場,進一步提升傳(chuan) 承人技能藝能。
鑽研技藝,匠心守護古老非遺
夏布,是以苧麻為(wei) 原料手工紡織而成的麻布。早在周代,中國就已用自然發酵方法加工麻料。唐宋以來,宜春以生產(chan) 優(you) 質苧麻著稱,袁州夏布曆史悠久。
“苧麻纖維是中空的,它吸濕排汗、抗菌防臭,特別適合夏天使用。”出生於(yu) 宜春萬(wan) 載縣的王春根說,“我是從(cong) 小睡著夏布帳子、穿夏布衣裳長大。”
大學畢業(ye) 後,王春根偶然察覺到古老夏布的困局。“2008年,被評為(wei) 國家級非遺的夏布織造技藝在廣場上現場展演,我自豪地和周圍人介紹家鄉(xiang) 的寶貝,大家卻都不太了解。”那兩(liang) 年,每逢春節回鄉(xiang) ,王春根就去問村裏的老人,夏布如何了?在得知夏布因缺乏創新、市場不暢導致生產(chan) 後繼無人、千年技藝瀕臨(lin) 失傳(chuan) 後,王春根坐不住了。
王春根嚐試將夏布加工成折扇、做成衣服,但市場接受程度都不理想。他從(cong) 博物館裏一塊東(dong) 周時期的苧麻印花布中得到啟發:夏布上能否進行版畫創作?
“如果能結合我們(men) 宜春本地的夏布,使用絲(si) 網創作的方式將民俗畫搬到夏布上,肯定會(hui) 有不一樣的效果。”王春根與(yu) 宜春籍書(shu) 畫藝術家任靜一拍即合,宜春夏布版畫就此誕生。
2011年,王春根牽頭成立了夏布印花質量控製小組,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裏,先後試製了500多個(ge) 印版,印壞了1萬(wan) 多片夏布,終於(yu) 掌握現代絲(si) 網分色製版技術,解決(jue) 了使用絲(si) 網版畫技藝對夏布進行圖案處理這一規模化生產(chan) 難題。在夏布上進行創作,結合電腦技術可以做到標準化分色、調色,從(cong) 而實現標準化量產(chan) 。新創造出的版畫圖案,還可以印製到夏布製成的帆布包袋、帳子、茶席等裝飾、實用物品中。
創新設計,夏布走進日常生活
穿針、引線、搓撚、編織……上下翻飛,一隻由夏布製作的蝴蝶就出現在李鳳娟手下。90後李鳳娟是宜春職業(ye) 技術學院的畢業(ye) 生,也是王春根的得意門生之一,如今她正努力讓這項古老非遺為(wei) 更多人所看見。
在袁州區,非遺進社區、非遺進校園等常態化活動,推動了夏布製作、版畫、脫胎漆器等傳(chuan) 統美術、傳(chuan) 統技藝及其他傳(chuan) 統工藝融入生活。在此推動下,夏布的傳(chuan) 承與(yu) 創新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2016年,王春根與(yu) 宜春職業(ye) 技術學院合作創建了宜職眾(zhong) 創空間,自己也成為(wei) 學院在校外的“雙創”導師,帶動學生創新創業(ye) 項目80多個(ge) ,參與(yu) 創業(ye) 人數900多人。任靜開辦了宜春夏布畫非遺傳(chuan) 習(xi) 所,傳(chuan) 授夏布畫核心技藝,並在中小學課堂授課,先後培養(yang) 夏布畫學生300多人。
“2016年,大二的我加入眾(zhong) 創空間下設的非遺社團,為(wei) 基地提供夏布畫作。”李鳳娟學習(xi) 美術設計出身,一次偶然的機會(hui) ,她在老師的指導下做了一盞手工燈。正是那一盞燈,激發了她的創業(ye) 靈感。結合自己在社團創作夏布畫的經曆,李鳳娟設計出自己的作品——夏布燈。
不同的紡織手法,能產(chan) 出不同的夏布。有粗質麻條,亦有柔軟細膩。配以不同的染印工藝,夏布可有千萬(wan) 變化,不同組合之下,更能做成各類造型別致的裝飾物。夏布燈的概念和係列作品大受歡迎,2019年,由李鳳娟領銜的“素手工坊”項目獲得第五屆江西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ye) 大賽銅獎。
