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三重壓力 穩中求進實現高質量發展
作者:郭克莎(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華僑(qiao) 大學經濟與(yu) 金融學院院長)
2021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指出,必須看到我國經濟發展麵臨(lin) 需求收縮、供給衝(chong) 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強調應該在正視困難的基礎上堅定信心,提出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總基調,確保2022年宏觀經濟保持平穩、健康、高質量發展。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把三重壓力列為(wei) 當前需要應對的主要問題和挑戰。探索化解三重壓力的有效方式和路徑,成為(wei) 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1.三重壓力的主要表現
需求收縮主要表現為(wei) ,消費和投資恢複遲緩,穩出口難度增大。與(yu) 2019年相比,2020年和2021年內(nei) 需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有明顯下降,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全社會(hui) 固定資產(chan) 投資的增速也有明顯下降。這兩(liang) 年我國出口增幅較高,但從(cong) 2022年開始,出口增速也麵臨(lin) 收縮壓力。
供給衝(chong) 擊主要表現為(wei) ,國內(nei)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循環受到衝(chong) 擊。一是部分重要產(chan) 業(ye) 核心部件供應受到限製,影響了產(chan) 業(ye) 發展和升級,如電子芯片、汽車芯片的供給不同程度受阻;二是能源價(jia) 格上漲對企業(ye) 生產(chan) 運行產(chan) 生衝(chong) 擊,如國內(nei) 煤炭、電力供給出現短期波動,國際油價(jia) 大幅上漲帶來一定輸入型通脹;三是部分原材料供給出現物流受阻、局部短缺和價(jia) 格漲幅較大等問題,影響了區域性、上下遊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循環關(guan) 係。總體(ti) 看,來自國內(nei) 的供給衝(chong) 擊主要是結構性矛盾引起的,來自國外的供給衝(chong) 擊主要表現為(wei) 價(jia) 格幹擾。
預期轉弱主要表現為(wei) ,各種因素疊加影響預期。一是局部疫情時有發生,使中小微企業(ye) 和個(ge) 體(ti) 工商戶維持經營和發展麵臨(lin) 較大挑戰,一定程度影響其投資預期;二是房地產(chan) 開發商受到房地產(chan) 市場低迷的影響,對市場帶來漣漪效應;三是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經營發展更加謹慎,順周期觀念和行為(wei) 有所增多;四是資本市場波動下行增加了市場的不穩定因素,一定程度降低了預期。
三重壓力是我國新發展階段麵臨(lin) 的主要困難,不隻是今年經濟運行麵臨(lin) 的壓力,也不隻是疫情衝(chong) 擊帶來的短期困難,而是中長期都需要加以應對的挑戰。
首先,“三重壓力”是經濟發展階段轉變過程中麵臨(lin) 的客觀挑戰。我國經濟從(cong) 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是一個(ge) 曲折、艱巨的過程。這個(ge) 過程中一個(ge) 比較突出的表現,是經濟下行和需求收縮相互影響,即經濟下行導致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又會(hui) 使經濟繼續下行。隻有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增加高質量供給,有效促進消費升級、擴大消費增長,使投資和出口更加具有可持續性,才能扭轉需求收縮趨勢、改變經濟下行慣性。
其次,美西方對我國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的遏製打壓將長期化。我國是正在快速崛起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美西方對我國經濟技術發展的遏製打壓已是難以避免的趨勢。其中,我國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是起步較晚、仍在爬坡的重點產(chan) 業(ye) ,許多核心技術和關(guan) 鍵部件對外依存度較高,勢必成為(wei) 美西方實施遏製打壓的焦點,並在技術升級和經濟發展過程中對供給造成較大衝(chong) 擊。
最後,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一個(ge) 漸進的過程。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根據國內(nei) 外形勢發展變化,提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有利於(yu) 增強我國經濟技術發展的自立自強能力,降低對外部技術和資源的過度依賴,減少由此可能帶來的供給衝(chong) 擊。但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一個(ge) 需要逐步推進的過程,其中還會(hui) 受到國內(nei) 循環或國際循環不暢的製約,這意味著未來一段時期經濟發展仍會(hui) 受到需求收縮、供給衝(chong) 擊的影響。
2.化解三重壓力的思路與(yu) 方向
總的看,需求收縮可能引發總量問題,供給衝(chong) 擊可能引發結構問題,預期轉弱可能引發信心問題,三者之間相互聯係、相互影響。化解三重壓力,不僅(jin) 要考慮短期政策、單項政策,而且要研究中長期、綜合性的政策舉(ju) 措。
