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在民族化中尋找中國交響樂的無限可能

發布時間:2022-04-13 10:3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熱點觀察】

  作者:張珊珊(臨(lin) 沂大學音樂(le) 學院講師)劉香(臨(lin) 沂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4月8日,散發著濃濃中國風的“國風雅韻”交響音樂(le) 會(hui) ,為(wei) 國家大劇院首屆“國樂(le) 之春”藝術節拉開序幕。這個(ge) 春天,這樣的交響樂(le) 演出真不少。鄭州、拉薩、上海、成都、杭州等很多城市都舉(ju) 辦了不同形式(線上或線下)的交響樂(le) 演出。

  提起交響樂(le) ,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高大上”,認為(wei) 自己很難走近它。交響樂(le) 的確是一門高雅藝術,但隨著我國藝術事業(ye) 的發展和全民藝術普及的開展,這門高雅藝術也逐漸走出殿堂,來到尋常百姓身邊。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至少有七八十支交響樂(le) 團。交響樂(le) 團不僅(jin) 成為(wei)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標配,也開始出現在一些縣城,甚至重慶市南岸區迎龍鎮北鬥村這樣的村子都組建了農(nong) 民管樂(le) 隊。

  近些年,不少樂(le) 團已形成比較完備的音樂(le) 季製度,交響樂(le) 的觀眾(zhong) 群體(ti) 在穩步擴大。同時,交響樂(le) 的觀眾(zhong) 也日趨年輕化。比如,在國家大劇院43萬(wan) 名會(hui) 員中,交響樂(le) 愛好者占到了三分之一以上。在國家大劇院觀賞交響樂(le) 的觀眾(zhong) 中,45歲以下的觀眾(zhong) 占比達69%,其中26至35歲這一年齡段觀眾(zhong) 購票最多。隨著交響樂(le) 在國內(nei) 的快速發展,“交響樂(le) 民族化”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照搬外國交響樂(le) 技法行不通

  人類的交響樂(le) 發展史至今將近300年,而交響樂(le) 進入中國才100年左右。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由於(yu) 樂(le) 團偏少、欣賞難度高、作品多是外國題材等原因,交響樂(le) 在我國始終屬於(yu) 相對小眾(zhong) 的音樂(le) 類別,無法獲得廣泛普及和突破性發展。

  交響樂(le) 要在國內(nei) 獲得長足發展,必須在本土化、民族化上下功夫,正如著名作曲家傅庚辰所指出的,“照搬外國的交響樂(le) 技法是行不通的,我們(men) 的音樂(le) 語言應該民族化”。

  其實,自從(cong) 傳(chuan) 入中國那天起,交響樂(le) 就開始了本土化、民族化探索。蕭友梅的《新霓裳羽衣舞》、黃自的《懷舊》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不過,從(cong) 20世紀20年代到新中國成立前,我國作曲家自主創作的交響樂(le) 作品,無論是技術層麵還是藝術層麵都不太成熟,整體(ti) 帶有鮮明的歐式色彩。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我國民族交響樂(le) 快速發展的一個(ge) 時期,湧現出李煥之、王雲(yun) 階等一批優(you) 秀的作曲家以及《梁祝》《春節組曲》等優(you) 秀作品。其中,《梁祝》可謂是民族交響樂(le) 的裏程碑式作品,它將中國戲曲藝術完美和諧地融入西洋音樂(le) 形式,二者相輔相成,獲得了驚豔的藝術效果。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隨著社會(hui) 經濟的發展、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加,我國交響樂(le) 大步踏上民族性與(yu) 國際性相融合的新旅程。通過將現代作曲技法與(yu) 中國民族精神、音樂(le) 文化、審美風格相結合,民族音樂(le) 人創作出《納西一奇》《太行山印象》等優(you) 秀作品,為(wei) 交響樂(le) 民族化開拓出新的空間。

  近年來,以中央民族樂(le) 團為(wei) 代表的音樂(le) 團體(ti) ,大膽創新,不斷突破,不僅(jin) 打破了民樂(le) 總以獨奏這種單一形式點綴交響音樂(le) 會(hui) 的傳(chuan) 統,還持續為(wei) 交響樂(le) 注入中國元素,創作出《印象國樂(le) 》《又見國樂(le) 》《紅妝國樂(le) 》等經典作品,讓民樂(le) 與(yu) 交響共奏出和美之音。

  結合今古 融匯中西

  坦率而言,過去百年,中國交響樂(le) 人雖然在本土化、民族化的道路上一直在探索,但更多時候還是在做“描紅”工作。學習(xi) 借鑒外國的演奏技法、創作經驗是必要的,問題是學完之後如何化為(wei) 己用,如何實現本土化、民族化。

  從(cong) 交響樂(le) 在中國的百年發展史中我們(men) 可以看到,優(you) 秀的民族交響樂(le) 作品,大都勇敢吸收中國民族民間音樂(le) 的藝術精華,能將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有機融入交響樂(le) 的演奏技法中。因此,推動交響樂(le) 的本土化、民族化,總的原則應該是,創作要與(yu) 中國實際相結合,要植根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要善於(yu) 借力民族音樂(le) 語言,同時還要觀照中國觀眾(zhong) 的審美口味。在技術層麵,筆者以為(wei) 可以從(cong) 以下幾個(ge) 方麵進行探索。

