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四平台齊上線 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

發布時間:2022-04-06 09:3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日前,國家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線。國家智慧教育平台一期項目包括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國家職業(ye) 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國家24365大學生就業(ye) 服務平台。搜索“國家智慧教育平台”可以找到各項目平台。

  國家智慧教育平台是國家教育公共服務的一個(ge) 綜合集成平台,具有學生學習(xi) 、教師教學、學校治理、教育創新等功能,是促進教育公平和質量提升、縮小數字鴻溝、推動教育服務共同富裕的有效支撐,是為(wei) 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ge) 性化、終身化教育體(ti) 係邁出的重要一步。麵對“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教育教學需求,這些智慧教育平台有哪些內(nei) 容,平台資源建設進展如何,後續將怎樣發展?日前,教育部舉(ju) 行發布會(hui) 介紹相關(guan) 情況。

  光明日報記者 靳曉燕

  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

  服務“停課不停學”

  3月1日,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試運行。3月1日至25日,累計瀏覽總量達7.2億(yi) ,日均瀏覽量2888萬(wan) 以上。平台不僅(jin) 覆蓋了全國各省區市用戶,還包括18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的用戶。

  在原有專(zhuan) 題教育和課程教學兩(liang) 個(ge) 資源版塊的基礎上,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新增了課後服務、教師研修、家庭教育和教改實踐經驗等版塊,共有36個(ge) 二級欄目。現有資源總量達28052條,新增資源17300條。其中,平台的課程教學資源目前上線19個(ge) 版本、452冊(ce) 教材的19508課時資源。

  此外,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注重全麵育人,著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健康成長,專(zhuan) 門開設了黨(dang) 史學習(xi) 、愛國主義(yi) 、品德教育、科普教育、生態文明、體(ti) 育鍛煉、文化藝術、勞動教育等欄目;著力支撐“雙減”和疫情防控等重大任務,專(zhuan) 門開設了作業(ye) 命題、課後服務、學科研修、生命與(yu) 安全、心理健康等版塊欄目,還專(zhuan) 門提供了心理援助熱線;既有覆蓋多個(ge) 教材版本的各學科各年級全部課程學習(xi) 資源,又有豐(feng) 富的課後活動、研學實踐、影視教育、經典閱讀、家庭教育等多方麵資源。

  未來,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將持續豐(feng) 富平台資源,完善資源建設機製,不斷匯聚各類優(you) 質資源;不斷拓展平台功能,逐步實現對資源使用的跟蹤反饋、過程性數據收集分析、個(ge) 性化資源推送等。

  國家職業(ye) 教育智慧教育平台——

  更自主的“技術技能學習(xi) 中心”

  新技術不斷迭代升級,對職業(ye) 教育現代化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數字化轉型升級,有助於(yu) 職業(ye) 教育加大數據分析應用的力度、深度和效度,實現個(ge) 性化、精準化資源信息的智能推薦和服務,為(wei) 管理人員和決(jue) 策者提供及時、全麵、精準的數據支持,逐步形成“數治職教”治理新模式。

  國家職業(ye) 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有四個(ge) 版塊:“專(zhuan) 業(ye) 與(yu) 課程服務中心”,服務學習(xi) 者,讓其享有優(you) 質便捷的職業(ye) 教育數字化資源,提高職業(ye) 教育數字化資源使用效率;“教材資源中心”,服務職業(ye) 教育教材開發、選用、監管和評價(jia) 等需要;“虛擬仿真實訓中心”,服務職業(ye) 教育實訓教學、技能鑒定和競賽考試等應用需要;“教師服務中心”,服務職業(ye) 教育幹部職工培訓內(nei) 容優(you) 化、培訓質量提升。國家職業(ye) 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分三期建設。3月28日上線的是專(zhuan) 業(ye) 與(yu) 課程服務中心,6月底完成其他各中心的開發和上線。截至目前,平台已有教師自建課程超17.8萬(wan) 門,為(wei) “大規模個(ge) 性化”培養(yang) 技術技能人才提供可能。

  國家職業(ye) 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有利於(yu) 革新傳(chuan) 統學校模式。數字化時代,職業(ye) 院校將突破傳(chuan) 統的“圍牆”限製,成為(wei) 形式上更豐(feng) 富、本質上更自主、時間上更彈性、內(nei) 容上更定製、方式上更混合的“技術技能學習(xi) 中心”,為(wei) 學生提供智能開放教學及實訓環境,實現泛在學習(xi) 。此外,數字技術還能促進城鄉(xiang) 之間、區域之間、學校之間、師生之間優(you) 質職業(ye) 教育資源的均衡。

