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以數字技術引領城鄉融合發展

發布時間:2022-01-18 10:53:00來源: 光明網-理論頻道

  作者:劉帥(北京大學新農(nong) 村發展研究院講師)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沒有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ge) 國家現代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工農(nong) 關(guan) 係、城鄉(xiang) 關(guan) 係,在一定程度上決(jue) 定著現代化的成敗。當前,隨著大數據、雲(yun) 計算、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與(yu) 廣泛應用,中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已經全麵進入數字時代。在推進城鄉(xiang) 融合發展的進程中,應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驅動力,把握數字技術推動城鄉(xiang) 融合發展的主要著力點,優(you) 化數字技術促進城鄉(xiang) 融合發展的路徑選擇。

  數字技術為(wei) 城鄉(xiang) 融合發展帶來了全新動力

  首先,作為(wei) 一種具有高滲透性通用技術,數字技術能夠在城市、鄉(xiang) 村得到普遍性應用,為(wei) 城鄉(xiang) 融合發展提供基礎的技術支撐。以大數據、雲(yun) 計算等為(wei) 代表的數字技術因為(wei) 其極強的通用性、滲透性特征,能夠在城市和農(nong) 村之間搭建一座“數字橋梁”,並深刻影響各種生產(chan) 要素及其配置,催生出新的經濟形態,促進生產(chan) 要素雙向流動、資源配置效率快速提升,實現城鄉(xiang) 融合互動和共建共享發展。

  其次,與(yu) 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一道,數據要素作為(wei) 一種新型要素寫(xie) 入中央文件,為(wei) 城鄉(xiang) 融合發展提供了關(guan) 鍵的要素支持。數據不僅(jin) 是基礎性戰略資源,也與(yu) 其他要素一起融入價(jia) 值創造過程之中,對生產(chan) 力發展產(chan) 生廣泛的影響。數字科技賦能促進城鄉(xiang) 產(chan) 業(ye) 融合和農(nong) 村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能夠通過要素的集聚、技術的滲透、機製的創新等增強農(nong) 業(ye) 的競爭(zheng) 力和創新力,推進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整合和價(jia) 值鏈提升,培育農(nong) 村發展的新業(ye) 態和新動能,提升城鄉(xiang) 產(chan) 業(ye) 布局的平衡性、協調性和生態化水平。

  最後,數字技術能夠突破城鄉(xiang) 地理空間的限製,如農(nong) 村電子商務、在線直播、遠程醫療、在線教育、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可以大大突破城鄉(xiang) 地理空間的限製,實現重要商品、服務和信息的跨空間交換,促進城鄉(xiang) 互補互促、全麵融合和共同繁榮。

  數字技術是引領城鄉(xiang) 融合發展的主要著力點

  第一,以數字技術促進城鄉(xiang) 要素雙向流動。要素雙向自由流動是城鄉(xiang) 融合發展的關(guan) 鍵,目前,農(nong) 村仍一定程度存在交通不便、位置荒僻、設施陳舊以及居民散居等困局,加強數字鄉(xiang) 村、智慧城市建設,搭建城鄉(xiang) “數字橋梁”能夠使得兩(liang) 者流動的邊界逐漸模糊,促進城鄉(xiang) 關(guan) 鍵信息要素的交互共享,從(cong) 而破除城鄉(xiang) 要素流動障礙,促進城鄉(xiang) 要素合理雙向流動和要素紅利釋放。一方麵以放鬆落戶限製、實現同城同待遇、提高就業(ye) 能力為(wei) 切入點,增強城市對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的包容性,激發農(nong) 民工市民化帶來的新型人口紅利;另一方麵,引導城市資本、技術和人才等資源向鄉(xiang) 村流動,推進資本入鄉(xiang) 、土地流轉和土地入市、科研成果入鄉(xiang) 轉化和回鄉(xiang) 創業(ye) ,為(wei) 農(nong) 村農(nong) 業(ye) 現代化建設提供充足而優(you) 質的要素資源支撐。

  第二,以數字技術推動城鄉(xiang) 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數字技術變革,可以打破各產(chan) 業(ye) 間的明晰邊界和空間束縛,促進一二三產(chan) 業(ye) 的融合發展。一方麵,通過產(chan) 業(ye) 邊界融合,不斷推進農(nong) 業(ye) 數字化轉型,加快智能農(nong) 業(ye) 發展,積極吸收現代工業(ye) 化成果和向服務業(ye) 延伸,促使生產(chan) 、生活、生態、旅遊於(yu) 一體(ti) 的“都市型現代農(nong) 業(ye) ”不斷湧現;另一方麵,通過城鄉(xiang) 空間融合,加快形成城鄉(xiang) 產(chan) 業(ye) 一體(ti) 化發展格局,促進城市數字旅遊、“數字蔬菜”、社區團購與(yu) 農(nong) 村觀光農(nong) 業(ye) 、製造農(nong) 業(ye) 、創意農(nong) 業(ye) 的深度融合,有效化解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粗放、產(chan) 業(ye) 融合層次低等瓶頸,提升農(nong) 業(ye) 價(jia) 值鏈、附加值和發展活力,支撐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

