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題刻,水下重現
乘坐長91米的隧道式自動扶梯漸入水下,橫穿146米的水平長廊,走過長江水下40米深的參觀廊道,這便是位於(yu) 長江江心的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白鶴梁原址是一道長1600米、平均寬約15米的天然石梁,位於(yu) 涪陵城北長江與(yu) 烏(wu) 江的交匯處,是以石魚作為(wei) 枯水水標的古代水文站。梁上現存165段題刻,記錄了自唐以來1200多年間長江枯水年的水文資料和大量曆史名人的詩詞真跡。透過23個(ge) 圓形玻璃觀察窗,能夠清晰看到白鶴梁上古人留下的千年文字題刻及石魚。
從(cong) 古代水文站到水下博物館,是怎麽(me) 建起來的?三峽大壩蓄水175米後,為(wei) 避免白鶴梁題刻淹沒於(yu) 江底,白鶴梁題刻保護工程於(yu) 2003年啟動,采用“無壓容器”原理對題刻進行原址原貌保護。
如何給觀眾(zhong) 創造良好的參觀體(ti) 驗?難點還在於(yu) “水”。清澈的水體(ti) ,是遊客從(cong) 觀察窗直接看到白鶴梁題刻真容的前提。淨水,成為(wei) 這座水下博物館的工作重點。
在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參觀廊道進口處,兩(liang) 名具有專(zhuan) 業(ye) 資質的潛水員正在進行下水前的準備工作——水下溫度較低,需要在潛水服內(nei) 穿上保暖的衣物,還要在腰部增加配重,以便控製在水中的浮力。嚴(yan) 格檢查好潛水裝具氣密性後,潛水員縱身一躍進入潛水艙。
“每運行3個(ge) 月就會(hui) 出現保護體(ti) 內(nei) 水體(ti) 透明度變差、藻類繁殖及題刻表麵滋生生物膜等問題,所以專(zhuan) 業(ye) 潛水員需要定期下潛清洗。”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館長楊邦德說。
潛水員在封閉的玻璃罩中來回遊動,一邊打開排汙閥門,利用排汙軟管將保護體(ti) 內(nei) 的沉澱物靠水內(nei) 外壓差自行排除。另一邊用毛巾擦拭觀測窗及燈飾上的藻類生物。水越深,水壓越大,水下工作難度就越大。因此一般情況下,每次水下工作不超過1小時,下一次水下工作須在24小時之後才能進行。
“水下照明燈具的溫度、材質,都會(hui) 影響水質。”為(wei) 此,楊邦德帶領團隊不斷更新深水照明係統。燈具的用料從(cong) 鋁製燈具換成不鏽鋼燈具,以此減少鋁製燈具在深水中長期浸泡產(chan) 生的解析物;燈珠從(cong) 暖白光燈珠換成冷白光,有效降低了水的溫度,以減緩藻類的生長速度。再加之24小時不間斷循環係統過濾等方式,“如今罩體(ti) 裏的水,從(cong) 濁度而言,比可飲用的礦泉水標準更高。”楊邦德說。
“石魚出水,以兆豐(feng) 年,是涪陵地區代代相傳(chuan) 的民諺。”楊邦德說。透過玻璃窗,順著楊邦德手指的方向,能清晰辨別梁壁上的雙鯉石魚題刻。1200多年前,當地百姓通過觀察長江水位得出一條規律——石魚題刻一旦露出水麵,表示枯水周期已過,豐(feng) 收年景將至,接下來的一年將會(hui) 雨水充沛,五穀豐(feng) 登。在楊邦德眼中,白鶴梁題刻就是這樣一本藏在水下、記錄千年曆史的書(shu) 。記者 王欣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