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據+科技,傳統文化更添視覺衝擊力
【光影紀】
2021年,許多人記住了河南衛視的“中國節日係列”。春節《唐宮夜宴》、元宵節《芙蓉池》、端午節《洛神水賦》等,共同塑造了係列晚會(hui) 的口碑。其中,令一位河南網友最為(wei) 觸動的,是河南衛視《七夕奇妙遊》晚會(hui) 上推出的《龍門金剛》節目:對於(yu) 剛剛經曆了一場暴雨的老鄉(xiang) 們(men) 來說,“躍龍門”的美好寓意和金剛力士像的力量感,最為(wei) 鼓舞人心。這也正是主創團隊的初衷。《七夕奇妙遊》總導演之一、視覺總監李鵬說,希望讓晚會(hui) 的內(nei) 容不隻是娛樂(le) ,而是立足廣袤的傳(chuan) 統文化,給予當代觀眾(zhong) 更多精神共鳴。
龍門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文化遺產(chan) 。“七夕的元素裏有星空宇宙,因此在確定以龍門石窟作為(wei) 拍攝題材時,最先想到了飛天。”李鵬介紹。敦煌藝術中的飛天形象為(wei) 人熟知,與(yu) 之年代相近、風格並不全相同的龍門飛天,卻很少在影視或舞台作品中呈現,人們(men) 對龍門石窟的金剛形象也較為(wei) 陌生。此次創作中,團隊選取飛天、金剛力士形象作為(wei) 載體(ti) ,有意突破大眾(zhong) 的慣性認知,著重塑造龍門特有的藝術形象。
為(wei) 此,主創人員對龍門石窟中生動多樣的藝術造型進行了全麵梳理。“我們(men) 請教專(zhuan) 家,翻閱、學習(xi) 大量典籍,深入理解龍門石窟‘伎樂(le) 天’形象;同時把握龍門‘金剛’不同於(yu) 雲(yun) 岡(gang) 石窟、敦煌壁畫的特點,它更為(wei) ‘中國化’,更加樸實、有力量。”李鵬說,團隊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進行藝術化處理,編排成舞蹈,做到“每一個(ge) 造型定格時,體(ti) 態在龍門石窟中都有據可依,可以找到原型”。
同時,團隊延續了廣獲讚譽的“傳(chuan) 統文化+現代科技”路線,創新使用了諸多視覺特效技術,以“重煥”文物昔日光彩。為(wei) 了在後期視覺包裝上營造一個(ge) 有衝(chong) 擊力的整體(ti) 氛圍,團隊選擇了“虛實相生”的方案,部分鏡頭嚴(yan) 格遵守《文物保護法》的相關(guan) 規定,在龍門石窟景區實景拍攝,另一部分用電腦進行合成。
“我們(men) 使用航拍機,對龍門石窟造像進行了多角度的實地采集,然後在3D模型上置換貼圖、修複瑕疵。”李鵬說,這種技術目前在文物的複原上比較常用,但在影視領域可能是第一次,它類似於(yu) 對龍門石窟內(nei) 的造像進行‘掃描’,場景的還原度更為(wei) 精確。
《龍門金剛》的尾聲,石像重煥光彩,仿佛時光倒流千年。李鵬說,他們(men) 希望借助這個(ge) “彩蛋”,傳(chuan) 達傳(chuan) 承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理念,“曆史文物承載著集體(ti) 的記憶,連接著過去,也連接著未來”。
(光明日報記者李丹陽采訪整理)
(本期選題支持:王勝昔、周洪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