  第三,以數字技術優(you) 化城鄉(xiang) 公共資源配置。充分利用數字技術,突破城鄉(xiang) 居民戶籍限製,推進城鄉(xiang) 教育、醫療、社保等公共服務製度一體(ti) 化、標準化建設,均等化分布,異地化使用,實現城鄉(xiang) 電子檔案統一管理,在線業(ye) 務異地審批辦理,逐步縮小城鄉(xiang) 公共服務差距。以“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為(wei) 引領,依托海量數據和極致算法的“城鄉(xiang) 智慧大腦”支撐,打造城鄉(xiang) 居民業(ye) 務在線申報、集中審批、統一結辦的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社保等公共服務“雲(yun) 平台”,實現城鄉(xiang) 數據全麵感知,業(ye) 務辦理跨界集成,業(ye) 務流程整合再造,業(ye) 務事宜協同審批,不斷提高城鄉(xiang) 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第四,以數字技術加強城鄉(xiang) 社會(hui) 綜合治理。經數字技術賦能,城鄉(xiang) 治理逐步邁向數字化、智能化與(yu) 互聯化,城鄉(xiang) 治理的廣度與(yu) 深度迅速拓展。以城鄉(xiang) 共治共享為(wei) 思路,全麵應用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數字技術,依托大數據融合和算力支撐,實現城鄉(xiang) 運行數據的實時跟蹤和精準分析,打造城鄉(xiang) 統一的數字治理中樞和賦能平台,切實提升城鄉(xiang) 綜合治理能力和水平。一方麵推進智慧雲(yun) 終端的黨(dang) 務、政務、財務的信息公開和居民意見數字表達機製,暢通社情民意,提升城鄉(xiang) 社會(hui) 治理的自主性與(yu) 創造性;另一方麵,加強“城情”“鄉(xiang) 情”的治理雲(yun) 平台建設,構建城鄉(xiang) 之間平行的對話端口,提升城鄉(xiang) 社會(hui) 治理的綜合性和協調性。

  數字技術促進城鄉(xiang) 融合發展的路徑選擇

  首先,著力彌合城鄉(xiang) 數字鴻溝。數字鴻溝包括接入鴻溝、使用鴻溝和能力鴻溝。彌合城鄉(xiang) 數字鴻溝,推動數字鴻溝向數字紅利轉變:一是加大寬帶網絡基礎性投入,以新基建帶動農(nong) 村基礎設施全麵升級,加快農(nong) 村移動寬帶互聯網發展,切實縮小城鄉(xiang) 數字接入鴻溝;二是積極搭建“數字平台”開展農(nong) 村教育、醫療、社保、金融、旅遊等服務,推動數字平台使用普及鄉(xiang) 村,惠及農(nong) 民;三是建設一批切合農(nong) 村實際情況的現代化信息技術教學示範點與(yu) 標杆基地,通過示範點向線、麵的推進,加強對農(nong) 村留守兒(er) 童和婦女、老年人網絡知識普及,全麵提高農(nong) 民獲取、處理、創造數字資源能力。

  其次,統籌推進“數字鄉(xiang) 村”與(yu) “智慧城市”建設。在規範數字經濟、製定發展標準時,要堅持一體(ti) 設計、同步實施、協同並進、融合創新,促進城鄉(xiang) 生產(chan) 、生活、生態空間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加快形成共建共享、互聯互通、各具特色、交相輝映的數字城鄉(xiang) 融合發展格局。數字鄉(xiang) 村建設不是單純地複製智慧城市,而是通過城鄉(xiang) 數字平台的互聯互通,逐步實現城鄉(xiang) 信息資源整合共享與(yu) 利用,推進鄉(xiang) 村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和城鄉(xiang) 治理一體(ti) 化。此外,可以優(you) 先選擇東(dong) 中部城鄉(xiang) 一體(ti) 化程度高、城鄉(xiang) 數字鴻溝小的區域,作為(wei) “城鄉(xiang) 數字化融合”試點示範區。

  最後,積極構建數字城鄉(xiang) 融合發展機製。以數字技術促進城鄉(xiang) 融合發展的核心要義(yi) 是,突破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數字瓶頸,實現城鄉(xiang) 之間的要素、商品和信息融通。一是開展“數字農(nong) 業(ye) ”的探索,挖掘農(nong) 業(ye) 數據價(jia) 值,盤活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數據資源,助力農(nong) 業(ye) 信息化、現代化與(yu) 鄉(xiang) 村智能治理;二是打通要素流通渠道,增強城市輻射帶動功能,推動鄉(xiang) 村資源與(yu) 城市要素市場對接,探索城鄉(xiang) 人才聯合培養(yang) 機製,充分發揮第一書(shu) 記、科技特派員等的農(nong) 村數字人才培育作用;三是健全商品流通體(ti) 係,加強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包裝、冷鏈、倉(cang) 儲(chu) 等設施建設,深化鄉(xiang) 村郵政和快遞網點普及,加快建成一批智慧物流配送中心,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賦能農(nong) 村實體(ti) 店,促進線上線下渠道融合發展。四是在保證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打破城鄉(xiang) 數字壁壘,實現信息開放共享、數字城鄉(xiang) 並聯管理,合理利用城鄉(xiang) 民生、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數據,為(wei) 城鄉(xiang) 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優(you) 質的公共服務,全麵重塑城鄉(xiang) 綜合治理模式。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