從(cong) 短期看,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加強宏觀預期管理為(wei) 導向,把擴大總需求與(yu) 改善供給相結合。適當加大宏觀調控政策力度,強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使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注重提升積極財政政策效能,加強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協同支持基層發展的作用,用好政府投資資金,擴大有效投資,充分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加大穩健貨幣政策實施力度,加強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功能,更有力地支持實體(ti) 經濟發展。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chuan) 導機製,引導資金更多流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擴大普惠金融覆蓋麵,增強金融為(wei) 中小微企業(ye) 服務的功能。
從(cong) 中長期看,要把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與(yu)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結合起來,綜合實施化解三重壓力的根本性政策,特別是應通過推動形成新發展格局,為(wei) 化解三重壓力創造有利條件。
一是促進國內(nei) 大循環。堅持實施擴大內(nei) 需戰略,挖掘國內(nei) 超大規模市場需求潛力,促進城鄉(xiang) 居民消費升級和擴大消費,推動投資與(yu) 消費互動、內(nei) 需與(yu) 外需協調增長,拓展新的市場空間,改變需求收縮趨勢。
二是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依托推動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提升高水平自立自強能力。堅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以高水平開放倒逼深層次改革。加快建設立足國內(nei) 、麵向全球的開放式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大力推動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和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升級,提高產(chan) 業(ye) 鏈科技化現代化水平,提升高技術設備和核心部件國產(chan) 化率,增強供應鏈的穩定性和靈活性,不斷增強應對外部衝(chong) 擊的能力。
三是著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增強市場主體(ti) 投資發展信心。把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有效舉(ju) 措擴展到經濟運行的重要領域,加快完善覆蓋全國的一體(ti) 化市場體(ti) 係,暢通要素流動、產(chan) 業(ye) 運行和市場循環,打通生產(chan) 、分配、流通和消費的堵點。加強宏觀經濟預期管理,及時引導市場走勢和企業(ye) 行為(wei) ,注重調動投資者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提升穩定和引導市場預期的水平。
3.有效化解三重壓力需要打好政策組合拳
把擴大內(nei) 需穩增長與(yu) 推動高質量發展有機結合,設計一些相互配合的中長期政策措施。
一是持續增加低收入居民收入,拓展消費需求增長空間。從(cong) 中長期看,改變需求收縮的趨勢,政策重點應主要放在提振消費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消費增長,尤其是削弱了低收入居民的消費能力,因此需要繼續圍繞提高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進行政策設計,比如,可以探索對低收入水平的城鄉(xiang) 居民發放消費券,提振居民消費信心和消費願望,以消費帶動投資,進一步提高企業(ye) 投資發展信心。
二是全麵推動製造業(ye) 數字技術改造,提升應對供給衝(chong) 擊的能力。需求收縮導致製造業(ye) 產(chan) 能過剩,供給衝(chong) 擊主要發生在製造業(ye) 部門,綜合解決(jue) 問題的一條重要路徑是加快推動製造業(ye) 的數字技術改造,這可以實現兩(liang) 個(ge) 方麵的效果:一方麵改善和提高供給質量,更好適應消費和產(chan) 業(ye) 升級的趨勢;另一方麵加快產(chan) 業(ye) 鏈補短板,加強自主創新,攻關(guan) 核心技術,改進關(guan) 鍵製造,可以增強化解供給衝(chong) 擊的能力。全麵推動製造業(ye) 數字技術改造包括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以及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國家政策給予大力支持。比如,可以通過政府貼息等方式,引導金融機構為(wei) 製造業(ye) 企業(ye) 擴大數字技改投資提供金融服務。
三是通過中長期減稅政策規劃來引導、穩定和增強市場預期。近幾年國家出台了一係列減稅降費的政策措施,基本上采取的是逐步加大幅度的方式。但根據筆者的問卷調查,多數企業(ye) 希望落實好減稅政策並適當加大力度。因此,在市場出現預期轉弱的情況下,需要研究進一步降稅的可能空間,設計能夠有效發揮減稅政策作用的方案,在穩定企業(ye) 經營發展的基礎上,激勵更多企業(ye) 增強發展信心、擴大長期投資。比如,研究測算在中長期激勵社會(hui) 投資的最佳稅率區間;繼續降低實體(ti) 企業(ye) 的總體(ti) 稅率,最大限度降低中小微企業(ye) 稅率和個(ge) 體(ti) 工商戶稅負,重在促進投資創業(ye) 和就業(ye) ;確定並發布未來保持低稅率的時間,減少政策不確定性,引導和穩定市場預期,增強企業(ye) 投資發展信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