  第一,在選題上可以從(cong) 中國曆史和傳(chuan) 統文化中取材。無論是《梁祝》,還是《新霓裳羽衣舞》,抑或是《霸王卸甲》,都取材於(yu) 中國傳(chuan) 統故事,僅(jin) 從(cong) 名字看,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這在文化和情感上能大大拉近交響樂(le) 與(yu) 本土觀眾(zhong) 的距離。

  第二,在結構上可以學習(xi) 借鑒我國傳(chuan) 統古譜。古譜的價(jia) 值之於(yu) 音樂(le) ,猶如古籍的價(jia) 值之於(yu) 曆史。它把轉瞬即逝的古調以某種特殊的方式刻寫(xie) 下來,使後人可以部分地恢複原曲。民族交響樂(le) 創作,有時候完全可以“舊調重彈”。不過,古譜上的音樂(le) 與(yu) 現代交響樂(le) 畢竟不同,因此創作民族交響樂(le) 時,如果借鑒使用古譜,要取其精華,舍其不足。

  第三,作曲時可以適當融入中國民族民間音樂(le) 的音調、音色、旋律。比如,朱踐耳創作《第二交響曲》《第十交響曲》等作品時,在交響樂(le) 隊中創造性地使用了古箏、古琴、銅鑼、嗩呐等中國傳(chuan) 統樂(le) 器,還巧妙使用了京劇、昆曲這些極富中國文化意蘊的音樂(le) 資源。朱踐耳等人的創作經驗告訴我們(men) ,隻有深入吸收中國傳(chuan) 統和民間音樂(le) 的養(yang) 料,才能實現中西方音樂(le) 文化的深度融合。

  上述這些雖然是技術層麵的操作,但要做到絕非易事。作曲家隻有熟練掌握西方交響樂(le) 的技法,又深刻領悟中國民族民間音樂(le) 的藝術內(nei) 涵,才能真正做到結合今古、融匯中西,才能真正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除了好聽還要提升文化內(nei) 涵與(yu) 精神氣質

  “天籟之音”不僅(jin) 要好聽,還要有文化內(nei) 涵。推動交響樂(le) 的民族化,不僅(jin) 要在作品的內(nei) 容、形式、旋律上下功夫,還要努力提升作品的文化內(nei) 涵與(yu) 精神氣質。

  近年來,很多本土音樂(le) 人創作了不少講述中國故事的交響樂(le) 作品,認為(wei) 自己的作品已經完成了民族化、本土化。其實,這些人對交響樂(le) 民族化的認識並不全麵。正如著名作曲家關(guan) 峽在接受媒體(ti) 采訪中所言:“我們(men) 經常聽到的有些作品隻是采用了民間音樂(le) 主題,隨意簡單地加以重複或變奏。它們(men) 隻是單純地運用民間音樂(le) 素材,用民族樂(le) 器演奏,與(yu) 民族化相去甚遠。”

  交響樂(le) 民族化包含很多內(nei) 容,除了曲子的旋律要有民族特色,更重要的是通過作曲家創作上的深化,讓作品從(cong) 內(nei) 到外散發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氣質。為(wei) 此,除了掌握先進的創作技法和豐(feng) 富的民族民間音樂(le) 元素,創作者還要在多彩而複雜的生活中磨煉一番,因為(wei) 作品的精神氣質如劍鍔刀鋒,不是簡單增加一些材料就能獲得,而須經過火與(yu) 水的反複淬煉。

  最近這些年,很多樂(le) 團加大了下生活的力度。比如,中國交響樂(le) 團在雲(yun) 南、福建、重慶、內(nei) 蒙古等地建立了多個(ge) 采風及創作實踐基地,經常組織作曲家赴各地采風,創作了《哈尼印象》《彝鄉(xiang) 情幻想曲》《哈尼紀念冊(ce) 》《哀牢山狂想》《“雲(yun) 之南”第二組曲》等一批頗有地方風情與(yu) 民族特色的交響詩篇。浙江交響樂(le) 團紮根吳越大地,創作了大量以浙江當地風土人情為(wei) 題材的交響樂(le) 作品,如《山海經》《唐詩之路》《社戲》等。這些創作實踐,發出了中國聲音,講述了中國故事,是交響樂(le) 民族化、本土化的生動寫(xie) 照。不過,一些作曲家仍然有些浮躁,為(wei) 了快速生產(chan) 出民族交響樂(le) 作品,采風走馬觀花,創作流於(yu) 形式,作品缺乏對國家民族曆史、文化的深切觀照。所以,特別優(you) 秀的民族交響樂(le) 作品目前還是比較匱乏。

  總之,廣大藝術家要背靠中國文化與(yu) 經驗,大膽吸收外來觀念與(yu) 技法,摒棄無病呻吟和故弄玄虛,在作品中融入自己對時代、民族、命運和人性的思考,隻有這樣,交響樂(le) 才能走上“中國創造”之路。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