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以中華民族價值共識指引高校德育價值觀構建

發布時間:2022-02-16 09:39:00來源: 光明網-理論頻道

  作者:樓俊超、餘(yu) 鄭霽(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於(yu) 繼承才能更好創新。中華傳(chuan) 統文化曆史悠久、底蘊深厚,千百年來的文化浸潤推動了中華民族價(jia) 值共識的積澱,在新時代依舊發揮著道德滋養(yang) 、精神指引的根基性作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指出“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xi) 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jia) 值觀很有益處”。挖掘中華民族價(jia) 值共識,以其指引高校德育價(jia) 值觀的發展,不僅(jin) 是堅定文化自信、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的應有之義(yi) ,也是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有益探索。

  具體(ti) 而言,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人與(yu) 他者互益共存、人與(yu) 社會(hui) 命運共體(ti) 的民族價(jia) 值共識,這在培植新時代高校德育價(jia) 值觀,教育引領大學生協調處理人與(yu) 自然、人與(yu) 他者、人與(yu) 社會(hui) 的和合關(guan) 係上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yi) 。

  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價(jia) 值共識推動高校德育觀中生態觀的構建。中華民族向來崇尚自然、敬畏自然,以“天人合一”為(wei) 主基調的生態文化具有深厚的曆史淵源和思想基礎。儒家學派敬畏自然的理念一脈相承,從(cong) 孔子的“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到孟子的“不違農(nong) 時”“數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從(cong) 荀子的“山林澤梁,以時禁發”到朱子“取之有時,用之有節”的“愛物”主張,無不體(ti) 現出遵循自然規律的生態思想;道家的老子以“道法自然”的核心立場提出“以輔萬(wan) 物之自然,而不敢為(wei) ”,莊子描繪了“同與(yu) 禽獸(shou) 居, 族與(yu) 萬(wan) 物並”的“至德之世”,《太平經》從(cong) “天父地母”概念出發警示人類破壞自然的行為(wei) 。在先哲們(men) 看來,人與(yu) 自然融為(wei) 一體(ti) ,通過謹守合理生態價(jia) 值觀,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狀態。

  推動構建高校德育觀中的生態觀,來源於(yu) 過去一段時期我國粗放式經濟發展方式的教訓反思,深化於(yu)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的經驗總結。一要強化生態意識教育,使大學生明晰生態發展史,明白人與(yu) 自然的辯證關(guan) 係,明確美麗(li) 中國、美好生活的藍圖願景,在生態環境問題上形成“走鋼絲(si) ”的憂患意識和“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前瞻意識。二要細化生態觀念教育,為(wei) 大學生解讀新發展理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雙碳”目標時要做到古今中外情景結合、事理串聯,為(wei) 青年一代植下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種子,同時引導大學生褪去消費主義(yi) 和享樂(le) 主義(yi) 的負麵影響,樹立合理的消費觀。三要深化生態道德教育,堅持以是否有利於(yu) 生態環境作為(wei) 道德衡量標準,推動大學生養(yang) 成生態道德自覺,主動擁抱垃圾分類新時尚,日常監督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wei) ,切實承擔起保護生態的青年使命和責任。

  人與(yu) 他者互益共存的價(jia) 值共識推動高校德育觀中義(yi) 利觀的構建。中華傳(chuan) 統文化講求道義(yi) 為(wei) 先,以儒家為(wei) 代表的“重義(yi) 輕利”思想尤為(wei) 典型。孔子主張“見利思義(yi) ”“君子喻於(yu) 義(yi) ”“君子義(yi) 以為(wei) 質”,倡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孟子提倡“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在孔子“殺身以成仁”的基礎上提出“舍生而取義(yi) ”的道德標準;荀子主張先義(yi) 後利、以義(yi) 製利,認為(wei) “先義(yi) 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yi) 者辱”“以義(yi) 製事,則知所利矣”。從(cong) 中可以提煉出人與(yu) 他者互益共存的價(jia) 值共識,這種共識超越時空局限,至今仍然發揮著正向引導作用。