  未來,國家職業(ye) 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將逐步建成“優(you) 質職教資源共建共享平台、學生學習(xi) 與(yu) 交流的平台、教師教育教學與(yu) 備課交流的平台”,陸續上線虛擬仿真實訓中心、教師能力提升中心、教材資源中心。建立更完善的國家、省、校三級互補的優(you) 質專(zhuan) 業(ye) 與(yu) 課程資源共建共享體(ti) 係。

  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

  實現“一站搜索全網好課”

  教育部實施“高等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打造並推出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旨在解決(jue) 各類學習(xi) 者在使用中遇到的資源分散、數據不通、管理不規範等問題,實現全國高等教育在線資源的便捷獲取、高效運用、智能服務,為(wei) 高等教育數字化改革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首批上線的2萬(wan) 門課程是從(cong) 1800所高校建設的5萬(wan) 門課程中精選的優(you) 質課程,課程覆蓋了13個(ge) 學科92個(ge) 專(zhuan) 業(ye) 類,讓更多的高校師生和社會(hui) 學習(xi) 者走進各大學的網上課堂。首批上線課程匯聚了眾(zhong) 多名師大家、院士學者課程。智慧高教平台鏈接了“愛課程”和“學堂在線”兩(liang) 個(ge) 在線教學國際平台,向世界提供900餘(yu) 門多語種課程。

  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為(wei) 全國高校師生和社會(hui) 學習(xi) 者提供高效便捷的教與(yu) 學服務的國家級資源。以課程名、學科專(zhuan) 業(ye) 、高校、平台、專(zhuan) 題、一流課程、熱門課程、最新課程等多個(ge) 路徑實現“一站搜索全網好課”,為(wei) 學習(xi) 者提供更加友好的個(ge) 性化體(ti) 驗和服務,推進新常態下的在線教學建、用、學、管全過程智慧化治理,提高教育決(jue) 策與(yu) 管理水平。

  未來,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將建立覆蓋高等教育所有學科專(zhuan) 業(ye) 的一流核心課程體(ti) 係、核心教材體(ti) 係、核心實驗實訓體(ti) 係,匯聚名家名師名課,打造中國高等教育永遠在線的“金課堂”。將依托平台,在全國選取部分省份和本科高校開展高等教育數字化改革試點建設,在平台建設應用、智慧場景搭建、教育數據治理等方麵先行先試,探索教育理念與(yu) 模式、教學內(nei) 容與(yu) 方法的改革創新,示範引領高等教育數字化融合創新發展。推動“強校帶弱校”,深入實施“慕課西部行計劃”,幫助西部高校提升教育教學水平,推進教育公平。

  國家24365大學生就業(ye) 服務平台——

  打造24小時365天“互聯網+就業(ye) ”服務

  在原有教育部新職業(ye) 網和24365智慧就業(ye) 平台基礎上,全新升級建成的國家24365大學生就業(ye) 服務平台,通過打造24小時365天“全時化、智能化”平台,為(wei) 畢業(ye) 生和用人單位提供更優(you) 質的“互聯網+就業(ye) ”服務。

  國家24365大學生就業(ye) 服務平台已匯聚比較豐(feng) 富的就業(ye) 資源。麵向2022屆畢業(ye) 生,匯集了380餘(yu) 萬(wan) 個(ge) 崗位信息。平台正在舉(ju) 辦“2022年郵政快遞業(ye) 網絡招聘”“24365校園招聘服務-陝西專(zhuan) 場”等五場招聘會(hui) 。已上線“互聯網+就業(ye) 指導”直播課91期,涵蓋就業(ye) 形勢與(yu) 政策、行業(ye) 分析、求職技巧等內(nei) 容。平台還上線了“宏誌助航”係列就業(ye) 指導培訓課程資源118個(ge) ,提供44項職業(ye) 測評、125個(ge) 職業(ye) 百科和578個(ge) 職業(ye) 案例。

  國家24365大學生就業(ye) 服務平台提供的高校畢業(ye) 生信息,基於(yu) 學信網學籍數據,確保畢業(ye) 生信息的真實準確;平台通過與(yu) 有關(guan) 部門和第三方平台協作,核驗用人單位信息,確保招聘單位信息真實有效,為(wei) 畢業(ye) 生提供從(cong) 求職準備、就業(ye) 指導、查詢信息、簡曆投遞到網上簽約等一站式服務。同時,結合畢業(ye) 生求職意願等信息,平台主動為(wei) 畢業(ye) 生推送適合的崗位信息。

  未來,圍繞促進高校畢業(ye) 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ye) ,國家24365大學生就業(ye) 服務平台將持續完善和升級,進一步匯聚更多資源,完善功能應用,提升用戶體(ti) 驗。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