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裏的節日 “自古以來”就要熱熱鬧鬧過
在中國,元旦、春節、元宵節均是法定節假日。在已經過去的元旦,我們(men) 再次與(yu) 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們(men) 一樣,完成了跨年倒數、互賀新年等活動。
也許有人會(hui) 認為(wei) ,“元旦”指陽曆一月一日,與(yu) 春節、元宵不同,所以與(yu) 我國傳(chuan) 統並無關(guan) 係。實際上“元旦”一詞古已有之,在文學作品中,最早可見於(yu) 南北朝南梁文學家沈約的《梁三朝雅樂(le) 歌十九首》(其八):“四氣新元旦,萬(wan) 壽初今朝。趨拜齊袞玉,鍾石變簫韶。日升等皇運,洪基邈日遙。”
《說文》有雲(yun) ,“元,始也。從(cong) 一從(cong) 兀”,有開始、起首等意思;旦,指夜剛盡、日初出之時,最早為(wei) 象形,表示太陽從(cong) 地平線升起;“元旦”的意思合起來就是“歲首第一天”,也就是“元月一日”(正月初一)。
到了民國,臨(lin) 時政府決(jue) 定改用西方的格裏高利曆(即公曆)為(wei) 紀年方式。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先生在“中華民國臨(lin) 時大總統”的就職誓詞中,便以“中華民國元年元旦”為(wei) 結尾,代表著民國元年的第一天。到了1914年,民國政府在內(nei) 務部呈文中提到“擬請定陰曆元旦為(wei) 春節”,如此一來,便有了現代意義(yi) 的元旦和春節。
1928年,當局認為(wei) 秉承傳(chuan) 統是“西化”“複興(xing) ”的絆腳石,新舊曆並存會(hui) “貽笑列邦、抵牾國體(ti) ,與(yu) 吾人革命之旨,亦屬極端背馳”,於(yu) 是下令在全國範圍內(nei) 廢除舊曆(農(nong) 曆),普用新曆(公曆),停止舊曆節日的放假和慶賀活動。
然而,傳(chuan) 統農(nong) 曆新年的第一天——春節,依然是中華民族最為(wei) 看重的傳(chuan) 統佳節。1934年2月13日,季羨林在《清華園日記》中寫(xie) 道:“明天是舊曆年初一,今天晚上就是除夕。我覺得我還有一腦袋封建觀念。對於(yu) 過年,我始終擁護,尤其是舊曆年,因為(wei) 這使我回憶到童年時美麗(li) 有詩意的過年的生活。”
無獨有偶,第二天的大年初一(1934年2月14日),一本名為(wei) 《學校生活》的期刊登載了一篇學生們(men) 寫(xie) 的小詩:“今天是廢曆的‘the new years day’,在家耍子多happy!但是‘上司’仍舊叫我們(men) 在學校study,想起來,真是多麽(me) 的sorry。”可見當時“新曆”在民間推行艱難,加之當時國家軍(jun) 事、政治局勢突變,政府也無暇貫徹執行,最終不了了之。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hui) 議第一屆全體(ti) 會(hui) 議決(jue) 定采用“公元紀年法”,同時過公曆新年“元旦”和農(nong) 曆新年“春節”的節俗沿用至今。
“春節”作為(wei) “農(nong) 曆新年”之名不到百年,但本身作為(wei) 重要節日有著悠久曆史。殷商時期,人們(men) 在年頭歲尾會(hui) 舉(ju) 辦祭神活動,自漢武帝改用農(nong) 曆以後,中國曆代都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作為(wei) “春節”,以祭天、祭農(nong) 神、祭春神、鞭春牛、祈豐(feng) 年作為(wei) 慶祝儀(yi) 式,對來年的收成進行祈福。
按照舊習(xi) 俗,從(cong) 年尾臘月廿三/廿四的祭灶日(掃塵日)開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節夜或正月十九止,將近一個(ge) 月的時間為(wei) “過年”;如果從(cong) 預備“年貨”開始計算,大約從(cong) 年尾臘月十五六便進入年關(guan) 大忙。新春賀歲更是蘊含著多樣民俗文化,以辭舊迎新、拜神祭祖、驅邪攘災、納福祈年為(wei) 主要內(nei) 容。
春節一過, 農(nong) 曆十五便迎來正月第二個(ge) 重要傳(chuan) 統節日——元宵節,以吃湯圓、賞花燈、猜燈謎等方式,延續著春節的喜慶。正月是農(nong) 曆的元月, 古人稱夜為(wei) “宵”,“元宵節”因而得名。
西漢時期,正月十五已經受到重視,但元宵節作為(wei) 全國範圍內(nei) 正式慶祝的節日是在東(dong) 漢末年之後。隋初,元宵節俗完全成熟。《隋書(shu) 》卷六十二《柳彧傳(chuan) 》載:“竊見京邑, 爰及外州, 每以正月望夜, 充街塞陌, 聚戲朋遊。鳴鼓聒天, 燎炬照地, 人戴獸(shou) 麵, 男為(wei) 女服, 倡優(you) 雜技, 詭狀異形。”
熱鬧的節日景象在隋煬帝時期進一步升格,北宋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鑒·隋紀五》有記載:“大業(ye) 六年正月,帝以諸蕃酋長畢集洛陽,丁醜(chou) ,於(yu) 端門街盛陳百戲,戲場周圍五千步,執絲(si) 竹者萬(wan) 八千人,聲聞數十裏,自昏至旦,燈火光燭天地;終月而罷,所費巨萬(wan) 。自是歲以為(wei) 常。”
到了唐代,元宵張燈習(xi) 俗更是風靡。蘇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南宋辛棄疾膾炙人口的《青玉案·元夕》也記載了當時鬧元宵的盛景:“東(dong) 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明代,《明憲宗元宵行樂(le) 圖》《上元燈彩圖》等名作,描繪了皇宮、民間元宵盛會(hui) 的情景。清代元宵也熱鬧非凡,據《清嘉錄》記載,“元宵前後,比戶以鑼鼓鐃鈸,敲擊成文,謂之鬧元宵,有跑馬、雨夾雪、七五三、跳財神、下西風諸名。或三五成群,各執一器,兒(er) 童圍繞以行,且行且擊,滿街鼎沸,俗呼走馬鑼鼓。”
2022新春佳節即將到來,節慶活動依然是我們(men) 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nei) 容。現在稱之為(wei) “儀(yi) 式感”,但它在漫漫曆史長河中,反映了一個(ge) 區域、一個(ge) 民族、一個(ge) 國家的曆史、傳(chuan) 統與(yu) 精神內(nei) 核。
對“過年”這段特定日子的看重,植根於(yu) 中國人民的心中,由此衍生出一種對萬(wan) 象更新的祈願和對幸福美滿生活的憧憬。雖然“過年”的儀(yi) 式、活動一直在發生變化,但無論廟堂之高還是江湖之遠,節日,都是深深刻在所有中國人文化基因內(nei) 的“公約數”。人,始終是“如何過節”的最終決(jue) 策者,節日永遠屬於(yu) 人民。
(作者係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綜合業(ye) 務部館員)
張汀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