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丨“粽”出幸福來——呂梁山鄉蝶變記
新華社太原4月20日電 題:“粽”出幸福來——呂梁山鄉(xiang) 蝶變記
新華社記者柴婷
“呂梁山上魚米鄉(xiang) ,蘆葦悠悠粽飄香。”這是山西省呂梁市臨(lin) 縣安業(ye) 鄉(xiang) 前青塘村的生動寫(xie) 照。
走進這個(ge) 黃土高原上的村莊,空氣中散發著粽子的清香,耳邊傳(chuan) 來煮粽子的“咕嘟”聲。圍坐在一起包著粽子的村民們(men) ,靠著一個(ge) 個(ge) 小小的粽子,脫了貧致了富。
呂梁市因呂梁山脈由北向南縱貫全境而得名,革命戰爭(zheng) 時期是紅軍(jun) 東(dong) 征主戰場、晉綏邊區首府和中央後委機關(guan) 所在地。與(yu) 黃土高原山區村落普遍幹旱的情況不同,位於(yu) 湫水河西岸的前青塘村一年四季水量充足。天然優(you) 質的水資源,孕育著全村400畝(mu) 品質優(you) 良的茂密蘆葦。
安業(ye) 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曹雙龍說,守著好資源,村子卻長期沒有富起來。大量蘆葦葉低價(jia) 賣給了外來商販,掙不上錢;上好的糯米和黃河灘棗包成的粽子也賣不出去,都是村民自己食用。
脫貧攻堅期間,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前青塘村2015年開始發展粽子產(chan) 業(ye) 。那時村裏爭(zheng) 取到100多萬(wan) 元的產(chan) 業(ye) 扶貧資金,但想要辦粽子廠還遠遠不夠。很多人擔心村裏沒有產(chan) 業(ye) 基礎,怕虧(kui) 損,不敢投資。
張新勤成為(wei) 村裏“吃螃蟹”的第一批人。他成立了臨(lin) 縣青塘食品有限公司,采用本地優(you) 質糯米、黃河灘棗和甘甜的青塘水製作粽子,包出的粽子口感香滑、色澤鮮美,逐漸將“青塘粽子”的名號打了出去。
“名氣越來越大,銷量越來越好。這兩(liang) 年,幾乎全年無休不停工。”張新勤說。從(cong) 年銷售5萬(wan) 隻到月銷售50萬(wan) 隻,從(cong) 季節銷售到全年銷售,從(cong) 主動找銷路到顧客排隊上門買(mai) ,一個(ge) 個(ge) 粽子經過20多道傳(chuan) 統工序的加工煮製,從(cong) 前青塘村發往全國各地。
粽子產(chan) 業(ye) 的良好發展勢頭,吸引了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回村辦廠或成立家庭作坊,粽子廠的工人“搖身一變”自己當起了老板。一時間,全村粽子加工作坊遍地開花。
“鄉(xiang) 村要振興(xing) ,產(chan) 業(ye) 要做大。”前青塘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張新文說。為(wei) 實現鞏固脫貧成果上台階、鄉(xiang) 村振興(xing) 開新局,山西省今年選擇具有一定基礎和發展潛力的縣、鄉(xiang) 、村,先行開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創建。前青塘村被列入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村創建單位,現在家家戶戶發展粽子產(chan) 業(ye) 的勁頭更足了。2021年,新建成青塘村粽子產(chan) 業(ye) 園,日加工粽子規模達15萬(wan) 隻,就地解決(jue) 了村裏170多名勞動力就業(ye) 。今年全村預計可加工銷售3000萬(wan) 隻粽子,產(chan) 值可突破8000萬(wan) 元,預計比去年增加3000萬(wan) 元。
“粽子產(chan) 業(ye) 園投產(chan) 不到幾天,就接到北京、上海、天津、內(nei) 蒙古等地客戶的300萬(wan) 隻粽子訂單,其中30%來自網絡平台。”張新文說。
這幾年,青塘粽子從(cong) 過去的節令食品,變成一年四季不愁賣的美食,村民們(men) 靠著小小的粽子改變了命運。在村裏的粽子加工廠,53歲的村民王金蓮動作麻利,包好一個(ge) 粽子僅(jin) 僅(jin) 需要15秒。“現在每個(ge) 月能掙五六千元。”她說,在家門口打工,掙錢不少,還方便照顧家裏。
小粽子帶動前青塘村一二三產(chan) 業(ye) 全麵發展,村集體(ti) 經濟不斷壯大。如今,村裏發展起百畝(mu) 魚塘、水上樂(le) 園、農(nong) 家樂(le) 、紅色旅遊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吸引了不少遊客。2021年,前青塘村旅遊收入達到600萬(wan) 元,村集體(ti) 經濟收入首次突破百萬(wan) 元達到128萬(wan) 元,村民人均收入也突破萬(wan) 元大關(guan) 。
“我們(men) 要持續發力,把前青塘村打造成呂梁山上的美麗(li) 宜居村和產(chan) 業(ye) 強村,讓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說起村裏的發展目標,張新文信心滿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