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打呼嚕有這仨特點,小心了
很多人認為(wei) ,打呼嚕是一種睡得香的表現。但“打呼嚕”有可能是呼吸暫停綜合征的表現,不僅(jin) 會(hui) 影響睡眠質量,還有猝死的風險。今天請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呼吸內(nei) 科主任醫師、北京大學睡眠研究中心主任韓芳說一說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話題。
打鼾突然沒聲兒(er) 需警惕
我國有近1/4的成年人存在睡眠呼吸暫停,其中4%-5%的患者病情比較嚴(yan) 重,需要接受治療,但患者的就診率和治療率都不高,原因是很多人都不認為(wei) 打呼嚕是一種病。
打呼嚕的人有很多,其中一部分人正是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卻不自知。如何分辨哪些人是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呢?
韓芳介紹,異常的打呼嚕主要有3個(ge) 特點。一是鼾聲大,大到隔壁房間都能聽得到;二是鼾聲高低不均,一般的仰臥位鼾聲、酒後鼾聲是比較輕且均勻的,而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打呼嚕,會(hui) 突然“沒聲兒(er) ”,大約幾十秒之後,再出現帶“勾”的鼾聲;三是據家人描述有“憋得滿頭大汗、伸胳膊蹬腿,但翻個(ge) 身馬上又鼾聲如雷”的表現。
此外,如果睡眠期間總有口幹舌燥、睡前在床頭備水的情況,是因打呼嚕張口呼吸造成的,也要提防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可能。
醫學上對於(yu)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診斷標準是在7小時的睡眠過程中,發生呼吸暫停和低通氣超過30次以上,或者是每個(ge) 小時的睡眠過程中發生呼吸暫停和低通氣5次以上。其中,呼吸暫停的時長界定在10秒或者10秒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睡眠障礙和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不是一回事。睡眠障礙是睡眠疾病的大概念。按照國際疾病分類,睡眠疾病有專(zhuan) 門的診斷標準,截至目前,睡眠疾病有90多種,其中就包括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這是一種睡眠時以呼吸反複停頓為(wei) 特征的睡眠障礙,在早期常常被忽視。打鼾的人不一定有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但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都會(hui) 打鼾。
青壯年是高發人群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不僅(jin) 是打鼾那麽(me) 簡單,還可影響睡眠、降低血氧飽和度,進一步導致高血壓、冠心病、腦梗、腦出血、糖尿病、呼吸功能不全,以及焦慮、抑鬱、癡呆等,甚至在深夜睡眠過程中發生猝死。
從(cong) 臨(lin) 床情況來看,該疾病多見於(yu) 40歲左右人群,尤其是30歲至50歲年齡段,65歲以上人群反而較少。韓芳介紹,青壯年往往麵臨(lin) 著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壓力較大、生活節奏較快、作息不太規律、運動時間較少等問題,身心狀態疲憊是發病的重要誘因。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引起的死亡主要發生在夜間,以及死於(yu) 因長期呼吸暫停伴發的肥胖、糖尿病、高血壓。所以,說這種疾病是夜間殺手,並不誇張。韓芳提醒,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作為(wei) 一種慢性進展性疾病,比沒有該病症的人群猝死率高出3倍,早發現、早診治至關(guan) 重要。
“血氧”監測是重要指標
很多研究已經證明,對睡眠呼吸障礙患者進行有效治療,可以很大程度改善其他並發症的發生。然而,當前大家對於(yu) 睡眠障礙造成的缺氧症狀,未能給予足夠重視。韓芳認為(wei) ,這與(yu) 對監測設備的認識和普及程度不足有密切關(guan) 係,也與(yu) 學術領域重視不夠有關(guan) 。就拿長期氧療這項治療來說,應該去評估氧療後血氧飽和度提升的效果,但如果不重視,自然就會(hui) 出現吸多吸少無所謂,這樣一來,是否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就搞不清楚了。
其實,呼吸暫停和血氧飽和度高度相關(guan) ,換句話說,一定長度的呼吸暫停會(hui) 導致明顯的血氧飽和度下降,醫生可以根據氧減飽和度指數與(yu) 呼吸暫停指數相對應,評估呼吸暫停的情況,從(cong) 而評估患者睡眠中的風險。因此,監測脈搏血氧飽和度對於(yu) 睡眠呼吸事件的判定非常重要,“血氧”監測是重要的臨(lin) 床指標。
目前,臨(lin) 床上評價(jia) 睡眠情況的方法,主要是夜間睡眠呼吸監測。患者在醫院睡眠中心睡一覺,就可通過睡眠監測獲得包括腦電圖、眼動圖、肌電圖等睡眠信息的多導睡眠圖,來評價(jia) 睡眠情況;同時,醫生可以了解患者的異常呼吸事件,包括口鼻氣流呼吸、胸腹呼吸運動、血氧飽和度、鼾聲等,以及通過心電監測圖了解心髒情況等,最終形成一個(ge) 評價(jia) 睡眠結構和睡眠質量的睡眠監測報告。
但是,我國睡眠專(zhuan) 業(ye) 醫務人員相對較少,能夠開展睡眠呼吸監測工作的醫院相對不足,而且有的患者會(hui) 因佩戴過多的傳(chuan) 感器,受其幹擾不能像平常那樣睡眠,自訴睡得不好而影響評價(jia) 結果。對於(yu) 這類患者,可以在醫師指導下通過穿戴式設備讓患者自行睡眠,相關(guan) 監測數據由醫務人員在後台觀察,將更有利於(yu) 診斷和治療。(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鍾豔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