2018年,李鳳娟從(cong) 學校畢業(ye) ,工坊也越開越大。從(cong) 工作室到研學基地,從(cong) 夏布飾品、夏布燈、夏布枕到帆布袋,夏布衍生出眾(zhong) 多可能性。尤其是體(ti) 驗夏布製作的研學課程,自今年8月研學基地開業(ye) 以來,已經吸引了數千名孩子參與(yu) 。
“想讓夏布流傳(chuan) 下去,還是要讓更多人接觸,要歸於(yu) 生活。”李鳳娟說。如今,她正在醞釀自己的新作品:絲(si) 瓜絡和夏布相結合的燈具。把曬幹的瓠子慢慢剝掉外皮,留下紋絡,再將夏布與(yu) 之拚接,由此作為(wei) 燈具外殼。在工作室,已經有幾盞成品燈,一抹柔光散開,照出了夏布的千變萬(wan) 化。
發展產(chan) 業(ye) ,帶動鄉(xiang) 親(qin) 就業(ye) 增收
在袁州區洪塘鎮袁桂香的家裏,靠牆一側(ce) 機器嘎吱作響,屋內(nei) 懸掛著幾段織成的夏布,袁桂香腳下不停,一手控製織布機,一手操作梭子,隻見梭子在紗線上快速移動,一塊夏布就這樣在經緯縱橫中織就。
今年71歲的袁桂香曾是貧困戶。2019年開始,有著夏布織造手藝的袁桂香,進入鍾福才擔任廠長的洪塘鎮誠信夏布廠務工,每天收入近百元。
近年來,為(wei) 了解決(jue) 苧麻原材料不足等問題,王春根積極推動工坊和過去生產(chan) 夏布的鄉(xiang) 鎮展開合作。在鍾福才的夏布廠,夏布生產(chan) 均采用全手工製作工藝,他也是袁州區夏布製作技藝代表性傳(chuan) 承人。
如今,通過采取“公司+工坊+農(nong) 戶”的方式,王春根在萬(wan) 載縣、袁州區及宜陽新區等地設立苧麻製品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和苧麻製品廠,形成了差異化的宜春苧麻非遺產(chan) 品線。這些工坊吸納300多人參與(yu) 到苧麻種植、麻料加工、夏布織造、苧麻紙撈製等傳(chuan) 統手工技藝中來,帶動了鄉(xiang) 親(qin) 們(men) 就業(ye) 增收。
夏布產(chan) 業(ye) 的發展,讓王春根對於(yu) 苧麻創意產(chan) 業(ye) 有了更多的思考和信心。
王春根成立了“複活”苧麻紙古法工藝的團隊,反複試驗研究,最終於(yu) 2014年“複活”失傳(chuan) 的苧麻紙古法工藝。2015年“一種苧麻紙的製作方法”獲得國家發明專(zhuan) 利證書(shu) 。2016年12月,“萬(wan) 載苧麻紙手工製作技藝”被列入江西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
複活古法的同時,王春根也開發新產(chan) 品。截至目前,他共孵化出20多個(ge) 宜春苧麻非遺IP,研發生產(chan) 的夏布苧麻製品近100個(ge) 係列,單品數量達1600多個(ge) 。“苧麻易種易管理,年年都會(hui) 重新生發,一年可收獲三四次麻皮。”王春根說,“希望通過傳(chuan) 承、創新、創業(ye) ,推動大眾(zhong) 參與(yu) ,推動產(chan) 業(ye) 發展。”他最大的心願就是讓夏布苧麻產(chan) 業(ye) “活”起來,“匠從(cong) 八方來,麻品天下走。”
《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21日 第 12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