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龍故鄉”發現更早的“龍”
8月20日,內(nei) 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傳(chuan) 來消息,“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紅山社會(hui) 文明化進程子項目——鬆山區彩陶坡遺址在考古發掘中出土一件龍形蚌飾。這件蚌飾,屬於(yu) 紅山文化早期,年代上遠遠早於(yu) 此前出土的玉龍,填補了紅山文化早期龍形象的空白。
據了解,鬆山區彩陶坡遺址位於(yu) 赤峰市,赤峰市又被稱為(wei) “玉龍故鄉(xiang) ”。這件蚌飾出土自鬆山區彩陶坡遺址一座房址的西南角,質地酥脆,考古隊員對現場進行了加固處理,將蚌飾連同周圍土塊整體(ti) 提取,下一步將聘請專(zhuan) 業(ye) 的文保人員做好拚對、修複和後期保護工作。
鬆山區彩陶坡遺址發掘項目負責人胡春柏介紹,龍形蚌飾看上去似龍,至少由頭部、身部和尾部等幾部分組成,整體(ti) 分布範圍長20厘米左右。這件飾品是否為(wei) 一件獨立的飾品,還有待修複工作進一步確認。
內(nei) 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孫金鬆表示,該房址還出土兩(liang) 件可複原陶器,一件是夾砂灰陶飾劃線紋筒形罐,一件是夾砂灰陶飾字紋筒形罐,均是典型的紅山文化遺物,且年代偏早。另外,龍形蚌飾上揚的尾翼較接近敖漢小山遺址陶尊上所繪鹿紋的尾部,據此推斷,該房址及龍形蚌飾的年代應該都在紅山文化早期階段。這件龍形蚌飾與(yu) 以往發現的紅山文化C形玉龍在雕刻手法和造型設計上差異較大。它的手法更為(wei) 細膩寫(xie) 實,牙齒、尾部等部位都有細微的雕琢摹寫(xie) ,造形也不似C形龍卷曲的風格,而是身體(ti) 舒展開的龍的形象。
孫金鬆認為(wei) ,這件蚌飾意義(yi) 重大,填補了紅山文化早期龍形象的空白;這件蚌飾是目前紅山文化考古發現中出土的唯一一件舒展開的龍的形象,既豐(feng) 富了紅山文化龍的形象,也擴展了學術界對紅山文化龍的認知;以往發現的紅山文化玉器,無一例外地出自紅山文化高等級禮儀(yi) 性建築或祭祀性遺址中,而此次出土的這件龍形蚌飾是洞察紅山文化低等級聚落人群精神世界的一個(ge) 線索。(記者 馮(feng) 雪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