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努力實現環境汙染防治與應對氣候變化雙贏

發布時間:2022-03-21 09:26:00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江桂斌(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要求“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提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要堅定不移推進,但不可能畢其功於(yu) 一役”“要堅持全國統籌、節約優(you) 先、雙輪驅動、內(nei) 外暢通、防範風險的原則”“傳(chuan) 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這是對先立後破、統籌協調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精準部署。

  以二氧化碳為(wei) 主的溫室氣體(ti) 排放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正嚴(yan) 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是當前人類麵臨(lin) 的重大全球性挑戰之一。我國從(cong) 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特征出發,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提出了力爭(zheng) 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與(yu) 此同時,我國現階段改善環境質量的任務依然嚴(yan) 峻,碳中和目標為(wei) 我們(men) 推進環境汙染防治和溫室氣體(ti) 減排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實現碳中和目標與(yu)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是推動環境、經濟、能源等多領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ju) 措,當前和今後一個(ge) 時期,要以結構調整為(wei) 契機,減少化石能源消費,大力發展新能源,努力實現環境汙染防治與(yu) 應對氣候變化雙贏。

  我國麵臨(lin) 實現碳中和目標與(yu) 環境汙染防治的雙重壓力

  實現碳中和目標是一項宏偉(wei) 的係統工程,任務極其艱巨,挑戰非常嚴(yan) 峻。2020年,我國碳排放占全球排放量的30%左右。同時,我國單位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GDP)能耗為(wei) 3.4噸標準煤/萬(wan) 美元,單位GDP碳排放量為(wei) 6.7噸二氧化碳/萬(wan) 美元,分別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和1.8倍。我國碳排放主要來源於(yu) 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占能源消費的84%,其中煤炭消費占56.8%,遠高於(yu) 全球能源消費結構中的煤炭占比。我國從(cong) 碳達峰到碳中和的過渡期僅(jin) 有30年,麵臨(lin) 著比發達國家時間更緊、幅度更大的減排要求。

  當前,我國第二產(chan) 業(ye) 比重大,高能耗、高排放、低效能等問題並存,轉型升級難度較大。工業(ye) 是我國能源消費和碳排放大戶,以電力、鋼鐵、水泥、石化、煤化等行業(ye) 為(wei) 主。2020年,這五大行業(ye) 碳排放約占全國排放量的73%。同時,工業(ye) 生產(chan) 過程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大氣汙染物。當前,我國仍麵臨(lin) 較為(wei) 嚴(yan) 重的大氣顆粒物和臭氧汙染等一係列環境問題。隨著汙染末端治理措施的空間縮小,進一步取得環境收益的邊際成本和減排難度日益增大。此外,由於(yu) 成本和技術問題,溫室氣體(ti) 減排的“末端治理”碳捕集和封存技術目前仍難以實現大規模市場化應用。總體(ti) 上看,我國麵臨(lin) 實現碳中和目標與(yu) 環境汙染防治的雙重壓力。

  實現碳中和目標對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有同向作用

  氣候變化與(yu) 生態環境變化具有密切關(guan) 係,二者相互影響。溫室氣體(ti) 排放導致極端天氣增多、自然災害頻發等不利氣候變化,氣候變化引起的氣溫、輻射、降水和風速等氣象要素變化又會(hui) 影響汙染物的生成和傳(chuan) 輸,加劇區域空氣汙染程度,威脅人類健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有利於(yu) 生態環境的改善,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又有利於(yu) 氣候係統的穩定。可見,應對氣候變化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是同向的,與(yu) 建設“美麗(li) 中國”的目標相契合。

  從(cong) 溫室氣體(ti) 和主要汙染物的產(chan) 生過程來看,造成氣候變暖的“碳”和環境汙染的“碳”同根同源,主要都源於(yu) 化石燃料的燃燒利用過程。對此,我們(men) 具有協同控製的科學基礎和先決(jue) 條件。

  比如,電力與(yu) 熱力、工業(ye) 、交通、建築等作為(wei) 我國最主要的能源消費領域,既是溫室氣體(ti) 的主要排放源,也是大氣汙染物的主要排放源。研究表明,化石燃料燃燒產(chan) 生的溫室氣體(ti) 占比約70%,對大氣汙染物PM2.5的直接和間接貢獻約60%。近年來,我國通過實施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等,在改善空氣質量方麵取得了階段性效果,同時也顯著促進了二氧化碳的減排。

  在碳中和目標的指引下,生態環境部提出以減汙降碳協同增效為(wei) 總抓手,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wei) 核心,在戰略規劃、法律法規、評價(jia) 體(ti) 係等方麵積極推動應對氣候變化與(yu) 保護生態環境的統籌融合,推動溫室氣體(ti) 與(yu) 汙染物協同控製。同時,加快推動從(cong) 汙染物末端治理向源頭治理轉變,在環境汙染治理中優(you) 先選擇化石能源替代、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等源頭治理協同措施,減少汙染治理成本,以最大限度實現減汙降碳的協同效益。

  重視新能源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環境問題

  大力發展新能源,減少化石能源使用占比,改變能源結構,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核心途徑。目前,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均居世界首位,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占世界的一半。未來,我們(men) 仍將大幅提升風電、光伏發電等的規模,逐步減少傳(chuan) 統化石能源比例。可以預期,化石燃料燃燒產(chan) 生的傳(chuan) 統汙染排放將大幅降低。需要注意的是,新能源、新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可能帶來新的環境問題,大量廢舊電池的回收處置、新材料的合成與(yu) 應用等帶來新的化學品汙染風險需要高度重視。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我國風能、太陽能已經開始跨入大規模開發利用階段。雖然通常認為(wei) 風能、太陽能是無汙染、零排放的清潔能源,但大量光伏產(chan) 品的製造過程,特別是矽冶煉和提純加工過程,本身就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和資源,直接或間接產(chan) 生大量碳排放。未來大量光伏發電組件的報廢和回收問題也將成為(wei) 無法回避的新難題。大麵積光伏發電將大範圍覆蓋地球表麵,改變地球表麵功能,導致土地利用變化,改變局部輻射條件和地表能量平衡。同時,可能影響動植物的生長、活動和生命周期過程,導致生物量和生物多樣性發生變化。對此,我國亟需開展大規模風能、太陽能開發的氣候、生態、環境效應的風險評估,結合生態空間布局優(you) 化,確定最佳發展路徑,避免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