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雄安紅色往事》:革命故事的新講法

發布時間:2022-03-30 09:5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康偉(wei) (中國藝術報總編輯)

  6集大型紀錄片《雄安紅色往事》,以深刻的曆史開掘、藝術的表現方式、鮮明的美學品格、強烈的現實意蘊,創造了“紅色往事”的新講法。

  一是“今事”與(yu) “往事”交匯。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jue) 定設立雄安新區的消息,令雄安成為(wei) 舉(ju) 世矚目之地。作為(wei) 國家頂層設計中的“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雄安新區建設至今已經5年。5年後的今天,《雄安紅色往事》的推出,令人在對雄安新區這座未來之城由美好願景逐步變為(wei) 現實圖景而感到振奮的同時,喚起對曆史的重溫和發現。在今昔對比中,作品呈現出厚重的曆史感和強烈的當下性。頗有代表性的是該片對兩(liang) 種地道的對比式敘說。在講述完地道戰的“往事”之後,緊接著展示了雄安站和雄安新區容東(dong) 片區地下綜合管廊幹線。這條十幾公裏長的地下幹線,是智慧城市體(ti) 係的骨幹載體(ti) ,也是雄安新區地下大動脈和生命線,被譽為(wei) “現代化地道”。這種從(cong) 革命年代的地道到“現代化地道”的曆史性跨越,“今事”與(yu) “往事”的交匯,既令人會(hui) 心一笑,更令人撫今追昔。這樣的例子在片中還有很多。從(cong) “往事”的角度來說,雄安是革命老區;從(cong) “今事”的角度來說,雄安是發展新區。從(cong) “老區”到“新區”,從(cong) “往事”到“今事”,人們(men) 對曆史的認知和對現實的理解,都達至更為(wei) 生動、更為(wei) 宏闊、更為(wei) 深刻的境界。

  二是“紅色”與(yu) “詩意”相融。《雄安紅色往事》思想、情感與(yu) 審美的主色調,毫無疑問是“紅色”。《當兵去》《硬骨頭》《雁翎隊》《反掃蕩》《地道戰》《烽火情》6集,從(cong) 不同側(ce) 麵講述了雄安地區的革命曆史。作品講述了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下,革命軍(jun) 隊和雄安群眾(zhong) 在抗日戰爭(zheng) 和解放戰爭(zheng) 中的正義(yi) 鬥爭(zheng) 。這些“紅色”敘事,采取了“詩意”的書(shu) 寫(xie) 策略,大量、恰切、有效地使用木刻版畫的藝術效果來渲染並強化,是本片在情景再現、嘉賓訪談、資料重現等方式之外,最為(wei) 突出且詩意十足的特點。如《雁翎隊》中,長達45秒的版畫效果生動表現、深度刻畫了孫犁《荷花澱》中所寫(xie) 的風物風情。而在片中多次出現,以翻開書(shu) 頁的方式呈現的曆史當事人回憶錄,在配以朗誦的同時,融入了與(yu) 書(shu) 頁內(nei) 容呼應的版畫場景,更是獨具匠心的創新表達。除版畫藝術效果之外,《地道戰》《小兵張嘎》《新兒(er) 女英雄傳(chuan) 》《狼牙山五壯士》等電影片段、《小兵張嘎》《荷花澱》《青春之歌》《東(dong) 方》等文學名著、《地道戰》等名畫的使用,也豐(feng) 富了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在“紅色”與(yu) “詩意”的相融中,紅色主題得到有效傳(chuan) 達。

  三是“厚度”和“溫度”並重。《雄安紅色往事》雖然隻有6集,但卻呈現出頗具質感的“厚度”。這裏的“厚度”,主要是指全片所闡明的精神主旨和曆史規律,那就是:人民的支持和擁護是創造曆史的關(guan) 鍵。《雄安紅色往事》深刻闡釋了這一道理,沒有人民的支持,地道戰隻能是紙上談兵,冀中八路軍(jun) 反圍攻也無法取得成功……強烈的人民性在《雄安紅色往事》中體(ti) 現得淋漓盡致,並通過語態、節奏、影像和細節開掘等方麵有“溫度”的表達,凸顯了“厚度”。13歲的徐光耀與(yu) 17歲戰士王發啟結下友誼,部隊走時,徐光耀送出兩(liang) 三裏地,哭著回家,下決(jue) 心參加八路軍(jun) ;八路軍(jun) 冀中十分區司令劉秉彥與(yu) 政委曠伏兆相約,犧牲後和指戰員埋在一起,勝利了將來也要埋在共同戰鬥過的平津保三角地帶。戰後,平安歸來的曠伏兆、劉秉彥親(qin) 自為(wei) 雄縣米家務烈士陵園奠基,他們(men) 去世後,家人按照遺願將他們(men) 安葬在這裏,與(yu) 戰友們(men) 永遠相守……這些極具“溫度”的故事,使得精神的“厚度”有了堅實的基礎。通過“厚度”和“溫度”的共振,做到了以情動人。

  在雄安新區建設5周年之際,紀錄片《雄安紅色往事》的推出具有特殊意義(yi) 。往事並不如煙,雄安紅色往事中的精、氣、神,心、情、意,依然是我們(men) 不可忘卻的,依然是我們(men) 應該弘揚的。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