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國家知識產權局:2025年實現知識產權人才超100萬人

發布時間:2022-03-31 09:3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北京3月30日電 光明日報記者 張亞(ya) 雄

  近年來,我國知識產(chan) 權文化建設持續推進,全社會(hui) 尊重和保護知識產(chan) 權的意識明顯提升。當前我國知識產(chan) 權文化建設成效如何?如何營造公平競爭(zheng) 的市場環境?“十四五”期間知識產(chan) 權人才工作又將如何推進?在3月30日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舉(ju) 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hui) 上,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等相關(guan) 部門負責人解答了相關(guan) 問題。

  持續擴大知識產(chan) 權人才隊伍規模

  數據顯示,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全國知識產(chan) 權人才隊伍快速壯大,人才規模已達69萬(wan) 人。

  “知識產(chan) 權人才是發展知識產(chan) 權事業(ye) 和建設知識產(chan) 權強國最基礎、最核心、最關(guan) 鍵的要素。”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人事司一級巡視員豐(feng) 兆龍表示,一直以來,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高度重視知識產(chan) 權人才工作,統籌推進知識產(chan) 權人才隊伍建設。

  2021年,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製定印發了《知識產(chan) 權人才“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持續擴大知識產(chan) 權人才隊伍規模,優(you) 化人才隊伍的層次和結構。據豐(feng) 兆龍介紹,《規劃》適應新時代知識產(chan) 權人才工作需求,提出構建“4+1”的知識產(chan) 權人才體(ti) 係,重點推進知識產(chan) 權保護、運用、公共服務、國際化四支重點人才隊伍和審查注冊(ce) 一支基礎人才隊伍的建設,使知識產(chan) 權“人才鏈”覆蓋知識產(chan) 權工作全鏈條。

  “我們(men) 還以‘三職聯動’為(wei) 目標,暢通知識產(chan) 權人才培養(yang) 、評價(jia) 和成長的職業(ye) 化通道。”豐(feng) 兆龍表示,目前,知識產(chan) 權專(zhuan) 業(ye) 學位設置正加快推進,麵向職業(ye) 的知識產(chan) 權教育正不斷強化;知識產(chan) 權職稱製度改革得到積極推動,麵向職業(ye) 的評價(jia) 體(ti) 係將得到進一步完善;知識產(chan) 權人才培養(yang) 基地正在探索設立,優(you) 化知識產(chan) 權智庫、專(zhuan) 家庫、人才庫結構等也正得到進一步優(you) 化。從(cong) 而促進麵向職業(ye) 的知識產(chan) 權人才發展,滿足知識產(chan) 權強國建設對高層次人才的需要。

  豐(feng) 兆龍表示,下一步,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將根據規劃,全麵推進“十四五”時期人才工作,確保規劃的各項目標任務順利完成,實現2025年全國知識產(chan) 權人才超100萬(wan) 人的目標,為(wei) 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識產(chan) 權強國提供堅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推動青少年知識產(chan) 權教育工作

  自2015年起,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聯合教育部共同開展全國中小學知識產(chan) 權教育試點示範工作,共同推進知識產(chan) 權教育在中小學普及。據統計,截至目前,全國有超1400所學校,近200萬(wan) 中小學生接受了知識產(chan) 權教育。

  “我們(men) 的相關(guan) 工作得到了國際社會(hui) 的高度評價(jia) ,認為(wei) 中國知識產(chan) 權教育‘開展晚,發展快,效果好’。”中國知識產(chan) 權培訓中心主任孫瑋表示。未來,中國知識產(chan) 權培訓中心將進一步深入推動青少年知識產(chan) 權教育工作。

  據孫瑋介紹,為(wei) 推動中小學知識產(chan) 權教育在新媒體(ti) 融合發展,中國知識產(chan) 權培訓中心將積極構建“互聯網+培訓”工作格局。在中小學知識產(chan) 權遠程教育平台的基礎上,與(yu) B站等新媒體(ti) 合作,開展青少年知識產(chan) 權普及教育,定製開發知識產(chan) 權課程,配套知識百科和科普視頻等網絡資源。

  同時,加大培訓資源供給力度。繼續與(yu) 國內(nei) 知名教育科研機構開展中小學知識產(chan) 權普及教育目標標準和內(nei) 容體(ti) 係研究,從(cong) 知識、技能、素養(yang) 等多個(ge) 層麵為(wei) 中小學教師有效開展知識產(chan) 權教育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

