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兒童打造更加友好的城市空間(消費視窗·完善社區服務 提升生活品質)
社區與(yu) 居民生活息息相關(guan) 。進一步完善社區服務,是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激發城市活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服務民生需求、提升生活品質的重要舉(ju) 措。近日,記者走進部分城市社區,探訪完善社區服務內(nei) 容、創新服務方式的好經驗、好做法,為(wei) 進一步提升社區生活品質提供借鑒。
——編 者
探索形式多樣的托育服務,解決(jue) 家庭育兒(er) 難題
社區是離群眾(zhong) 最近的地方,不少地方積極優(you) 化社區服務,增加普惠性托育資源供給,組織豐(feng) 富多彩的親(qin) 子活動,讓年輕父母在家門口就能輕鬆“帶娃”。
“一隻手指頭呀,變呀變呀,變成毛毛蟲呀……”在江蘇南京市棲霞區堯化街道熙景和苑社區服務中心小蜜蜂育兒(er) 園裏,兩(liang) 歲的歡歡在老師的帶領下和小朋友們(men) 做著手指遊戲,玩得十分開心。
“家門口的這個(ge) 育兒(er) 園真是幫了大忙。”歡歡的媽媽徐瑩說,“我和孩子爸爸經常出差,老人都在外地,隻靠家人照顧真忙不過來。”
徐瑩考慮過提前送孩子到幼兒(er) 園,但問了幾家幼兒(er) 園,隻收3周歲以上的孩子。“現在,社區的小蜜蜂育兒(er) 園可以提供低齡托育服務,真是方便。”
小蜜蜂育兒(er) 園園長呂萍告訴記者,社區裏有不少家庭急需3歲以前的托育服務,因此建設了小蜜蜂育兒(er) 園,依托社區公辦幼兒(er) 園管理,免租金和水電費,降低運營成本,讓利於(yu) 民。
目前,小蜜蜂育兒(er) 園共有3個(ge) 班、45名3歲以下兒(er) 童,來自堯化街道13個(ge) 社區,除了全日托之外,其中有8個(ge) 孩子是半日托,以培養(yang) 生活和行為(wei) 習(xi) 慣為(wei) 主要目標。
記者看到,在育兒(er) 園的活動區,有積木、海洋球館和圖書(shu) 角,服務內(nei) 容很豐(feng) 富。
“家長短暫出門辦事、買(mai) 菜,孩子放在家裏不放心,都可以送到這裏,有老師帶著他們(men) 玩遊戲。”呂萍介紹,棲霞區按每人每次1.5小時的標準,為(wei) 育兒(er) 園提供30元補貼,去年有700多人次受益。
棲霞區衛健委副主任董冬平介紹,目前全區9個(ge) 街道都有了普惠性育兒(er) 機構,包括30家育兒(er) 園、39家在社區幼兒(er) 園中開設的托班、22家社區親(qin) 子室,為(wei) 社區3歲以下嬰幼兒(er) 家庭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臨(lin) 時托、計時托、親(qin) 子活動等多種形式的服務。
從(cong) 全國來看,多地探索形式多樣的托育服務解決(jue) 家庭育兒(er) 難題。成都積極構建普惠優(you) 先、形式多樣的托育服務供給體(ti) 係,探索家庭鄰裏式、社區嵌入式、托幼一體(ti) 式、職工福利式、標準規範式等托育服務模式;上海在建設“15分鍾生活圈”過程中探索形成“15分鍾托育圈”,多個(ge) 社區托育“寶寶屋”已經開始試運營或正式運營;廣州首個(ge) 促進嬰幼兒(er) 健康成長公益項目試點“向日葵親(qin) 子小屋”在多個(ge) 街道落地。
北京師範大學社會(hui) 發展與(yu) 公共政策學院教授屈智勇建議,要不折不扣落實小區配套建設托育服務機構的政策,新建小區同時規劃托育服務的機構建設,老舊小區在改造過程中把可用的房屋優(you) 先規劃成托育服務的用房和用地。鼓勵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通過多種形式提供托育服務,給家長們(men) 帶來多樣化的選擇。
完善便利服務設施,讓兒(er) 童出行安全放心
秋日的北京陽光明媚,走進東(dong) 城區燈市口北巷,這裏的“彩虹步道”格外亮眼。到了放學時間,各類車輛自動讓開“彩虹步道”,學生們(men) 歡聲笑語,走在回家的路上。燈市口小學學生鄒穎慧說:“彩虹步道不僅(jin) 好看還很安全,放學路上同學們(men) 結伴而行很開心。”
過去這條道路上電動車、自行車混行,學生們(men) 上下學存在安全隱患。為(wei) 了解決(jue) 學生交通安全難題,屬地街道、社區和相關(guan) 部門認真論證,規劃設計出這樣一條安心通學路,有效改善了校園周邊的交通環境。總長262米的“彩虹步道”正式啟用後,每天上下學時間段禁止停放各類機動車及非機動車,任何車輛都不能借道通行,相當於(yu) 給孩子爭(zheng) 取了特殊時段的專(zhuan) 屬路權。