  推動構建高校德育觀中的義(yi) 利觀是對當前利己主義(yi) 影響下社會(hui) 病態頻發的有效診療,通過青年大學生利他主義(yi) 的價(jia) 值回歸去影響更廣大的人民群眾(zhong) ,春風化雨以揚社會(hui) 正氣。一要弘揚孝親(qin) 敬長的傳(chuan) 統美德,教育大學生從(cong) 孝敬父母、關(guan) 愛親(qin) 人、尊重師長開始,將孝親(qin) 敬長作為(wei) 推己及人之道的原點,謹守倫(lun) 理規範、培育責任意識,以身邊人為(wei) “圓心”逐漸向外擴展構建和諧的人際關(guan) 係。二要宣傳(chuan) 與(yu) 人為(wei) 善的處世態度,加強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教育,弘揚雷鋒精神,將“仁、義(yi) 、禮、智、信”等傳(chuan) 統道德準則融入校園文化,教導大學生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克己而利人”,注重合作共贏。三要營造崇尚正義(yi) 的文化氛圍,做好校園見義(yi) 勇為(wei) 先進表彰與(yu) 宣傳(chuan) ,在課內(nei) 課外、網上網下落實法治教育,讓公平正義(yi) 深入人心,引導大學生涵養(yang) 新時代的浩然之氣,通過青年一代的一言一行讓善行義(yi) 舉(ju) 在全社會(hui) 蔚然成風。

  人與(yu) 社會(hui) 命運共體(ti) 的價(jia) 值共識推動高校德育觀中家國觀的構建。家國情懷是凝結於(yu) 中華民族血液的文化基因,強調自覺將家庭和國家有機聯係在一起,實現在家盡孝與(yu) 為(wei) 國盡忠的圓融統一。孔子重視君子之道,強調“君子學以致其道”“修己以安百姓”;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大學》首次提出“修齊治平”之道;《中庸》有言“君子動而世為(wei) 天下道,行而世為(wei) 天下法,言而世為(wei) 天下則”;霍去病憂國忘家,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wei) ”辭去所賜第宅;蘇武拄漢廷符節牧羊北海,“臥起操持,節旄盡落”;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張載“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為(wei) 往聖繼絕學,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王陽明“致其良知”“視人猶己,視國猶家”;顧炎武以“天下興(xing) 亡”為(wei) “匹夫之責”;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中華文明綿延千年至今,家國情懷猶如血緣臍帶聯結著民族的過去與(yu) 未來。

  推動構建高校德育觀中的家國觀既是堅持馬克思主義(yi) 指導地位、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本質要求,也是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方向、抓好黨(dang) 和人民事業(ye) 後繼有人這個(ge) 根本大計的戰略需要。一要教育大學生愛國求真,有序推進“國之大者”教育、“四史”教育、愛國主義(yi) 教育、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清廉家風教育等,幫助大學生讀懂家與(yu) 國的辯證法,在專(zhuan) 與(yu) 行上做文章。二要引領大學生勵誌強國,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講好擔當家國的身邊故事、典型案例,積極深化“為(wei) 國家需要做科研”的家國理念,促進大學生的研究成果與(yu) 老百姓生活幸福感、社會(hui) 生產(chan) 力雙提升緊緊掛鉤。三要助推大學生力行報國,積極引導畢業(ye) 生前往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揮灑青春汗水,營造家國情懷“高濃度”、重點領域“頻刷屏”的校園就業(ye) 氛圍,幫助更多大學生走向服務國家、服務社會(hui) 、服務人民的急需緊缺崗位。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麵”,中華民族價(jia) 值共識充分體(ti) 現出深厚的中華文化根源和強烈的民族價(jia) 值認同,具有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強勁生命力和持久影響力。站在“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曆史交匯節點上,廣大高校要心懷“國之大者”,堅守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堅定曆史自信、發掘曆史智慧,將中華民族價(jia) 值共識熔鑄進當代大學生的意識和行動中,著力培養(yang) 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民族複興(xing) 棟梁之才。

  【本文係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一般項目中華民族價(jia) 值共識對高校德育價(jia) 值觀的指引研究[19TZTSKC018]成果】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