  此外,加強國際交流與(yu) 合作。與(yu) 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學院等機構合作,聯合開展豐(feng) 富多彩的活動,分享各國青少年知識產(chan) 權教育的實踐成果。借鑒國外優(you) 質、成熟的培訓體(ti) 係,引進優(you) 質課程,助力我國青少年知識產(chan) 權教育高質量發展。

  “青少年知識產(chan) 權教育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men) 將認真落實國家政策,積極探索青少年知識產(chan) 權教育新模式、新路徑和新方法,促進青少年知識產(chan) 權教育蓬勃開展,取得更好的效果。”孫瑋說。

   促進知識產(chan) 權文化多渠道多平台傳(chuan) 播

  2021年9月,《知識產(chan) 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印發,將“建設促進知識產(chan) 權高質量發展的人文社會(hui) 環境”作為(wei) 六項重點任務之一,並提出“到2035年全社會(hui) 知識產(chan) 權文化自覺基本形成”的發展目標;2021年10月,《“十四五”國家知識產(chan) 權保護和運用規劃》印發,“推進知識產(chan) 權人才和文化建設,夯實事業(ye) 發展基礎”也作為(wei) 五項重點任務之一進行部署。

  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新聞發言人、辦公室副主任衡付廣表示,多年來,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持續推進知識產(chan) 權文化建設,積極構建大宣傳(chuan) 工作格局,“尊重知識、崇尚創新、誠信守法、公平競爭(zheng) ”的知識產(chan) 權文化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有力支撐了知識產(chan) 權強國建設。

  “《民法典》的頒布實施為(wei) 知識產(chan) 權保護提供了基礎性法律依據。而專(zhuan) 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等法律完成新一輪修改,侵權懲罰性賠償(chang) 製度進一步建立健全,為(wei) 推動尊重知識價(jia) 值、實現公平正義(yi) 、保護知識產(chan) 權營造了良好環境。”衡付廣表示,伴隨知識產(chan) 權領域“放管服”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專(zhuan) 利商標審查質量和審查效率得到持續提升,有效激發了全社會(hui) 的創新活力,我國知識產(chan) 權文化發展環境得到持續改善。

  與(yu) 此同時,全國知識產(chan) 權宣傳(chuan) 周、中國國際專(zhuan) 利技術與(yu) 產(chan) 品交易會(hui) 、中國(無錫)國際設計博覽會(hui) 等品牌文化活動的開展,也使我國知識產(chan) 權文化品牌影響力持續增強。

  據衡付廣介紹,為(wei) 促進知識產(chan) 權文化多渠道傳(chuan) 播,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積極推進在網站、客戶端、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ti) 平台知識產(chan) 權政務賬號的建設;通過開展中外媒體(ti) 走進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駐華知識產(chan) 權專(zhuan) 員參加局開放日等活動,國際社會(hui) 也對中國知識產(chan) 權保護工作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一係列的舉(ju) 措,使我國知識產(chan) 權文化傳(chuan) 播渠道不斷拓寬。

  營造公平競爭(zheng) 的市場環境

  2008年,《國家知識產(chan) 權戰略綱要》出台,首次提出了“尊重知識、崇尚創新、誠信守法”的12字知識產(chan) 權文化理念。2021年,《綱要》出台,知識產(chan) 權文化理念擴充到了16個(ge) 字,“公平競爭(zheng) ”4字被正式加入。

  “產(chan) 權製度是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的基石,公平競爭(zheng) 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之一。”衡付廣說,知識產(chan) 權製度是產(chan) 權保護製度的重要內(nei) 容,隻有公平合理保護知識產(chan) 權,使各類市場主體(ti) 公平競爭(zheng) 、競相發展,才能更好激發市場主體(ti) 的活力,從(cong) 而推動全社會(hui) 的創新發展。

  在衡付廣看來,大力倡導“公平競爭(zheng) ”,就是要通過嚴(yan) 格保護知識產(chan) 權,落實懲罰性賠償(chang) 製度等措施,有效發揮知識產(chan) 權製度激勵創新的基本保障作用,穩定市場預期,擴大對外開放。同時,做到公正合理保護,對濫用知識產(chan) 權獲取不正當利益的行為(wei) 進行有效規製,維護公平競爭(zheng) 的市場環境,實現激勵創新與(yu) 公共利益兼得,為(wei) 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知識產(chan) 權文化支撐。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