近日,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市婦兒(er) 工委辦公室會(hui) 同相關(guan) 職能部門梳理形成《〈北京市兒(er) 童友好城市建設實施方案〉2023年工作台賬》,細化分解137項年度具體(ti) 工作目標,其中有26項聚焦為(wei) 兒(er) 童打造更加友好的城市空間。
比如,在加強城市公共空間適兒(er) 化改造上,將在全市範圍內(nei) 推進建設一批全齡友好型公園、口袋公園、休閑公園、城市森林、小微綠地及體(ti) 育公園內(nei) 兒(er) 童活動場地,並在全市自然保護地內(nei) 擬建多處自然教育設施、場地,推動綠隔公園適兒(er) 化空間改造,完善兒(er) 童安全娛樂(le) 設施和標識標牌係統;在兒(er) 童友好社區建設上,充分激發婦女之家、兒(er) 童之家、家長學校等活力,提升社區服務能力和水平;在改善兒(er) 童安全出行上,重點圍繞校園周邊,普遍設置人行過街設施,完善人行橫道標線和人行橫道提示標誌,並推動打造一批示範安心通學路。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2021年發布《關(guan) 於(yu) 推進兒(er) 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之後,各地加快兒(er) 童友好城市建設步伐。上海閔行區古美路街道的部分公廁衛生間新增了兒(er) 童坐便器、落地式小便器,方便孩子們(men) 使用。武漢依托郊野公園、城市公園和社區係統構建兒(er) 童友好的活動空間。天津打造100個(ge) 示範性兒(er) 童友好社區,推進利用社區空間,建設兒(er) 童之家、圖書(shu) 室、體(ti) 育場所、遊戲廣角等。
打造兒(er) 童友好空間是現代化城市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yi)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上海分院副總規劃師劉昆軼認為(wei) ,在城市層麵,要打造自然趣味的開敞空間體(ti) 係,建設適宜兒(er) 童出行的道路交通係統。在街區層麵,要構建兒(er) 童獨立安全活動圈,包括學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兒(er) 童活動中心等。在社區層麵,要建設完善便利的兒(er) 童服務設施,配置特色趣味的兒(er) 童活動場地,構建安全連續的兒(er) 童出行路徑。
舉(ju) 辦豐(feng) 富多彩的活動,為(wei) 兒(er) 童營造快樂(le) 成長氛圍
“月餅最早是用來做什麽(me) 的?”“接龍說出一個(ge) 帶有‘月’字的古詩。”……在江蘇無錫濱湖區河埒街道水秀社區舉(ju) 辦的“中秋奇妙夜”係列活動上,社區誌願者積極與(yu) 孩子們(men) 互動,答對的小朋友能獲得一個(ge) 小燈籠作為(wei) 獎品。
剛上小學一年級的許珂豪最喜歡的環節是自己動手製作冰皮月餅。在許珂豪麵前的長桌上,放著社區統一提供的糯米月餅皮,豆沙、水果、巧克力等5種月餅餡兒(er) ,以及各種手工工具,每個(ge) 家庭在誌願者的指導下,製作出10個(ge) 不同口味的月餅——餡兒(er) 可以直接包,也可以“雙拚”甚至“多拚”。許珂豪和母親(qin) 將“混搭風”的餡兒(er) 攪拌好,裹進糯米皮中,然後放入印著嫦娥奔月等圖案的模具裏。
“兒(er) 子玩得很開心。”許珂豪的母親(qin) 杜琰說,孩子們(men) 分享了各自製作的月餅,結識了新朋友。活動通過親(qin) 子互動,既培養(yang) 了孩子們(men) 的動手實踐能力,也促進親(qin) 子之間的溝通。
水秀社區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張可雲(yun) 告訴記者,社區注重兒(er) 童友好元素挖掘、致力於(yu) 兒(er) 童友好社區建設,設立了國學誦讀、非遺工坊、公益書(shu) 法等多個(ge) 兒(er) 童興(xing) 趣小組,近年來陸續開展了“城市環保”“認養(yang) 花木”“落葉拚圖”等一係列“既有趣又好玩”的主題活動。
提升社區兒(er) 童服務,不僅(jin) 要為(wei) 附近居民打造公共的兒(er) 童活動空間,還要舉(ju) 辦豐(feng) 富多彩的親(qin) 子活動,增進社區居民交流,為(wei) 兒(er) 童營造快樂(le) 成長氛圍。
專(zhuan) 家建議,在城市硬件建設中要有“一米高度”的兒(er) 童視角,在社區功能上還要提供更多孩子喜聞樂(le) 見的服務。在管理中下足“繡花功夫”,讓“兒(er) 童友好”理念融入社區生活的全過程,為(wei) 兒(er) 童創造更加美好的社區空間。
《 人民日報 》( 2023年10月18日 17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