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主旋律新歌如何俘獲聽眾的耳朵

發布時間:2022-04-13 10:3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汪素(河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秘書(shu) 長)馬麗(li) (河北省音樂(le) 家協會(hui) 副秘書(shu) 長)

  一首新歌,三年兩(liang) 上央視春晚,不僅(jin) 受到中老年觀眾(zhong) 的青睞,還俘獲了不少00後的耳朵,這在當今歌壇並不多見。這首歌就是《春風十萬(wan) 裏》。

  《春風十萬(wan) 裏》最近一次登上央視春晚舞台是兩(liang) 個(ge) 月前。雖然已過去兩(liang) 個(ge) 多月,可這首歌的網絡熱度依舊,不僅(jin) 在短視頻平台上廣泛傳(chuan) 播,還衍生出獨唱、二重唱、合唱等版本。《春風十萬(wan) 裏》究竟靠什麽(me) 俘獲了聽眾(zhong) 的耳朵?

  歌詞是一首歌的起點。《春風十萬(wan) 裏》詞作者石順義(yi) 是一位軍(jun) 旅詞作家。他創作的歌曲《說句心裏話》《一二三四歌》《父老鄉(xiang) 親(qin) 》《白發親(qin) 娘》等家喻戶曉。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和國家各項事業(ye) 取得曆史性成就,老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得到很大增強。與(yu) 共和國同齡的石順義(yi) ,一直想寫(xie) 一首歌來反映這種新麵貌、新變化。這樣的作品可不好寫(xie) ,如果生硬地羅列各種成就,就會(hui) 變成匯報材料,如果搬用空洞的政治口號就會(hui) 陷入概念化、說教化的窠臼。

  經過數年醞釀,石順義(yi) 借鑒李白“長風幾萬(wan) 裏”、杜牧“春風十裏揚州路”、劉弇“會(hui) 待長風十萬(wan) 裏”等詩句,合而用之,援筆成文,巧借春風浩蕩,隱喻國風浩蕩。歌詞融五言古詩的形式、口語表達的方式於(yu) 一體(ti) ,將中華詩詞美學化入其中,讓作品散發出濃濃的中國風,比較符合當下年輕人對國風國潮的興(xing) 趣。

  “一聲布穀啼,春風十萬(wan) 裏”,首句雖然隻有十個(ge) 字,但聲音、畫麵、時空,一下子鋪展開來。緊接著“枝頭桃花紅,陌上楊柳綠/這方才播種,那邊又開犁/燕子飛來了,銜來滿嘴泥”,用類似五言詩句的歌詞,描繪出一幅萬(wan) 物勃發的春之畫麵。最後以對春天的比喻來收束,春天是“一首向上的歌”“一幅溫馨的畫”“一個(ge) 多彩的夢”;同時又以“蓬勃勃灑滿中華大地”“綠油油鋪滿人們(men) 心底”“甜蜜蜜飛向千裏萬(wan) 裏”進一步提升作品的意境。頗有畫麵感的歌詞,讓聽眾(zhong) 聽歌的過程中,仿佛徜徉在春天的美景中。詩有“詩眼”,詞有“詞核”。“春風十萬(wan) 裏,十萬(wan) 好消息”就是這首歌的“詞核”。演唱時,這句和著簡單旋律的歌詞被歌唱家深情詠唱了十幾遍,一次次詠唱,一次次深入,既浸潤人心,又激勵鬥誌。

  旋律是一首歌的靈魂。作曲家孟衛東(dong) 素以大氣、優(you) 美的曲風著稱,他創作的《同一首歌》《今夜無眠》以及《新聞聯播》《大風車》等節目的片頭曲早已成為(wei) 經典。這次為(wei) 《春風十萬(wan) 裏》作曲,孟衛東(dong) 再次展現了他獨特的“孟式風格”:曲式結構簡單、旋律主題集中、音域不高不低。從(cong) 作曲技法看,《春風十萬(wan) 裏》算不上複雜,但最後卻產(chan) 生了平淡之中見奇崛的效果。

  近些年,作曲界在創作上有一種傾(qing) 向,過於(yu) 依賴西方作曲技法,甚至覺得越是采用高難度的技法,越能顯示出水平,所以我們(men) 看到,很多流行音樂(le) 沿襲的多是西洋風格。西方作曲技法固然值得學習(xi) 借鑒,但照搬照抄甚至將其奉為(wei) 圭臬,既不可取,也沒必要。

  音樂(le) 作品首先要好聽,不好聽的作品,技法再高超,也不能算是成功之作。也許你還記得2008年北京奧運會(hui) 時的《北京歡迎你》,那首傳(chuan) 唱至今的經典歌曲,作曲時采用了中國傳(chuan) 統音樂(le) 中最常見的五聲音階,和弦也是常規得不能再常規。據作曲小柯透露,《北京歡迎你》旋律的靈感,來自老北京城裏叫賣糖葫蘆的吆喝聲以及北京地區的一首兒(er) 歌《水牛兒(er) 》。由此可見,音樂(le) 作品的旋律並非越複雜越好,有時候大道至簡、和光同塵不失為(wei) 一條可借鑒的經驗。當然,旋律簡單並不代表創作簡單,它一定是經過無數次推敲,最後去粗取精,把最能代表作品意境的內(nei) 容濃縮成好聽的旋律。

  一首歌能否流行起來,既跟作品質量有關(guan) ,也受到傳(chuan) 播環境的影響。在人們(men) 欣賞音樂(le) 作品的渠道空前分散多元的今天,像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全民同唱一首歌,幾乎不再可能;像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央視春晚上一唱就紅,現在也比較難做到。盡管如此,有兩(liang) 點始終不變:一是人們(men) 仍然需要音樂(le) ;二是優(you) 秀的音樂(le) 作品不僅(jin) 好聽,還能給人回味和想象的空間,人們(men) 聽了會(hui) 有所觸動,甚至產(chan) 生共鳴。

  近年來,以“中國夢”主題歌曲為(wei) 代表的主旋律新歌大量湧現,但“唱得響、傳(chuan) 得開、留下去”的問題還沒徹底解決(jue) 。上述這些或許可以為(wei) 今後的主旋律新歌創作帶來一些啟發。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