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線上展的得與失
光明日報記者 於(yu) 園媛
“線上展廳”“雲(yun) 展廳”“虛擬美術館”……在360°或720°全景的美術館中,觀眾(zhong) 可以與(yu) 美術作品麵對麵,手指輕觸,能夠清楚地看到畫麵的筆觸、紋理等細節,點擊旁邊的小按鈕,會(hui) 有文字或視頻鏈接,講述畫作背後的故事。
在新一輪疫情影響下,國內(nei) 不少美術館暫時閉館,有些即使開放也采取觀眾(zhong) 限流政策。因此,線上展成為(wei) 許多美術館的選擇。一時之間,線上展覽全麵開花,這些琳琅滿目的虛擬展廳足以吸引觀眾(zhong) 嗎?線上展還存在哪些問題,其發展方向應該如何?
傳(chuan) 統美術展的“補充和增強”
李新悅是一位美院在讀大學生,平時關(guan) 注各地各類展訊消息。“在線展廳給我們(men) 提供了很多方便,尤其在疫情期間無法到處走的情況下,這種‘無牆美術館’更顯得必要。”她說。
在她看來,線上觀展是為(wei) 了查閱資料、了解背景,但無法取代線下展。“美術作品的質感、帶給人的心靈震撼,是必須現場才能體(ti) 會(hui) 到的,否則為(wei) 什麽(me) 那麽(me) 多人要千裏迢迢去盧浮宮看蒙娜麗(li) 莎呢?”
“線上展覽,可以用來查閱,可以對作品局部進行細致的分析,同時可以起到很好的傳(chuan) 播作用。”關(guan) 山月美術館館長陳湘波說:“但是,真正地欣賞藝術品,對於(yu) 一些專(zhuan) 業(ye) 人士來講,當然是到了現場才更加有效。”
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介紹,國內(nei) 美術館的線上虛擬展廳形式,已經發展了約10年左右,但其功能仍然是“作為(wei) 實體(ti) 展覽物理空間的增強和補充、曆史文獻的記載”。線上展廳有其獨特優(you) 勢:可以有效彌補線下展空間不足的劣勢。比如中國畫長卷、冊(ce) 頁在展櫃裏往往無法完全展開,印章篆刻的多個(ge) 麵也很難全部看到,而線上的無限空間和720°全景可以輕鬆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
在存留時間上,線上展覽也有無可比擬之處。“以前,每個(ge) 展覽都會(hui) 有畫冊(ce) ,但展覽到期拆了之後就看不到了,無法建立一個(ge) 展覽的曆史性存留,數字化留下了它的完整麵貌,可能50年之後,人們(men) 覺得經典,想複原它,還可以重新搭建。”吳洪亮院長說。
“容易迷路”的展廳需要技術提升
線上虛擬場館的設計界麵,是否對用戶足夠友好呢?
“點擊進入線上展廳之後,要順著箭頭指示進大廳,穿過道,向左轉,向右轉,有時候進了大廳轉幾個(ge) 圈,就找不到路線了,經常一不小心又退出去了。”李新悅說。目前線上展廳大多采用複製或模擬實體(ti) 美術館空間的形式,如果實體(ti) 美術館的路線比較複雜,線上通過觸屏或鼠標點擊尋找路線,也會(hui) 容易迷路。
“友好度”的背後,是成本和預算。
雅昌文化集團藝術數據中心的技術人員吳斌介紹,大多數美術館的線上展廳采取外包形式完成,目前主要分為(wei) 普通全景和三維全景兩(liang) 種,普通全景需要根據箭頭指示亦步亦趨地進入各個(ge) 展廳瀏覽,“比較費勁”;三維全景除了保持普通全景的清晰和流暢度之外,可以通過觸屏“想去哪裏點哪裏”,靈活度提高了不少。兩(liang) 種造價(jia) 也相差不少,拿1000平方米展覽空間來說,普通全景需要約1萬(wan) 至2萬(wan) 元,三維全景約3萬(wan) 至5萬(wan) 元。
一位美術館工作人員表示,目前線上展廳的靜態空間確實容易令觀眾(zhong) 感到無聊,甚至無所適從(cong) ,而且美術欣賞是需要一定門檻的,相較於(yu) 故宮或一些熱門博物館而言,大多數美術作品的“國民度”沒有那麽(me) 高。在內(nei) 容設置上,如果增加導覽功能,比如吉祥物或AI機器人引導觀眾(zhong) 觀看,進行講解,可能體(ti) 驗感會(hui) 更好。但她表示,對於(yu) 某次展覽來說,線上展廳隻是預算的附加部分,資金不足是製約發展的因素。
吳斌介紹,美術館的線上展還可以實現更多豐(feng) 富的效果,比如VR看展互動等,以增強觀眾(zhong) 的身臨(lin) 其境感。首先,技術上需要進一步提升,比如VR眼鏡戴久了容易頭暈,在家中備一副VR眼鏡用來看展也並未成為(wei) 大多數人的習(xi) 慣;其次,新技術也需要與(yu) 其承接載體(ti) ——美術館的機製相銜接。
數字時代呼喚全新展覽體(ti) 係
查詢某國家級重點美術館網站,可以看到,其“在線展覽”大都還停留在2017年之前,近幾年的重要展覽少有蹤影。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教授表示,目前我國的美術館還沒有建立完全專(zhuan) 業(ye) 化的體(ti) 係,在學術研究上還存在欠缺,整個(ge) 美術館的建設和生長機製有待完善,行政開支的良性運轉需要國家從(cong) 文化生態等深層次進行改善和提升。
在為(wei) 廣東(dong) 美術館、嶺南美術館等不少場館提供3D全景展的技術平台上,能夠看到展覽的點擊量等數據,少則幾萬(wan) ,多則二十幾萬(wan) ,相較於(yu) 故宮、敦煌等熱門文博機構動輒百萬(wan) 級的訪問量,顯得相形見絀。
在疫情等因素影響之下,線上展正在突破線下展的束縛,進入一種獨立的可能。
在一些技術平台上,藝術家或藝術愛好者可以3D布展,運用既有的模板,“學會(hui) 線上布展,隻需10分鍾”。設計者可以自己確定展線、位置、畫作大小,自主搭配天花、牆麵、地板、背景音樂(le) 等,實現“零耗材”辦展。
以前是先有線下展,再拍攝全景上線,而有些藝術家“反其道而行之”,“先線上設計、再移師線下”,省去了以往策展需要畫設計草圖、反複調試的工夫。
新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觀念,要有新的展覽形式與(yu) 之匹配。
張子康館長認為(wei) ,疫情影響之下,藝術家的生活方式和周圍環境改變了,以前他麵對的是真實世界來寫(xie) 生或創作,而現在可能是虛擬的圖像,因此就出現了新的方式、語言和觀念,比如數字生成藝術,這就需要一種全新的展覽方式,挑戰傳(chuan) 統美術館的展示方式和空間方式。
線上展是否可以脫離傳(chuan) 統美術館的“白盒子”模式呢?吳洪亮院長說,目前的一些虛擬策展,基本模式還是建築空間裏的幾十米展線,但未來可能是更多豐(feng) 富的樣子,可能點進去是一座山、一座無限的空間,觀眾(zhong) 可以進入,可以互動問答,它可以不再局限於(yu) 建築空間的表達,而可能是時間性的表達,是更多維度中的時空樣貌,這些還有待研究和實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